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赛尔和萨达特

纳赛尔和萨达特(萨达特11年致力地区和平,还得了诺贝尔奖,最终他的结局如何)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30 07:11:57 浏览3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萨达特11年致力地区和平,还得了诺贝尔奖,最终他的结局如何

如果要说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方,应该要数中东地区,其实中东地区的纷争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东地区的纷争,其实也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纷争,历史上犹太人曾经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但是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灭掉犹太人建立的国家以后,犹太人被赶走,阿拉伯人占据了这个地方,由于各自宗教等原因,双方势同水火。

二战以后,随着殖民主义在全世界的消弭,在联合国的调停下,英国放弃了在中东地区的殖民地,埃及获得了独立,而巴勒斯坦地区在当时被联合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犹太人建国,一部分用于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建国,另外耶路撒冷地区作为国际化的地区,原本这个协议并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犹太人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反而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并不答应,不但如此就连埃及后来也被卷入到这场纷争中,在巴勒斯坦地区,埃及、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巴解组织,以色列纷争不断,先后发动了四次中东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并未倾向于阿拉伯国家,以色列所占据的领土反而不断增多。

埃及早年曾是英国殖民地,在纳赛尔带领下发动了埃及革命,并独立成为一个国家,纳赛尔本人在位期间致力于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失地,但三次中东战争埃及屡战屡败,1970年纳赛尔去世以后,萨达特继任纳赛尔成为了埃及总统。

不过萨达特并未像纳赛尔一样致力于同以色列国家交恶,反而推动双方不断的交流,其实萨达特本身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纳赛尔任总统期间,萨达特一直是副总统,常年军旅出身的他自然是态度强硬,只可惜埃及的经济在近20年的作战中早已经被摧毁,民生凋敝,相反周边的邻国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埃及需要有一个新的出路。

萨达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致力于同以色列的沟通交流,得到了当时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响应,原本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双方和平是指日可待,只可惜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1981年萨达特被极端的宗教主义分子枪杀。

其实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得出,中东地区宗教形式的复杂程度,双方几乎是水火不相容,以色列总理拉宾在萨达特去世以后,也致力于同阿拉伯世界沟通,也于1995年被激进的犹太民族主义者刺杀,两个都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人,虽然他们都相继去世,但是在位时期曾经签署了多项协议,为挽回中东和平的局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为何大部分国家的空军没有战略轰炸机呢

目前,世界上装备战略轰炸机的国家有两个,美国和俄罗斯。我国的轰-6系列轰炸机到底算不算是“战略轰炸机”一直存在些许争议,所以我国到底算不算是装备了战略轰炸机也一直都没有定论。不过,就算加上我国,世界上装备战略轰炸机的国家也只有三个。放眼全球195个主权国家,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装备战略轰炸机。为何大部分国家的空军都不装备战略轰炸机呢!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战略轰炸机实用性不强

战略轰炸机,可载弹10~30吨,航程8000至12000公里左右,是国家“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别看战略轰炸机的数据很彪悍,但其实作战实用性不强。

首先,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防空武器系统的效能是越来越强大。虽说不至于连苍蝇都飞进去,但对于机体宽大笨重、机动性差、自防护手段缺乏的轰炸机来说却是一张编织严密的罗网。例如,2008年的俄罗斯 - 格鲁吉亚冲突中,面对实力并不强大的格鲁吉亚军队,俄罗斯都折了一架图-22M战略轰炸机。由此可见现代防空武器,对轰炸机的威胁有多大。(随着隐形战机越来越多,各国的反隐形也越来越先进,B-2也很可能无法全身而退)

其次,战略轰炸机的维护保养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这使得能维护保养战略轰炸机的机场和空军基地数量比较有限。战争中要是若是战略纵深不够的话,这些能够能维护保养战略轰炸机地方一旦被敌方破坏,那战略轰炸机恐怕飞不了几次就会全部趴窝。如美国B-2轰炸机全球仅有3处可供部署基地,美国本土-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和印度洋-迪哥加西亚基地。

