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陈招娣多少岁病去世,以及陈招娣得了什么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
2020年9月25日电影《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与影片中的中国女排同哭同笑。
影片中郎平、张常宁等人传承数代的女排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拍摄电影《夺冠》时,导演陈可辛曾给郎平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陈可辛颇为神秘地对郎平说: “现在戏拍到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了,你一定得到片场看看,不来你会后悔的哦。”
当郎平百忙之余赶到片场后,却突然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刘敏涛演的陈招娣去世那场戏,勾起了郎平的回忆。
2013年,和郎平搭档多年的前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因病去世,郎平和前排球队员都前往吊唁,在她们眼里,陈招娣的逝去,不仅仅是一个队员的离去,更是女排精神重要一环的逝去。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女排事业辉煌时代的亲历者,陈招娣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浇筑到伟大的女排精神中。
女排是陈招娣一生中最挚爱的事业,为此她曾经多次负伤。世人在赞叹郎平为中国女排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陈招娣的辛劳和贡献。
那么,陈招娣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女排的主力队员的呢?除了女排之外,陈招娣又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很多人看我人高马大的,应该是个北方姑娘,其实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成为女排队员也挺偶然的。” 陈招娣曾笑着回答记者。
陈招娣是杭州姑娘,在家里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普通的工雹搏人。
陈招娣打小就很懂事,唯一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她从小就不爱学习,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父亲对陈招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小姑娘家家的,读书不好该怎么办呢?”
然而陈招娣在运动方面却颇具天赋,学校举办的田径比赛每一次都能拿到冠军。
1970年,浙江省队正在筹备女排队,在一次跳绳比赛上,陈招娣惊人的弹跳力给省队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陈招娣成为了浙江省队的一名排球队员。
在艰苦的排球训练中,陈招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不用再担心糟糕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一头扎进了排球的训练源粗祥中。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喜欢上了排球这种运动。当队友们在训练场上抱怨训练辛苦的时候,陈招娣却乐此不疲,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
一年后,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陈招凳激娣从12名排球队员中脱颖而出,顺利被选进北京排球集训队。 这是陈招娣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首都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让陈招娣感到有些失望的是,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集训队的训练场地和器材还不如浙江省队的。
不过,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比较粗糙,不如南方精致。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患上了贫血症,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气无力的,从教练眼中出类拔萃的队员变成了倒数第一,这对一向自尊心强的陈招娣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她一度想到了退队。
正当陈招娣因为贫血症感到郁闷的时候,教练找到了她。
原本陈招娣以为教练会狠狠地训她一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教练不仅没有批评她,还安慰道: “招娣啊,平时看你训练的时候,都是最拼优秀的那个,然而最近看你怎么都不在状态,我在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说说看,别有心理负担。”
