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孟达?如果孟达起义成功的话,那诸葛亮能否灭曹魏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28 18:07:37 浏览29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孟达

我想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救孟达?心有余力不足!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破坏北伐大业!所以;在劲敌阻击时,就没有血战到底。

近代名人在“惯于长夜过春时“中写到“城头变幻大王旗“。这句诗词描绘出地方诸侯或割据武装酣战中,江山更迭比较频繁的一个真实缩影

汉末三国乱世时期,八方诸侯、大小军阀战祸不断,或多或少会有人投敌变节,乞降背叛。地盘今天姓孙,明天就有可能姓刘,转眼间又统统姓魏了。

三国鼎立的战争年代,城池易主异常频繁。而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无论文官或是武将,基本上来说都没什么气节可言,临阵倒戈、献城投敌简直就如穿衣吃饭那么简单。

三国时期的三姓家奴吕布是这样的一种人,而三降三反的孟达也是这样的一种人。还有先叛东魏,再叛西魏,后背叛南梁,狡猾奸伪的侯景更是这样一种人。

而在明末清初时期,游刃于明、顺、满清三者之间的吴三桂也是这种人。这种频仍反叛的人,纵然在浊世,也仅仅是夜空中的流星,虽耀眼、但转瞬即逝,其下场可以说是相当悲凉凄惨

纵观三国时期,一代将帅之才的孟达可以说是一个数一数二的人物。是关中平原地区扶风派的豪强代表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两边倒人物,更是反复无常悲催派的掌门人。

孟达本是刘璋的手下,先是,引狼入室、认敌为友。又因渎职临阵叛变,最后,不知为何,又向蜀汉投诚,和昔日主子誓死不相往来。以至于让司马仲达率兵弹压而亡。孟达一生三次反水,可以称之为三反四覆之辈。

西汉末期,地方诸侯之一的西汉后裔“刘焉“在武力盘踞益州之后,扫平了地方豪强武装,将益州独立出来成了自己的根据地。刘焉死后其子刘璋接替执政。

刘璋执政时期,由于自身的软弱平庸从而导致了,以法正、孟达、射援、上官胜等人为代表的本土豪强势力一直左右着益州局势走向。

刘璋的统治手段远不及其老子执政时期那么果断刚烈,以至于,益州的时局又回归到了由本土豪强们掌控的局面。而法正、孟达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竟献出引狼入室之策。

刘璋采纳引狼入室之策后,以至于,导致了益州改姓易代的后果。而法正和孟达也因此受到刘备的格外器重。这是孟达倒戈处女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刘璋手下谋事时长期被雪藏,而刘璋又不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主子。

所以孟达的第一次反水,大家可以说是谁都能够理解或体谅。孟达“归降“刘皇叔之后,奉命驻守宜都郡(湖北宜都)。赵刘果儿原创文章.请勿盗发.转发请标明出处!

公元 219年,刘备命孟达攻房陵郡(湖北房县)。不日孟达就攻克了房陵,交战中杀死了郡守将蒯祺,也就是诸葛孔明的亲姐夫。(此举留下了祸根,多年以后,诸葛亮借刀杀人为姐姐报了此仇)之后为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又乘胜逐北,一路率兵追杀,不日就进攻到了上庸郡(湖北竹山)。

上庸地势险要,攻难守易,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古代时期上庸经济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关系非常重大。孟达攻陷上庸后,让刘备顿生顾虑,随即一纸调令,刘封空降上庸。

如果孟达起义成功的话,那诸葛亮能否灭曹魏

孟达本是益州牧刘璋的部下。公元211年冬,孟达和法正奉刘璋之命各率2000兵马赴荆州迎刘备入蜀,后来,两人归附刘备。刘备平定西蜀后,封孟达为宜都(今湖北宜昌东南)郡太守。后来又调他率军镇守汉中以东三郡。刘备义子刘封时任副军将军,是孟达的顶头上司。

当关羽发起襄樊战役时,孙权派吕蒙乘机渡江袭夺荆州,关羽被吴军抄了后路,要驻军上庸的孟达发兵支援,孟达在刘封的节制下未发一兵一卒救羽。后来,刘封屡屡仗势排挤、侵凌孟达,孟达“既忿封,又惧先主见责”,无奈率部投降曹魏。