再次,战略轰炸机虽说具备10~30吨的载弹量,但在战争中这点弹药量其实根本掀不起多少浪花(战略轰炸机在不使用核弹的情况下核弹哪是轻易能使的,而且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核弹)。比如,英阿马岛战争,英国皇家空军就曾让其装备的五架“火神”战略轰炸机到前线走了几遭。结果“火神”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几次空袭下来却并没有对敌军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失。

而想要让战略轰炸机在作战中打出战绩,那就必须要成规模的使用。如海湾战争,美国出动大量B-52战略轰炸机对伊拉克军队狂轰滥炸,给伊拉克军队以重创。据战后统计,伊军逃兵中有20-40%是由于害怕B-52而决定逃跑的。

(战略轰炸机就是个吞金巨兽,飞行成本、维护成本、弹药成本非常高,成规模的使用要花的钱可以说海了去了)

其四,轰炸机几乎没有空战能力,为了确保它们能完成任务,并安全返航。可能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战斗机来为战略轰炸机护航。而这样一来会牵扯一部分的作战力量。

战略轰炸机研究制生产体系的建立,比制造战略轰炸机还难

战略轰炸机作为大国的核心军事装备,是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各国都对战略轰炸机的核心技术秘而不宣,更不会轻易销往他国。所以,目前想要装备战略轰炸机的话,就必须自行研制和生产。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战略轰炸机研究制生产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建立,其实比制造战略轰炸机还要难。

因为战略轰炸机为适应在严酷的环境中作战,其设计和制造要求会非常高,同时还要集成大量的高精尖技术。

比如,为了提高轰炸机的生存能力,各国都着力提升轰炸机隐身性能,力争是战斗机不被敌人发现。想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有先进的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而这需要在材料学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并且还要有足够先进的配套生产设备。

又比如,战略轰炸机使用的发动机对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极高,这就需要精密制造、多轴数控加工中心等高精尖制造设备和众多技艺精湛的高级技工。

再比如,轰炸机配备的航电系统中会有不少的芯片,而想要制造出性能优异稳定的芯片,则需要光刻机、晶圆切割机......等一大批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的加工设备和高品质的半导体材料。

..............(战略轰炸机涉及的领域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林林总总的算下来,制造战略轰炸机所涉及的领域差不多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工业门类。

而要建立起这样一套体系,其难度非常大,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努力。

美国的打压

埃及、利比亚、伊拉克这三个国家,在上世纪也曾通过进口途径,装备过战略轰炸机。不过后来这三个国家的都变得命运多舛。

伊拉克和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不断,曾经采购战略轰炸机的国家领导人,萨达姆和卡扎菲也都身死道消。而埃及虽然情况要比伊拉克和利比亚要好了不少,但国际地位较当年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要跌了好几个档次。要知道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而现在却只能跟在沙特后面。

而这三个国家衰落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影美国。

伊拉克的萨达姆和利比亚的卡扎菲,都属于野心比较大的枭雄,希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战略轰炸机这样一种进攻型武器的引进,其实就是出于他们扩张政策的指引。而他们的扩张行为,侵犯了美国的全球和地区利益。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考量,自然是要出手将他们打压下去。

埃及曾经的阿拉伯领袖,同时也是以色列的生死大敌之一。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决定与以色列走上谈判和解的道路,同时也极力摆脱苏联的控制。美国瞅准机会开始拉拢埃及。最终埃苏关系全面恶化,埃及的图-16机群也渐渐荒废。不过就算投靠了美国,美国依旧没有完全放过埃及,2010年的阿拉伯之之春把埃及高的元气大伤,而美国在背后是各种的推波助澜。

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为拉拢印尼,对印尼进行的大量援助,其中包括图-16轰炸机。不过,随着美国支持苏哈托发动政变,这一切就噶然而止了。(又是美国)

而这一切的起因就在于,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经常会对认为有威胁的国家进行打击。

