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克伯格模型

斯塔克伯格模型(古诺模型和斯塔克伯格模型的名词解释)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31 08:13:39 浏览2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诺模型和斯塔克伯格模型的名词解释

斯塔克伯格模型由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伯格提出。该模型的意思是:行业中有主导厂商和跟随厂商。主导厂商知道跟随厂商的产量取决于自己的产量水平,如果主导厂商改变产量,则跟随厂商的产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也就是跟随厂商的产量是关于主导厂商产量的一个函数,并且主导厂商知道跟随厂商的这一数量反应函数,因此主导厂商将跟随厂商的数量反应函数代入自己的利润函数中去,然后据此决定一个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跟随厂商看到主导厂商的这一产量水平后,再根据主导厂商的这一产量本平来决定自己的最优产量水平。斯塔克伯格模型和古诺模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动态模型,即产量决策有先有后;而后者是一个静态模型,即所有寡头的产量决策是同时进行的。

微观经济中的斯塔克博格策略是什么

  斯塔克伯格竞争 什么是斯塔克尔伯格竞争模型?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由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H. Von Stackelberg)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
  在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里,竞争厂商在市场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它们的行为是相似的。而且,它们的决策是同时的。当企业甲在作决策时,它并不知道企业乙的决策。但事实上,在有些市场,竞争厂商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对称的,市场地位的不对称引起了决策次序的不对称,通常,小企业先观察到大企业的行为,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建立的模型就反映了这种不对称的竞争。
  该模型的假定是:主导企业知道跟随企业一定会对它的产量作出反应,因而当它在确定产量时,把跟随企业力反应也考虑进去了。因此这个模型也被称为“主导企业模型”。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假设条件
  假设厂商1先决定它的产量,然后厂商2知道厂商1的产量后再作出它的产量决策。
  因此,在确定自己产量时,厂商1必须考虑厂商2将如何作出反应。
  其他假设与古诺模型相同,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分析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是一个价格领导模型,厂商之间存在着行动次序的区别。产量的决定依据以下次序:领导性厂商决定一个产量,然后跟随着厂商可以观察到这个产量,然后根据领导性厂商的产量来决定他自己的产量。需要注意的是,领导性厂商在决定自己的产量的时候,充分了解跟随厂商会如何行动——这意味着领导性厂商可以知道跟随厂商的反应函数。因此,领导性厂商自然会预期到自己决定的产量对跟随厂商的影响。正是在考虑到这种影响的情况下,领导性厂商所决定的产量将是一个以跟随厂商的反应函数为约束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在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中,领导性厂商的决策不再需要自己的反应函数。

求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的图形展示!~ 图形~~

斯塔克伯格模型:在有些市场,竞争厂商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对称的,市场地位的不对称引起了决策次序的不对称,通常,小企业先观察到大企业的行为,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建立的模型就反映了这种不对称的竞争。模型假设: 主导企业知道跟随企业一定会对它的产量作出反应,因而当它在确定产量时,把跟随企业力反应也考虑进去了。因此这个模型也被称为“主导企业模型”。价格领导模型:是指在寡头垄断条件下,行业中的一家企业决定产品价格,其他企业则相应跟着定价或变价。在此模式下,领袖企业首先依据MR=MC决定其最优产量和最优价格,然后其他企业按大企业定的价格定价并确定其产量。 1.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存在市场不一样:斯氏模型存在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价格领导模型中的寡头垄断条件则决定了其存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2.方式不一样,斯氏模型是企业对产量方面的控制,而价格领导模型是侧重于在制定价格方面,也就是取得定价权。 3.性质不一样:斯氏模型是在领导性厂商考虑跟随厂商的反应函数,再确定自己的产量,而跟随厂商就根据领导性厂商的产量确定自己的最大产量,两者没有一个明确的联合。价格模型是某一行业的生产者通过非正式的联合来制定价格,这一行业的生产厂家是联合在一起的但不被正式的法律所认同。希望这个答案可以帮助你。..

斯塔克伯格竞争的假设条件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假设条件
假设厂商1先决定它的产量,然后厂商2知道厂商1的产量后再作出它的产量决策。
因此,在确定自己产量时,厂商1必须考虑厂商2将如何作出反应。
其他假设与古诺模型相同,

为何相对于古诺均衡,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中寡头1可获得更高利润

因为,斯塔克尔伯格可以看成是古诺模型的极端情况,就是假设两寡头的价格是极其刚性的,即有那么一段价格区间,价格再怎么变化,产量也是均衡值。
PS:寡头市场里古诺会多些,其他的不怎么多。
供参考。

请问博弈论中Stackelberg Differential Games是什么含义

这个是博弈论中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由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H. Von Stackelberg)在上世纪30年代(1934年)提出。
在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里,竞争厂商在市场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它们的行为是相似的。而且,它们的决策是同时的。当企业甲在作决策时,它并不知道企业乙的决策。但事实上,在有些市场,竞争厂商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对称的,市场地位的不对称引起了决策次序的不对称,通常,小企业先观察到大企业的行为,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建立的模型就反映了这种不对称的竞争。
在斯塔克尔伯格的寡头理论中,提出了将寡头厂商的角色定位为“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分析范式。一般来说,古诺模型中互为追随者的两个厂商势均力敌。而斯塔克尔伯格的寡头厂商模型中,一个是实力雄厚的领导者,一个是实力相对较弱的追随者。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是,在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厂商,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其中,一个寡头厂商是处于支配地位的领导者,另一个是寡头厂商的追随者;另外,与古诺模型一样,每个厂商的决策变量都是产量,即每个厂商都会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古诺模型、张伯伦模型和斯塔克博格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三者的区别:

1、三者研究模型不同

古诺模型研究数量竞争的垄断模型

张伯伦模型研究价格竞争的垄断模型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研究信息不对称竞争的垄断模型

2、三者适用行业不同

古诺模型适用于一些以生产为主的行业(基础行业、制造业等)

张伯伦模型适用于一些以信息为主的行业(金融行业等)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适用于研究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博弈和以信息为中心不完全竞争等

3、三者模型内容不同

(1)古诺模型:

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寡头模型”。该模型阐述了相互竞争而没有相互协调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位于竞争均衡和垄断均衡之间的结果。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2)张伯伦模型:

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争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

(3)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在斯塔克尔伯格的寡头理论中,提出了将寡头厂商的角色定位为“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分析范式。一般来说,古诺模型中互为追随者的两个厂商势均力敌。而斯塔克尔伯格的寡头厂商模型中,一个是实力雄厚的领导者,一个是实力相对较弱的追随者。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是,在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厂商,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其中,一个寡头厂商是处于支配地位的领导者,另一个是寡头厂商的追随者;另外,与古诺模型一样,每个厂商的决策变量都是产量,即每个厂商都会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三者的联系:

1、三者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竞争下的垄断情景。

2、三者适用范围都是寡头垄断市场。

百度百科-新张伯伦模型

百度百科-古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