魏文帝曹丕待之甚厚,封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命他和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一起攻击刘封。孟达修书一封劝刘封投降,刘封拒降。蜀国西城太守申耽和其弟申仪背叛了刘封,并率部偷袭之,刘封溃败而逃。曹丕夺取了汉中以东三郡,然后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整合为新城郡,攫孟达为新城太守,以申仪为魏兴太守。孟达降魏后,大获曹丕重用,被“委以西南之任”。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叛乱返回成都途中,在汉阳县(今四川高县)遇到了一位名叫李鸿的魏国降人。

李鸿介绍了孟达降魏后的情况,说曾听到孟达亲口对人说诸葛亮待人有始有终,自己率部降魏,诸葛亮却善待自己的家眷,没有听信他人的谗言而诛杀自己的妻子。当时蒋琬和费诗在座,诸葛亮对二人说:“回成都后给孟达写信”。费诗不以为然,对诸葛亮说,孟达过去背叛刘璋,后来又对蜀国不忠,再次叛投曹魏,是个反复无常的龌龊小人,不值得写信给他。诸葛亮听后,却“默然不答”。

其实,诸葛亮坚持要给孟达去信,因为他早就有一个战略性的谋划,但不宜让太多的人知道,即便对蒋琬、费诗这样的亲信,也不宜过早明示。

原来,诸葛亮一直想争取孟达再次回归蜀汉,一回到成都,他就亲自给孟达写了封信,并派人送了过去。在信中,诸葛亮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还体谅孟达当初被刘封侵逼投降曹魏的苦衷。孟达看后有所感动,开始与诸葛亮书信来往,经过几次书信交流后,诸葛亮的策反工作已初显成效,孟达表示愿意在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在新城举兵响应。

孟达决心叛魏归蜀的表态更加坚定了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决心,227年,他率部北上,屯扎于汉中,打算进行其筹谋已久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统一战争。

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消息传到魏都,在曹魏庙堂上引起巨大震动。就在诸葛亮与孟达频繁进行秘密联络时,魏明帝曹睿派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司马懿进驻宛县(今南阳),总督荆、豫二州的军政大事。

司马懿为人猜忌多权变,善奇策诡谋,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如今,他进驻宛县,对诸葛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策反孟达一事,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司马懿到宛县后,诸葛亮怕夜长梦多,屡次派人催促孟达尽早举事,而孟达却变得首鼠两端,举棋不定,开始患得患失了。为了促逼孟达痛下决心,诸葛亮利用他和申仪的矛盾,派人诈降申仪然后将孟达私通蜀汉的事故意泄露了出去。申仪果然将此事奏报魏明帝和司马懿;孟达得知其事泄露后,决心铤而走险,举兵降蜀。

司马懿经一系列摸底调查,断定孟达必反。他先写信安慰拉拢孟达,先稳住他,以拖延时间。孟达以为司马懿很信任他,似乎对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因此又开始按兵不动、犹豫不决起来。

司马懿认为孟达毫无信义可言,必须乘他骑墙观望之时,以雷霆之势立即发兵突袭,于是从宛城偷偷领军潜行,大军昼夜兼程,仅用8天就抵达了上庸城下。对于司马懿亲率平叛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上庸,孟达大出意料,措手不及,只得再次写信给诸葛亮求援,可是为时已晚。228年正月,司马懿下令攻城。经16天几无停歇的猛烈围攻,孟达部将李辅、外甥邓贤等人意志崩溃,他们开门献城迎降。司马懿率大军浩荡入城,诛杀了孟达,并将首级送往京师,很快平息了这场酝酿已久但并未正式发动的叛乱。孟达死在了他自己的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的性格上。

但从总体上看,在这场攸关蜀魏两国大局的谋略较量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彻底输掉了这一局。《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记载,当司马懿率魏军大举围攻孟达据守的上庸城时,诸葛亮认为孟达没有回归蜀国的诚心,所以拒绝发兵救援,坐视其被司马懿擒斩。