听到教练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陈招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自己孤身一人来到北京,第一次感受到温暖。
教练在了解到陈招娣的情况后,马上让食堂师傅今后专门给陈招娣做几道南方的菜,还针对陈招娣贫血症的情况,特地为她开小灶,增加营养餐,队友们也对陈招娣的情况予以关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陈招娣的病很快就好了。
之后的几年,陈招娣在女排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 1976年,她被选进国家队,队友是郎平、孙晋芳、周晓兰等耳熟能详的女排运动员,正是她们的拼搏下,中国女排之后才步入五连冠时代。
中国女排的成功浸透了汗水和艰辛,这一点陈招娣最有发言权。
当时负责女排训练的是被誉为“中国女排之父”的袁伟民。
认识陈招娣的人都知道,她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说话细声细气的。然而,这都是被袁伟民调教出来的。
年轻时代的陈招娣是个“拼命三郎”,敢打敢拼,这一点连袁伟民也承认, 在其作品《我的执教之道》中,袁伟民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常规的排球训练过后,我知道姑娘们辛苦了一天,为了试出她们训练的极限,我还是故意问:‘谁还要加练?’不出我所料,姑娘们面面相觑,连平日里最不服输的郎平都默不作声。
这时陈招娣站了出来,说:‘我要加练!’于是我又专门给她制定了一个小时的训练量,回去的时候看她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可是任何优点一旦过分了就变成了缺点, 心气过高,桀骜不驯的个性容易一路走到黑, 陈招娣就是这样,比如她执拗于一种排球技能,再这样下去很容易会破坏技能的均衡。
袁伟民很清楚,像陈招娣这样性格执拗的,跟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准备好好修理一下陈招娣。
一次,袁伟民抓住陈招娣训练长跑时,抢了队友的道为理由,对她进行罚球, 排球中的“罚球”,不像篮球那种投几个篮就完事了,而是一系列操作,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心。
运动员要先触碰训练场外的铁丝网,接着快速跑到排球网旁边做一个翻滚救球,然后再回去触碰铁丝网……这样循环15次才算成功。
袁伟民把球故意把球抛到训练场的各个角落,陈招娣刚开始都能接住,到了第8个的时候,训练了一天的陈招娣体力开始不支,眼睛里的排球都出现了残影,就没有接住。 袁伟民这时候说: “这个球没接住,抵消掉一个之前接住的球。”
这样陈招娣接到的球就减少成了7个。到最后随着没接到的球越来越多,陈招娣的心态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她接过的球都被抵消掉了。
陈招娣心态崩了,她对袁伟民怒吼: “我不练了,你这明显是欺负人嘛!”
接着飞奔着跑出训练场,袁伟民指着陈招娣说: “明天给我接着罚球!”
听到袁伟民的话后,陈招娣觉得如果就这么走了,简直就是逃兵,于是她回到训练场上,对袁伟民说: “罚就罚,我不怕,不用等到明天,现在就可以!”
在新一轮的罚球上,陈招娣又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她想掉头回去,但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冷静了下来, 明白自己体力不支的罪魁祸首不是一天的训练,而是自己太较劲了。 于是把心态调整好了后,她终于顺利地把15个罚球都补好了。
之后她心服口服,改掉了偏执的毛病。
陈招娣这件事后来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被写入小学课文《苦练》。
在袁伟民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陈招娣练就了一手攻防兼备的排球战术,她还和孙晋芳搭配,创造性地总结了“双快”战术,屡次在赛场上打败敌人,奠定了此后三十年女排“三、四号线快速出击”的战术传统。
1978年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和队友对战山西队,结果,她接球的时候,用力过猛,膝盖被狠狠地撞击在地面上,右臂也顶在地上,造成右臂小骨出现裂痕。
众所周知,排球运动是最依赖手的一类运动,排球运动员手受伤了,就像战士没有了枪一样。
陈招娣这时候应该好好休息或者减少训练,更应该避免比赛,可是陈招娣偏偏不这样做, 她觉得这些都没什么,自己和孙晋芳的配合缺一不可,所以她坚持要为半年后对战日本队的比赛备战。
根据孙晋芳后来回忆:“ 陈招娣和袁指导拍着胸脯说是小伤,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每次训练后,她的手都剧烈疼痛,还时不时肿了起来,队员们都很心疼她,都想把她送到医院里,这时陈招娣总会笑着说: ‘没事儿,我这点伤不算啥,大家都安心训练吧,不用担心我。’ ”
日本女排事业在世界上一直都处于顶尖水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女排一直被日本压着打,此次国家队和日本队的比赛虽然是“友谊赛”,但是火药味可一点也不输给正规的竞赛。
日本方面派出了奥岛圭子在内的全明星阵容,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郎平、陈招娣、孙晋芳、郑海霞等骁将悉数出战。
然而这次比赛中却出现了意外,陈招娣的右臂伤口被奥岛圭子撞到,剧痛让陈招娣倒在了地上,队员们把她扶到医务室里,但是陈招娣却说: “扶到观众席就行,我要看着你们胜利!”