刺杀萨达特的凶手,为何被霍梅尼称为伊斯兰英雄呢

刺杀萨达特的凶手,为何被霍梅尼称为伊斯兰英雄呢?
揭秘历史背后真相
09-30 23:38
从世界历史来看,很多国家领导人,即使再强大,也有很多那是死于非命,尤其是死于被刺杀。最典型的印度的圣雄甘地,就是死于刺杀,还有以色列著名的总理拉宾,也是被刺杀,甚至美国的好几位总统,都是被刺杀而亡……可以说死的非常的可惜。而对于这些刺杀领导人的刺客而言,那是受到世界各国一致声讨,因为将一国领导人随意刺杀,那是最大的灾难,形同恐怖主义。但是,这个里面也有例外,最典型刺杀萨达特的凶手,却被伊朗霍梅尼视为英雄,这到底是为何呢?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在埃及的强悍领导人中,除了纳赛尔,那就是萨达特了,这位了可以说是埃及现代史上,埃及第二个强人。在1970年纳赛尔去世后继位,而萨达特也是埃及比较有作为的强人,在位期间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将以色列打得措手不及,差点崩溃。
而且不断推动埃及跟西方和解,因为他认为继续打下去,国家百姓一穷二白,难以长久。为此,跟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收回了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完成了埃及的再次统一,萨达特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所以其实萨达特是埃及历史上少有的睿智强悍的总统。
但是这位总统在上台仅仅10年后,在1981年10月,埃及举行的纪念十月战争8周年的阅兵庆典上,被极端宗教分子,当场刺杀,享年63岁。这个事件发生后,整个世界那都是一片的谴责和声讨,谴责这个暴行和恐怖主义行动。各国都发表声明,要求严厉处置这个凶手以及幕后黑手。
但是,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伊朗。在萨达特被刺杀后,伊朗的最高领袖霍梅尼,立刻发表声明,称这位凶手那是伊斯兰的“英雄”,是实践伊斯兰教圣战的典范,言外之意就是杀得好……为此,还将德黑兰的一条街道,用这位刺客的名字命名,这是后话了。很多人不理解这明明就是暴行,为何霍梅尼却非要将这个称为英雄呢?其实原因你可能想不到,主要是三点。
第一,仇恨。
在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的时候,当时最想做的是抓住巴列维国王进行审判,以公开定罪。为此还不惜发动伊朗人质事件,要求美国引渡,并且给敢于接收巴列维的国家施压,威胁。
一旦接收,后果严重,所以没有国家敢接收巴列维,但是除了萨达特。萨达特不光两次邀请巴列维来埃及避难,而且还为巴列维治疗癌症,甚至最后巴列维也是死在埃及。所以对于霍梅尼来说,从那时起,他就跟埃及萨达特

埃及萨达特收回西奈半岛,阅兵时遭到机枪扫射,倒下前说了4个字是什么

他为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西奈半岛,为埃及带了和平,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然而,在阅兵的时候,他却被自己的士兵扫射,子弹命中要害,一命呜呼!在他倒下前,他说了4个字,道出了万般的不解。那么,像他这样一个英雄到底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士兵扫射,还有他最后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位英雄就是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出生于埃及一个普通家庭,他年轻的时候,进入军校学习。1952年7月,萨达特参与了纳赛尔领导的的革命获得了成功,并且代表自由军官组织发表了推翻法鲁克王朝的第一个声明,宣告了埃及的新生。此后,萨达特在埃及政府担任要职,并在1964年至1966年和1969年至1970年任副总统。1970年9月28日,当纳赛尔总统逝世后,萨达特担任了埃及总统,就此开始了他的总统生涯。

当萨拉特当上埃及总统,他的第一要务就是反击以色列的侵略,收回被占领的土地。1973年10月6日,犹太教赎罪日当天,突然攻击以色列,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萨达特的指挥下,埃及军队取得了突破巴列夫防线以及歼灭以色列190装甲营的胜利,但是最后第四次中东战争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收回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

这场战争之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不能解决埃以问题,他不顾阿拉伯盟友方面的反对和超级大国苏联的阻挠,以惊人的胆识,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通往和平的道路。1977年11月19日,萨拉特做出了惊人之举——突访昔日的仇敌以色列,并且在以色列议会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讲,破冰之旅,开创了埃及和以色列外交的新局面。