策动孟达兵变的彻底失败,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孟达兵败身死后不到一个月,诸葛亮挥师攻出祁山,魏军正面迎战的军队就是从荆州抽调增援陇右的援军。假如孟达沉住气再拖他个把两个月,在诸葛亮兵出祁山时果断起兵响应,然后与蜀国北伐军同时进兵往南攻伐荆州,则驻防荆州的魏军定被其牵制而无法腾出手来向西增援,诸葛亮在陇右就不会遇到如此强有力的阻击与抵抗了,他率蜀军攻占陇右、进取关中进而底定中原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

【写作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司马懿、诸葛亮魏蜀两大统帅,为何对孟达如此忌惮,孟达到底有多厉害

(孟达与刘封)

司马懿和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孟达其人。

孟达这个人,在三国时期,名声不是特别好。建安初年,孟达与法正一起投靠了刘璋混口饭吃,等到刘备入主益州,孟达就投靠了刘备。孟达这个时候,为蜀汉集团还是立下了一点功劳的,先后攻占了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附近)和上庸(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附近),后与刘封共同驻守上庸。只可惜,孟达此人大局意识不足,且胆小怕事,畏惧孙吴、曹魏军事实力,又挑拨刘封与关羽关系,两人拒绝发兵救援被困麦城的关羽,事后,担心蜀汉集团清算,又投靠了曹魏集团,孟达为向曹魏集团投诚,主动请缨截击受命前来兴师问罪的刘封,并因此受到曹丕重用,领新城太守(上庸、房陵合并为新城)。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孟达已经奉命再次驻守上庸、房陵。正因如此,孟达成了反复无常,背主求荣的小人,更因为他教唆刘封不去解救大忠大义的关羽而遭后世唾弃。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面对这样一个不太光彩的人物,司马懿、诸葛亮为什么会忌惮呢?我觉得应该不是忌惮,诸葛亮更多的是拉拢,而司马懿更多的是防备和不信任。原因是什么呢?

一、孟达驻守的新城战略位置太重要,是蜀汉集团失去荆州后再次兵出宛、洛的重要通道,将有力地配合诸葛亮北伐

新城,也就是上庸和房陵一带,战略位置有多重要呢。三国演义中有过非常直接的表述,从上庸、房陵可以径取洛阳,如果奇袭成功,可以有力地配合诸葛亮北伐中原,形成两路并进的大好局势,曹魏集团将受到巨大的军事压力。所以说,诸葛亮必定会极力拉拢孟达。正好此时曹丕去逝,朝中多人嫉妒孟达,孟达本人又是蜀国降将,朝中没有根基,整天忧心忡忡,已有重新归顺蜀汉之心,两人一拍即合。为了能够成功拉拢孟达,诸葛亮在给孟达的书信中,言辞极为恳切,甚至吹捧孟达“若成大事,则公汉朝中兴第一功臣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孟达名声不好,司马懿又探知孟达要反,为了守住上庸要地,战略战术上肯定要重视孟达

孟达亲信早已把机密事告知了司马懿,司马懿深知孟达反复无常,如果失去上庸诸郡,曹魏集团必将陷入军事被动的局面,司马懿并没有申奏曹魏天子,而是特事特办,一边向孟达传达了一个假军令,说自己已经去了长安抵御蜀军,让孟达也准备好,随时要上前线的,放松了孟达的防范之心,同时直接领兵星野赶赴上庸,八天行军一千两百里路,奇袭了孟达,孟达临死都有点恍惚,司马懿是怎么像天神下凡一样的出现了自己的面前。这里并不是说孟达有多厉害,司马懿如此重视他,主要还是兵贵神速,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如果孟达一旦投靠蜀军,魏国将两面受敌,军事上极为被动。

三、孟达本人能力确实一般,贪利忘义而又糊涂透顶,实在不值得三国两大天王如此重视

第一点,劝刘封不去援救关羽,害怕无法抵御曹魏、孙吴大军而被杀,难道就不怕见死不救被蜀汉集团追究责任吗?实在是愚蠢透顶。

第二点,盲目自大,不听诸葛亮的再三提醒,麻痹大意,导致了兵败自杀。

第三点,识人不明,孟达的同盟申仪、心腹李辅、外甥邓贤都不与他一条心,正是因为他们的告密,导致司马懿兵临城下,手刃了孟达。与这样一群人共事,却没有发现他们的浪子野心,该是多么糊涂啊。