陈招娣的坚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们掌声雷动,女排队员们也焕发出惊人的战斗意志,最终,中国队成功让日本铩羽而归。
仅仅两个月后,在全运会赛场上,陈招娣再次带伤出战, 右臂缠着白色绷带,宛如一朵凌寒绽放的雪梅,观众们再次被陈招娣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感染了, 自那以后,她就有了一个“独臂将军”的称号。
陈招娣挂彩出战,也不是第一次了,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使她的身体用伤痕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伤病主动退出赛场。
1981年世界杯中日决战上,陈招娣腰伤复发,还是咬着牙,击退对手的一次次进攻,直到第三局中国女排已经占上风的情况下才无奈退场,最终,中国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女排取得的第三个世界冠军。
而陈招娣取得的最后一个世界冠军是在1982年的世锦赛上,这也是她和队员们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当时中国队出师不利, 这意味着如果要获得冠军,中国女排必须在接下来和印度、巴西、奥地利的对决中,达成3:0的完胜局,难度系数如此高,女排士气降到了冰点。
陈招娣回忆说: “那是老女排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我们都很泄气,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袁指导不让我们哭,他轮流为我们打气,对我说,如果伤还没好的话就让别的队员替换上,但是我拒绝了,这么重要的比赛,我就是豁出去也要拼一把。”
袁伟民的话给了队员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中国女排披荆斩棘,连战连捷,进入决赛后,又打败了强大的美国队,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至此以后,中国女排跃升为世界第一,女排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抹去的时代记忆。
提起女排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 “一个是铁榔头郎平的雷霆扣球,一个是带伤出战的陈招娣。”
1983年,陈招娣因为伤病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告别了排球事业。她被上级转调到“八一” 体育 代表队担任排球队副政委。
陈招娣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第二个体现:爱岗敬业。
在全新的领域里,陈招娣也把政委一职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她也在部队里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郭小明。
“小明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们结婚后,他也没有干涉我的工作,我想做的事情他都是支持的,家里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会听我意见。” 陈招娣后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
很快两人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当时 社会 上有个呼声——把老女排的子女都聚在一起,组成排球队,延续中国女排的辉煌。
然而,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却患上了先天性心肌炎,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就意味着郭晨不可能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不过陈招娣并不在乎, 在她眼里,女儿能够 健康 成长就足够了。
1989年,陈招娣看到了重返排球的曙光,随着老女排的退役,中国的女排事业由盛转衰,在当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折戟沉沙。
国家体委决定让陈招娣回北京任国家队的领队,力挽狂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原本陈招娣是要跟丈夫郭小明一起到海南发展的,为了挽救祖国的排球事业,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
正当陈招娣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女排人才的时候,她却被查出了直肠癌,经过两次大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了领队的岗位上。
从1993年开始,陈招娣开始长期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
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期间,陈招娣不仅为国家物色了许多出色的人才,还挽留了不少人才,其中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促使王治郅回国。
众所周知,王治郅是令中国球迷们自豪的偶像之一,他是首个进入NBA的亚洲球员,在篮球生涯中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陷入过“留美不归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
2002年,王治郅和小牛队签订的合约到期了,为了继续留在NBA,王治郅打算参加完夏季联赛再回国,本来这个决定无可厚非,也得到了了国内篮球协会同意,但并未公开。 结果这件事传回到了国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猜测是王治郅习惯为美国效力,不想回国了。
随着舆论的发酵,国内有名记者专程到美国采访了王治郅,因为没采访到他本人,就转头去采访了当时的国家主教练王菲,王菲也不清楚内幕,带着情绪说: “王治郅不愿意回到祖国,他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队的正常训练了。”
这件事一经报道,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时任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不忍心看到王治郅这个不可多得的篮球人才不能回国报效祖国,她决定出面“调停”,她做了两件事:
在陈招娣的安排下,王治郅终于完全消除了疑虑,于2006年回到了阔别4年的祖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文体局专门感谢陈招娣。
之后王治郅一直致力于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亲自出战北京奥运会,还在2010年亚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金牌,这一切都有陈招娣的一份功劳。
陈招娣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和名嘴宋世雄联手担任女排赛事的主播,当看到中国女排惜败美国队的时候,她的语气里还是掩饰不住的伤心。
2012年底,陈招娣直肠癌复发,住进了医院,其实早在前几年,她就一直和病魔做斗争,不过这次恐怕是很难挺过来了,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陈招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刻在骨子里的女排精神使她不放弃,她要和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
女儿郭晨见证了陈招娣最后的日子,她在微博上记录了母亲抗癌的顽强不息。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陈招娣要长时间忍受剧痛,连杜冷丁都无法止痛的时候,她就让叫女儿把毛巾放在嘴里咬着,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下。
老女排的队员都去医院里看望了陈招娣,根据郎平的回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陈招娣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的女排事业,她对郎平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现在的女排都没有老女排那股精神,还得加把劲啊!”