1978年9月18日,在美国的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双方又签订了《埃以和平条约》,正式结束了两国持续了30年多年的战争状态,并且收回了西奈半岛69%的领土。萨拉特的此举不仅为埃及收回了领土,而且促进了地区了和平与稳定,是埃及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然而,萨达特的此举在埃及国内并没有给他带来赞誉,反而是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阿拉伯世界认为萨达特此举背叛了伊斯兰世界,他们联合起来制裁埃及。而埃及国内的反对派势力趁机兴风作浪,想要推翻萨达特,并密谋暗杀他。随后,1981年10月6日,在庆祝埃及十月战争8周年而举行的盛大阅兵典礼上,4名宗教极端分子假冒参阅军人,在途径检阅主席台时,他们突然冲出检阅方阵,用冲锋枪向主席台疯狂扫射。

萨达特中枪倒下,在他倒下前,他说了4个字:“不,不可能!”这4个字道出了萨达特万般的不解,他至死都想不明白他为自己的国家收回领土,捍卫国家独立,维护国家主权,最后却被自己人暗杀。他临死前,是不解的、不甘、痛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著名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事件。从此以后,各国阅兵再也没有搞过实弹。

这位埃及杰出的民主主义领导人就这样被自己人给刺杀,这真是让英雄流泪又流血呀!随后,萨达特总统的遗体被安放在纪念十月战争阵亡的无名战士纪念碑下,非常巧合的是萨达特的遇刺现场和他的埋葬地就在咫尺。萨达特的墓志铭:“萨达特总统,是战争中的英雄,是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

赎罪日战争是怎样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下面是我分享的赎罪日战争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赎罪日战争简介
  赎罪日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 军事 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最终阿拉法特也被迫放弃武装斗争,试图与以色列和平解决巴以争端,因此阿拉法特和沙龙共同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赎罪日战争评价
  赎罪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国家赶上了以色列,扭转了过去接连失败的状态,使双方在战略上恢复了平衡。这一结果的形成是有着 历史 必然性的,经过三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民族觉醒的进程加快,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中东国家对殖民者保护中东的幻想破灭,也是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起因,埃及革命胜利和收复苏伊士运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失败,结果是美苏大国卷入中东取代英法,但是美苏干涉中东同样不能保证中东各民族的利益,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让中东人民意识到要获得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埃及萨达特总统对苏联的态度从过去的附从,转变成为合作,增强了民族自主权,把苏联操纵的装备收归埃及使用也加强了独立的地位。自行制定军事发展政策,防止出现六五战争被苏联抛弃的局面。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也体现了萨达特政策的进步,他首先团结了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统一战线,在战争中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支持和参战,并且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胜利,而且萨达特总统也能建立 国际 统一战线,不仅使西欧各国保持中立,也得到了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使以色列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几乎在这次中东战争中遭到失败。

  从军事角度看,这次战争没有彻底战胜以色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质是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没有雄厚、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不能自主生产战争物资,无力应对长期消耗战争;其次是在军事体制上,没有以色列那样完善的全民预备役动员体制,投入的军事武装力量多是雇佣职业兵,在最初的胜利后不能迅速扩大战果,让以色列紧急动员,使兵力优势迅速丧失;另外就是战术呆板,让以色列发现防御漏洞渡过运河西岸,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尽管这次战争最终依然以平局而结束,但是阿拉伯国家依然取得了成果。首先是打破了美苏共同发表的中东问题“冻结在冰箱二三十年”的立场,把解决中东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削弱了美苏主导中东的地位。

  交战双方脱离接触,在经过联合国等斡旋后,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部分领土,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大部。随后萨达特主动与以色列友好,开启了土地换和平的政策,收复了全部失地,奠定了中东和平的基础。从国际环境看,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无力长期支援远离自己的以色列同整个阿拉伯世界战争,以色列也无力长期在多条战线打消耗战;阿拉伯国家联合用石油禁运武器同西方斗争,也让西欧保持中立不支持以色列,萨达特奉行的自主、灵活的外交、军事战略,获得了国际社会多数拥护,他推行的土地换和平战略也得到以色列在内的中东多数人民拥护,符合中东地区的长远利益。
  战争的起因
  赎罪日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多场战争。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的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

  在战争前几年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兰高地上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1971年以色列花费了5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堡垒系统,这座堡垒被命名为巴列夫防线(Bar Lev Line),名称来自以色列哈伊姆·巴列夫(General Chaim Bar-Lev)。

  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却不想归还这些通过这种手段夺来的土地,并且 对联 合国关于归还土地的 决议 不予理睬。