小结

重视孟达,实在不是因为孟达有多牛,主要还是孟达的位子太重要了。不管是上庸郡军事势力倒向蜀汉、曹魏哪一方,都将给另一方造成极大的军事压力,所以说,司马懿、诸葛亮都给了孟达以极大的关注。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如果孟达举事成功,能否联合蜀军一起灭了魏国

刘备只是过过皇帝隐的政治家。没有政治远见,有统一大汉路线图。诸葛亮接得刘备烂滩子,连办公地方都没有,也谈不上有什么明确战略方向,有长远政治主张,谈何能成就大事。

当时孟达与法正是好朋友,也同和法正去公安接刘备入巴蜀,都是刘璋属下,都做内应,二一一年,刘备入川,一起跟随刘备反叛刘璋的。刘备却得益州后,带兵回荆州与孙权争荆州时,也是一起去,湘江划界后,命他驻守江陵,为宜都太守,汉中战役时,孟达从秭归向北攻打房陵,占据房陵杀了太守蒯祺,又继续领军进攻上庸,刘备怕孟达力量不够。又从汉中派刘封从沔水乘船到上庸会合,刘封孟达取得上庸。刘备取得汉中后,却又把江陵 ,公安,宜都,秭归,枝江都给了东吴孙权时,孟达却带领军队投降曹魏。在魏国受到重用,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大新城。由孟达为大守。并又他由他和桓阶和夏尚和徐晃共同攻打刘封。孟达写信劝谏刘封降魏,但刘封拒绝,只以刘备是干爹。但刘封的部下上庸太守申耽和西城太守申仪背叛刘备降曹丕。使刘封失败逃跑回到成都,由于刘备和孙权的协议,人随地走,“刘备数责难之“。让他回孙权那里,刘封无地无兵,自杀死了,刘备为之流涕。

孟达正是好时机率其所部四干多家口投魏的时候,这时曹操刚死,曹丕初即王位。孟达来归附自己,使曹丕十分高兴。问大臣孟达的能力如何,大臣说他是将帅之才,卿相之器。曹丕更高兴,先写信大力嘉奖慰问,重重任用为新城太守,委以镇守西南一线的重任。

曹丕死后,朝廷再无人抚助,心中有些不安起来,诸葛亮得知后,积极招诱孟达。双方多有联系,使魏兴太守申仪知道了。密报告皇帝说孟达与诸葛亮联系,皇帝却不相信,司马懿派参谋梁几对孟达进行侦察后劝孟达,离开边营回朝入见皇帝。孟达想入朝等于送命。在二二七年曹睿太和元年十二月造反独立。

司马懿更是知兵祸,十万火急,不待朝廷指示领兵讨伐,买通孟达的部将李辅和孟达的外甥邓贤打开城门,魏军拥入城内孟达坚守十六天后新城被攻破,孟达被杀割头,带回洛阳示众烧毁。

司马懿驻扎宛城,诸葛亮驻在边上,暗中长期与之通信,图谋其反叛。诸葛亮为促孟达速叛,干方百计想办法却选择了通知魏兴城太守申仪,知道他们有矛盾,就派郭模到申仪处作诈降,有意泄露其事,逼孟达投降。

孟达闻此知泄露,准备起兵后,诸葛亮却无行动配合。申仪将此知司马懿后,司马懿怕孟达发难,先写信慰解。

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曷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叨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觉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

孟达从而犹豫不决,诸葛亮却也象黔驴技穷。而司马懿却暗中曰夜火速急进,诸葛亮却无动静。却再要孟达小心固守不要上当的信后再无军事行动。

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孟达。吴蜀派出缓缓援兵在人家抵达新城城下八天后才出来,司马懿军队把他们拦阻在西城安桥,木兰塞等,等到率军兵临城下,上庸三面环水,城外树立木栅,挥师渡水后毁其木栅,直通城下魏国大军分成八路猛攻十八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杀了孟达俘获敌人万余人。

司马懿到二后年,反使间离计把诸葛亮蜀将姚静,郑他等所率其部属七干余人引来降魏国。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第一回合中诸葛亮完败。在和孟达反叛斗智斗勇时,诸葛亮总是没有人家主动有策军事配合完美。宛城离上庸二干里外。反而让司马懿军队先兵临下,阻挡蜀军入城,都让孟达惊叹,司马懿的能力超群,向诸葛亮诉苦,人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神速也”。可诸葛孔明不但,智不如人。行动上更为差次。面对这样强大对手,在以后斗争中保持不败是何等困难,谈什么统一江山。中国历史上都是魏晋传承吴蜀只是分裂割据势力,割据必然统一的不会成气候。