这句话对郎平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年后,她从美国归来,组建了一支拥有老女排精神的新女排天团,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
2013年,陈招娣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不幸逝世,年仅58岁。
女儿郭晨在为陈招娣做的记录中写道:
母亲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抗争,她是我的骄傲!
几天后,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东礼堂进行,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在殡仪馆外排成长龙,来送别这个伟大的女排运动员,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老女排辉煌岁月的见证者。
很多老女排的队员例如郎平、孙晋芳、郑晓霞都前来悼念,看着被病情折磨地瘦弱不堪的老战友,她们眼里噙着眼泪,74岁高龄的主教练袁伟民、受过陈招娣恩情的王治郅也都来了。
在陈招娣不算长的一生中,她跟自己斗,跟伤情斗,跟对手斗,和病魔斗,用一生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精髓: 不屈不挠,砥砺奋进。
去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夺冠》中,当陈招娣年轻的躯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的肉身逝去了,但是精神永存于天地间。
女排老队员陈招娣
女排老队员陈招娣走了,人们非常怀念她,怀念她的本身,是渴望再次看到女排精神,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女排老队员陈招娣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女排老队员陈招娣的简介
陈招娣(1955年4月15日-2013年4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人,北京体育学院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前中国女排主力接应二传,身高1.82米,以心理素质好,临场发挥稳定见称,擅长拦网、扣球,是中国女排1980年代“五连冠”时的选手。
中学时代,在一次杭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跳高比赛上,陈招娣极佳的弹跳力给浙江省队教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6年入选袁伟民执教的女排国家队,担任二传和接应。1983年,陈招娣退役后,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担任八一女排、国家青年女排的主教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招娣与宋世雄搭档解说中国女排的比赛。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因患癌症病逝,享年57岁。
陈招娣的人物经历
1972年先后入杭州市业余体校和北京体院青训队进行排球训练;
197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坛痛失陈招娣
1974年入选八一排球队;
1976年被选入国家排球集训队;
1977年第2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4名;
1978年第8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6名,同年夺得第8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亚军;
1979年获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
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1年中国女排重新组建,她被国家体委借调为女排领队镇轮,毅然再次走向了球场;获第3届世界杯赛冠军,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国家体委颁发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2年获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第9届亚洲运动会女排冠军;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出任“八一”女排副政委;国家体委颁发体育荣誉奖章。
1986年出任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后任中国女排教练;
1993年,陈招娣回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曾任总政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2006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13年4月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58岁。
陈招娣解说奥运
2008年,在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时,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的主播大名单逐一揭晓。已经退役的央视名嘴宋世雄也再度出山,与陈招娣联手,担任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比赛的解说员。
女排老将陈招娣曾与郎平、张蓉芳等队员一同为中国女排夺得了首个世界冠军。在《谁将主持北京奥运》晚会上,陈招娣与宋世雄一同受聘为中国女排的解说员。晚会上,陈招娣展望了女排姑娘本届奥运会的前景。她说,这次奥运会对中国女排还是并不轻松的,可能会出现六强争霸的局面,女排姑娘们面临的对手越来越多,困难也越来越多,但是陈招娣坚定地说,女排运动员们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军北京奥运会的。
陈招娣的社会评价
“独臂将军”
1978年回八一队打全国联赛时,陈招娣左臂桡骨受伤。次年6月,日本日立队访华与中国队在太原较量,陈招娣在拦网时被隔网而对的奥岛圭子扣中受伤部位,导致桡骨断裂。两个月后的全运会,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单臂出战,自此赢得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拼命三郎”