  埃及总统纳赛尔于1970年9月去世。继承他的是萨达特,萨达特 决定 经由战争手段取回在六日战争中的失土。1971年,萨达特在与联合国调停大使Gunnar Jarring的谈话中声明,除非以色列“撤出在西奈半岛和加沙走廊的所有武装部队”并且履行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中的所有条款,埃及才会“准备与以色列和平共处”,以色列的答复则是绝不会撤回1967年6月5日以前的边界。

  萨达特寄望于以小规模的战胜以色列便能改变现状。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Hafez al-Assad)则有不同的看法,他对和以色列的谈判完全不感 兴趣 ,并认为只有用完全的军事手段才能夺回戈兰高地。从六日战争以来,阿萨德便进行庞大的扩军备战,他希望让叙利亚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的军事霸主。在埃及的援助下,阿萨德认为叙利亚军已经有绝对的胜算击败以色列并取回失土。阿萨德认为只有在以武力夺回戈兰高地后谈判才会展开,到时将能威逼以色列交出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走廊,并且逼以色列做出其它的让步。

  萨达特期盼战争的来临,此时的埃及经济一直低迷不振,在萨达特的传记里,作者Raphael Israeli描述萨达特面临到埃及自从六日战争以来士气低迷的问题,认知到在进行任何改革之前都须先克服这种战败的羞耻感。埃及的经济已经陷入混乱,但萨达特察觉到他将要推行的改革必定会在部分埃及人里不受欢迎。而一次军事上的胜利将能让他获得人民普遍支持。一部分的埃及人,尤其是那些发起许多抗议活动的埃及大学学生,强烈主张进行一场战争以夺回西奈半岛,而萨达特掌权以来还未发动战争让他们相当不满。

  其它的阿拉伯国家对发动新的战争较不感兴趣。约旦的侯赛因国王担心若是战争失败将会再次失去土地(约旦在之前的六日战争中失去很多的土地)。同时萨达特承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亚西尔·阿拉法特在战胜后将会让他们管理西岸地区和加沙走廊,而约旦国王则认为西岸地区应该属于约旦的国土。而且,在1970年爆发的黑色九月事件(Black September crisis)巴解与约旦的内战中,叙利亚曾军事介入支持巴解,进一步造成约旦和叙利亚的不合。

历史视野下的埃及革命是怎么样的

与大多数中东国家的现代化一样, 埃及的现代化也有两个特点:第一, 迟发—外诱性。第二, 政治变革引导经济变革。中东社会变迁先是从政治层面展开的。中东各民族国家的建立, 基本上采取了先进行政治变革, 即夺取政权, 取得独立自主发展的条件, 然后进行经济变革, 通过经济变革巩固政治变革的成果。对独立后的各国而言, 经济变革是刻不容缓的, 多数国家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 自上而下实行“强制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一, 历史视野下的埃及革命起源

埃及曾经建立起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政治和物质文明。然而, 两千多年来的埃及历史, 基本上都处于外来力量的侵入、影响和引导之下: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西方殖民者……当然, 这些因素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融入到了埃及土壤中。从今天的视角看, 确立了当代埃及民族属性的是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化。到公元714年, 阿拉伯语取代希腊语成为迄今埃及唯一的官方语言。

二, 历史视野下的埃及革命具体经过

二战后, 埃及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1952年, 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 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重大胜利。四年后, 苏伊士运河被收归埃及国有。纳赛尔在反对殖民主义, 建设埃及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主张, 被称为“纳赛尔主义”, 它的本质是包含着民主主义内容的民族主义。其主要内容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纳赛尔主义对埃及的现代化, 起了重大的指导、规范和促进的作用。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是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 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中形成的, 其核心是“消灭帝国主义”、“建立一个自由和公正的民族国家”。

三,历史视野下的革命后的埃及

回顾来看, 自1952年革命以来, 埃及经济先后经历了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国有化时期、萨达特的“开放经济”时期和穆巴拉克的政策调整、以西方债权国所提条件为框架的经济改革 (新自由主义) 时期。1981年, 穆巴拉克上台后, 奉行“和平、稳定、发展”的内外政策,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他将经济工作置于重要地位, 并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埃及经济改革的步伐较为稳健, 在上世纪80年代为此还经常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