渝沈之战

为什么《琅琊榜》里都是大渝攻打大梁,很少有反攻?中国历史上是哪个皇帝掉进厕所淹死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17 12:10:01 浏览60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琅琊榜》里都是大渝攻打大梁,很少有反攻

其实大梁也是有扩张的,哪个国家强盛的时候又不扩张呢?只是大渝(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扩张性更强。比如滑族(当时应当为滑国),不就是被大梁赤焰军灭国了吗?再如大梁属国夜秦,从第一部结尾夜秦反叛看,这个属国也是不情不愿,应该是被大梁强力压服的。只是大梁内讧,赤焰被灭,国力(武力)有所减退,才使夜秦没有成为第二个滑族。不过在第二部里,我们还是看到,瘟疫之后,夜秦也被大梁吞并(此时大梁在新梁帝治理下,国力恢复,并拥有了堪比赤焰的长林军)。在第一部里,大梁虽然国力减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大渝在梅岭损失20万皇属军主力,日子也不好过(从名字来看,“皇属军”应该是大渝皇帝直属部队的意思,北方游牧民族特点,是由诸多部族构成,各部族首领往往自成势力,皇族如果势力衰退,反而是大威胁),也需要十余年恢复,双方“势均力敌”,再加上北燕,梁渝燕形成一种力量平衡。我甚至觉得,梅岭之战后,即使没了赤焰军,梁可能还是强于渝的。只是梁一方面忙于内讧,一方面与大渝比,更多了东海、南楚牵制,另外,梁对北方草原(大渝应在西北和正北,燕则偏东北)也兴趣不大,相对而言,南方对北方更有吸引力。从国力上看,梁的实力一直是诸国最强的,琅琊榜里提及大渝侵犯大梁共六次,第一次就是言侯出使,当时老梁帝还没有在位,即便如此,大渝还需要北燕等多国共同出兵,当时梁的政治应该是并不清明,否则,以言、林心性,若非对朝局极度失望,应该不会仅仅因为与老梁帝的友情就助其起兵“谋逆”,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当反梁同盟出现裂痕,大梁仍可将其各个击破,可见梁的实力。第二次就是梅岭之战,此时大渝应该是最为强盛,因此敢单独出兵,另外,赤焰军被裁撤至七万,应该也是大渝犯境的原因之一。第三次,就是赤焰冤案平反后,此时,大渝应当是得到了大梁“宫廷政变”的消息,认为此时梁政局不稳,同时也顾忌靖王主政后梁国力恢复(萧景琰虽不得势,但长年在外统兵,与大渝应该是虽无大仗,小仗还是有的,对其能力,大渝作为敌人肯定了解),想打个“时间差”。而大渝还需要联络除南楚外各方势力共同起兵,也可见当年梅岭一战对其影响之大。第四、五次,萧平章甘州受伤和后来战死,应该是规模都不太大,只能算较大的边境冲突,并且显然是有濮阳缨内应。第五次,就是平旌大捷那一次,新主登基,主少国疑,加上大渝忌惮的长林王年迈,世子亡故,显然是出兵良机,并且大渝并没有大举灭梁的部暑,只是皇属军新任主帅覃凌硕试图占领大梁部分边境州县,借以立威,在大渝内部政争中占据优势。

中国历史上是哪个皇帝掉进厕所淹死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历史上掉进厕所里而淹死是晋景公,晋景公(?—前581年),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公元前599年继其父晋成公之位。

晋景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知人善用的国君。平定赤狄和邲之战都是晋景公在位时发生的战争。

尤其与楚国交战呈胶着状态,楚王因打败晋景公而称霸,又因晋景公克胜楚王而使楚国失去霸主之位。

晋景公是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之后再一次小霸一段時間的君王,自景公以后晋国再也没有雄起。

由于晋景公知人善用,大力起用有能力的士大夫,晋国一度中兴。但也招致后来的智家,赵家,魏家,韩家等士大夫家族们的倔起,被周王封侯,才有后来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真是成也他,败也他!

晋景公之死,也实在搞笑,他做一个梦,讲给桑弘巫听,桑弘巫说:此梦非吉兆,君上可能活不过吃新麦,景公半信半凝,又活几个月,正吃新麦之时,景公对桑弘巫说:你不是说我活不过吃新麦吗?准备吃,肚子涨,上厕所,结果掉厕所闷死了!

唉!世事有定数吗?诸事常有世人之后撰也!




明末的熊廷弼也是一名猛将,有他在努尔哈赤也惧怕三分,能客观评价吗

我也来谈谈熊廷弼。

首先纠正一点,熊廷弼是个文臣,不是武将。明朝中后期,总督、巡抚都能节制总兵官,指挥打仗,所以有些朋友经常错误地以为他们是武将,比如袁崇焕、孙传庭等人。

简单介绍一下熊廷弼的生平。

熊廷弼,字飞百,湖北江夏人,身材高大,精通射术,而且懂兵法,有胆略,据说还考中过武举人。也因此,他自视甚高,刚烈急躁,喜欢骂人。

万历二十六年熊廷弼考中进士,做过推官、御史,万历三十六年受命巡按辽东,开始真正接触辽东事务。万历三十九年,调任南直隶学政,离开辽东。万历四十七年三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朝廷任命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代替杨镐经略辽东。他重整辽东防务,初步稳住阵脚。一年多后,熊廷弼被迫离任,随即沈阳、辽阳陷落。

天启元年七月,熊廷弼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第二次经略辽东。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来犯,广宁等地失守,熊廷弼带领大批军民退入山海关。随即被判死罪,天启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熊廷弼被斩于西市,传首九边。

关于对熊廷弼的评价,想说以下几点:

第一,在担任辽东巡按时期,熊廷弼走遍辽东各地,提出过一些很好的建议。

比如他认为辽东镇最危险的敌人是努尔哈赤,对辽西的蒙古人应该以安抚为主,以避免整个辽东两面临敌的被动局面。明军的核心策略应该是防守,在一些重要的节点布置机动部队,在此基础上选择时机全力出击,重创敌人。又建议在辽东大力屯田等等。这一阶段,熊廷弼亲自参与构建了辽东的防御体系。

第二,万历四十七年熊廷弼第一次出任辽东经略时,通过诛贪斩懦,严明军令,整顿武备,加固城墙,深挖城濠,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形势。

但此时的熊廷弼已经非常悲观,认为开原失守之后,辽东的形势已经不可收拾,所以他强调防御的策略,在辽沈一带投入大笔资金,反对“以辽守辽”的策略,主张从内地征调部队。

第三,天启元年,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坚持防守策略,提出了大而无当的“三方布置之策”,漫无头绪。而且态度更为消极,一直守在山海关、右屯等地。战事稍有不利,就下令烧掉粮草,率军后撤,毫无斗志。

在这期间,他与巡抚王化贞争权,再一次显露他的致命缺点,就是脾气暴躁、傲慢,缺少担当,喜欢把个人喜好、恩怨与职责相混杂。导致自己被架空,直接控制的兵力只有五千人马。

第四,李成梁父子死后,整个辽东基本就没有努尔哈赤忌惮的人,包括熊廷弼。

但努尔哈赤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每次出兵都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实际上,辽、沈之战就算是熊廷弼来指挥,结果也应该差不多。即使没有王化贞搅局,完全由熊廷弼来指挥广宁之战,明军的胜算也不大。

整体来看,《明史》对熊廷弼的评价基本算是恰当的:“以盖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