之所以说陈招娣是中国女排的“拼命三郎”,是因为她防守乱旅团出色,技术全面,场上士气高昂,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在1981年世界杯中日女排最后决战中,陈招娣曾在第三局与孙晋芳抢传一个球的过程中相互碰撞不慎扭伤了腰,虽然如此,她还是坚持拼搏在场上,一次又一次防起对方的进攻。但是越到后面,她的腰就越来越不听使唤,当时主教练袁伟民并未察觉,只是按照常理将她替换下来。在第四局一路落后的不利情景下她主动要求再度上场,但是由于腰伤难忍让她依旧力不从心。当中国女排最后拿下比赛捧起第一个世界冠军时,陈招娣已经痛得站不哗橘起来了,最后还是队友背着她,一起上了领奖台。
陈招娣的荣誉记录
1977年第2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4名。
1978年第8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6名,同年夺得第8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亚军。
1979年获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
1981年获第3届世界杯赛冠军,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
1982年获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第9届亚洲运动会女排冠军。
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1年、1983年国家体委向其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出任“八一”女排副政委。
1986年出任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后任中国女排教练。
陈招娣:女排五连冠功臣,体育界第一个女将军,病逝触动郎平出山
2013年4月1日下午,北京市八宝山东礼堂召开了一场浩大的送别仪式——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排球协会顾问 陈招娣 ,因患癌症治疗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主力队员,曾获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的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和 宋世雄 解说女排比赛,给球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陈招娣是 体育 界在军队里第一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
1955年,陈招娣出生于浙江杭州,她从小就表现出了突出的运动天赋,跑步、跳远、打球样样都行,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运动健将”。1970年12月,浙江女排成立,年仅15岁的陈招娣进入浙江队,成为了一名排球运动员。
由于成绩突出,陈招娣在1971年被选调到北京 体育 学院青年集训队。当时陈招娣的球风非常顽强,敢打敢拼,很快在同龄球员中脱颖而出,先是被八一女子排球队选中,并最终于1976年被 袁伟民 选入国家女排。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重组不久的中国女排初入国际大赛,成绩并不算理想。主教练袁伟民为了提高成绩,对女排队员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有一次训练结束后,袁伟民问队员们: “谁还想加练?”
但姑娘们一天训练下来,早已精疲力竭,没有人响应袁伟民的话。陈招娣心想: 那我就再练一会吧! 于是主动走了过去。
袁伟民规定的加练项目族轮,是让运动员先触碰场边的铁丝网,再跑到3米线做翻滚救球,再跑回来开始下一轮的救球……一共要接15个好球才算结束。
陈招娣头几个球还能勉强接住,但在接到第9个球时,她实在累伏举得跑不动了,这个球就没接住。此时袁伟民说: “你没接住,扣掉一个球!”
陈招娣有了情绪,后面的几个球也没接好,当第9个球从她眼前消失的时候,袁伟民说她的好球已经被扣完了,要求她重新开始。
陈招娣顿时来气了,她朝袁伟民吼道: “反正是我主动加练的,我不练了总行吧!” 说完她就往外走。
袁伟民也生气地吼道: “你想不练就不练?这是训练,又不是儿戏!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个练你!”
陈招娣又转头回来,她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服气,她心想: 我一定要接起15个好球给教练看看!
袁伟民依旧不紧不慢地发球,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陈招娣的体力再次超支,她实在觉得受不了了,于是再次转身撤退,但走到门口时,她还是觉得不甘心,又第三次转身回到了训练场,终于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接完了15个好球。
陈招娣的这个 “三进三出” 的故事,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当时在女排队伍里,她的年纪算是大的,队友们看她都能坚持下来,也就更加积极训练了。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写成文章《苦练》,入选了初中的语言课本。
陈招娣就这么经过苦练,成为了中国女排著名的二传手,她在球场上不仅单防能力出色,还与 陈亚琼 开创性地使用“双快”战术,正式拉开了排球运动在二、三号位战术配合创新的序幕。
1978年,陈招娣从国家队回八一队打全国甲级联缺穗碧赛,不慎左臂挠骨首次受伤。1979年6月,日本女排访华,与中国队打了一场比赛,陈招娣在比赛拦网时,被隔网而对的 奥岛圭子 大力扣中受伤部位,又导致挠骨断裂。
但两个月的全运会中,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单手出战比赛,她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在1981年11月16日晚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上,陈招娣不慎在第三局扭伤了腰。尽管如此,她依旧拼命防守对方的进攻。中国队与日本队激烈鏖战2小时5分钟,最终成功地捧起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比赛结束后,陈招娣已经疼得无法站起,只好由队友背着上了领奖台,场景催人泪下。这个晚上,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拼命三郎”陈招娣。
1982年,陈招娣又跟随女排夺得了世锦赛的冠军。1983年,陈招娣正式退役,并进入北京 体育 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她先后担任了八一女排领队兼教练、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等职务。
1986年夏,时任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的陈招娣带队到成都打比赛,在组织队员训练时,她经常感到恶心,还对同事抱怨: “四川的辣椒太辣了,把胃都辣坏了!”
同事提醒她说: “你该不会是有了吧?”
同事的话提醒了陈招娣,她赶紧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发现果然是怀孕了。但她的第一反应却是: 这个孩子不能要。因为她当时忙于事业,没有精力抚育孩子,但是如果去做流产手术,就要休息半个月,但她自己作为主教练,就要错过备战亚洲青年女排锦标赛了。最后她决定留下孩子,继续组织队员训练。
有一天,陈招娣正站在高台上为队员们掷球,此时领队冲了进来,对陈招娣吼道: “你给我下来!”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教练已经有了3个月的身孕了。
最终此次亚锦赛,中国青年女排取得了亚军,拿到了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的入场券。
正当陈招娣准备在自己的教练岗位上大展拳脚时,1988 年,她做了直肠癌手术,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排球教练的工作,挥别了排球场。
1989年初,陈招娣大病初愈,此时中国女排重新组队,国家体委有意借调她担任领队。此时海南省也想要她,并准备任命她为 文体厅副厅长 。当时陈招娣的爱人也在海南工作,如果她去海南,不仅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还能和爱人和女儿团聚,但她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回到国家队。
陈招娣回到女排以后,深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新时期运动队的思想工作,已不能沿袭过去的老一套的做法,他要求自己多长几个心眼,凡事都从细微处养眼,她不仅和队员们一起训练、生活,还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说笑和 娱乐 。就是在这种交流中,她掌握了队员的思想动态。
陈招娣和队员们熟悉了以后,觉得她们和80年代的老女排相比,缺少把排球运动当成一种事业的拼劲,于是她经常给队员们讲老女排的故事,队员们听了以后都很受鼓舞,纷纷表示自己要像老女排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不辜负全国人民的希望。
陈招娣带领这支女排先后取得了1989 年的世界杯第三名、1990 年的世锦赛亚军、1991年世界杯的冠军,但也经历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得第7的低谷,后来她回忆起这次失败时曾说:“那感觉,就像是死过了一回。”
1993年,陈招娣回到军队系统工作,先后担任 总政文化 体育 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总部宣传部副部长 等职。
回到部队从事行政工作,对陈招娣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以前当运动员、教练、领队,主要是动,而现在坐机关,则是以静为主;以前只用管排球,现在则是排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都要管。 陈招娣比以前更忙了。
但陈招娣再次靠着自己的狠劲克服了这些困难,只要有解放军队的比赛,她就去看,只要有不懂的问题,她就去向别人请教,尽管她闹出了一些笑话,但却很快熟悉了业务,从 “排球专家” 变成了 “杂家” 。
1995年10月,陈招娣随解放军代表团征战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夺得了13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第3。1996年,中国排球联赛推出后,陈招娣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任中国排球联赛的技术代表。
2006年,陈招娣因为工作突出,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了 体育 界第一位女将军。对于将军的军衔,她曾说:“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当将军是士兵的光荣梦想的话,那么我现在真的是美梦成真了!”
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陈招娣一直觉得很亏欠家人,尤其是她的女儿 郭晨 。由于陈招娣经常要深入到各军区的体工队调研,没有空管孩子,郭晨从小就在寄宿学校上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逢陈招娣出差,就由同事把孩子领回家过周末。
但郭晨从小就很懂事,她在学校里喜欢帮助同学,经常被评为“十佳少年”,高考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她和女儿的关系很好,她曾说: “我们经常在网上聊天,我从来不干涉她的事情,充分尊重她自己的意愿。我感觉有些事情,她还是更喜欢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聊,那么我也就不强行追问她。这也难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都有自己信赖的谈话对象。”
2013年2月,陈招娣的癌症再次复发,不得不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尽管她积极配合治疗,但病情却一直反复,她经常疼痛难忍。 每当她疼的时候,女儿就让她咬自己的手,女儿说: “每当你咬我的时候,我知道你很难受,你咬我的力度,我能感觉到你有多痛,我不怕被你咬,只要你能坚强地挺过去,再疼我也忍着,加油!”
陈招娣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 郎平 回国探望她,她看着昔日的队友躺在病床上,不禁泪如雨下。 陈招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谈自己的病情,而是和郎平交流新女排的训练战术,她希望郎平能够回国,继续为中国女排发光发热。
但奇迹没有出现,3月31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4月1日,陈招娣病逝,年仅58岁。
追悼会当天,老女排成员郎平、孙晋芳等人在老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陆续来到现场,与老队友再见最后一面。他们共同为陈招娣送上了一个花球,上面写着: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进入低谷期,女排内部曾有人提出希望邀请身处美国的郎平回国担任教练,但郎平本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有些犹豫,但和病重的陈招娣见面以后,她终于坚定了回国的念头。她说: “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做点牺牲?”
最终郎平再度复出,她带领中国女排又创造了一个高峰,延续了女排的辉煌。相信陈招娣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些成绩,也会感到欣慰吧!
诗人臧克家曾在《有的人》里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招娣虽然离开了,但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她将成为中国 体育 永远的精神向导!
陈招娣因什么病去世
陈招娣患有直肠类癌,疾病让她在最后几年的生活中很受折磨,在经历了两次的手术后,陈招娣的病情有所控制慧没晌,一度摆脱了疾病的困扰,重回运动场,但是好景不长,她的病情复发,并很快离开了人世。
与陈招娣同期的著名女排运动员郎平,和陈招娣有很深的队友情谊,在得知陈招娣因什么病去世后,郎平连前锋续发出两条微博,都是在怀念陈招娣。对于她的去世,郎平表现的难以接受。
陈招娣去世郎平评价:
郎平在微博上写道:“刚刚接到电话,我亲爱的老队友招娣走了……心里非常难过,一个月前的见面成了永别,招娣一路走好!”
“亲爱的招娣,上月去探望你时我们还在讨论排球,我执教的每场球你都很关心并提出建议。你对亲情友情都那么察伍执着。还记得1981年我们夺取第一个世界冠军那次,咱俩是室友,决赛前你腰伤复发但咬牙坚持拼完5局,是我们扶着你走上领奖台的,你顽强的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非常想你!我们来世还做队友!”
陈招娣的离世,所有记得她的人都表示难以接受,但希望她在天堂能够依旧坚强,没有病痛,老女排的精神永存。
2020年4月1日有哪些名人去世了?
4.1日去世的杰出人物有:亚当·施莱辛格、张国荣、陈招娣、陈建功、林徽因。
1、亚当·施莱辛格:
亚当·施莱辛格(1967年10月31日—2020年4月1日),作曲家,韦恩喷泉乐队创始人。2020年4月1日,作曲家亚当·施莱辛格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52岁。
2、张国荣:
2003年4月1日18点43分,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雹谨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健身中心坠下,紧急送往玛丽医院,经医生检验入院前已死亡,终年46岁。
3、陈招娣:
2013年4月1日下午,陈招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北京时间4月5日上午10点,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举行。
4、陈建功:
1893年9月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1913、1920年陈建功先后两次赴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浙江工业专门学校、国立武昌大学数学系。
1926年,第三次东渡日本留学,唯则深入研究三角级数论,尤其精研函数论,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1年4月11日逝世。
5、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徽音,汉族指肆棚,祖籍福建闽侯,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 ,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关于陈招娣多少岁病去世和陈招娣得了什么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