东汉三国时期,名将孟达一战轻松斩杀徐晃,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三国乱世,英雄迭出,骁勇善战,武艺高强之名将不可胜数。但是说孟达是‘’名将‘’,还一战轻松斩杀徐晃,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边的情节,与正史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一、先说‘’名将‘’孟达

(1)孟达(?~228),字子度。原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因不发救兵而触怒刘备,据《魏略》载,孟达在延康元年率领自己领地下四千多家人投奔曹魏,得到曹丕的赏识。在魏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

不过曹丕在位时间不长,其死后孟达便失去了保护伞 ,与孟达交好的桓阶、夏侯尚等也先后过世。

曹睿不喜欢孟达 ,在他眼中孟达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孟达自此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孟达亦以为自己奇货可居,暗地里联络诸葛亮,准备投蜀。此时的诸葛亮正在忙着北伐,已经拿下了三郡,就差进军长安了。

可惜消息败露,司马懿十分清楚这其中的利害,他一方给孟达写信,迷惑孟达;另一方面率领大军长途奔袭,仅仅八天,司马懿就来到了新城门下,半月之后,太和二年正月(228年),司马懿攻破新城,孟达身亡。

(2)孟达的一生,并没有多少光彩照人之处,但也不能简单的说他就是个包子。他几次三番露脸,也曾受到主人的青睐,特别是曹丕对其宠信有加,称其才辩过人,不仅加官进爵封侯,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其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大任。

但孟达是一个最没有政治节操之人。人称为‘’倒戈将军‘’,其一生不甘寂寞,三叛其主:先叛刘璋,再叛刘备,后叛曹睿。

此君真乃是见风使舵、吃里扒外、反复无常、朝秦暮楚之墙头草,翻脸比翻书还快,勇于蹦哒,善于倒戈,敢于跳槽,最后一跳,撞到了对手,犹如跳崖,摔个粉身碎骨!

二、再说名将徐晃

(1)徐晃一代名将(?-227年),字公明。

曹魏集团“五子良将”之一。 他是最早追随曹操的将领之一,原是杨奉部将,后归顺曹操。

徐晃深受曹操的器重。他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其智勇双全,骁勇善战,治军有方,为曹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晃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大将韩猛,烧毁了袁绍的运粮车,立下大功。

襄樊之战在‘’解救樊城‘’一役,他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一举击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关羽。其統兵治军,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

(2)其后,在孟达叛蜀后,徐晃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这是徐晃与孟达唯一的一次交集,并且是共同攻打蜀汉刘封。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病逝,谥为壮侯。

三、在《三国演义》小说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中,徐晃奉命讨伐反叛的孟达,(正史此时徐晃已死)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部,回营后当晚死于军中。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谢谢邀请。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搞清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策反孟达。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策反孟达是纯粹的利用他,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去接应他。

孟达是一个人才,在刘备的时代,他是和法正第一批去接应刘备的西川人士。刘备让他担任宜都太守。然后又派他攻略房陵,与刘封一起占领上庸。后来因为不救援关羽和与刘封有矛盾冲突,就背叛刘备,投奔了曹丕。

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识。曹丕不但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还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在曹丕一朝,虽然有刘晔、司马懿等人进谏曹丕,说孟达不可靠,但是曹丕都是不听。

等到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孟达在朝廷里的好友也一一谢世,使得他心怀疑惧。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向他伸来了引诱之手。孟达利用他的属地和蜀吴相邻的优势,和蜀吴都眉来眼去,想要为了将来以防万一做准备。

诸葛亮在孟达来往一段时间后,发现孟达一直在犹豫不决,没有反叛的决心。于是便使出了反间计。在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

这样一来,诸葛亮就把孟达谋反的机密泄露了出去。司马懿得知消息后,当机立断,在写信稳住孟达后,倍道兼行,八日赶到上庸城下,十六天就攻下了城池,消灭了孟达。

在这一段时间里,吴国和蜀国都派出了部队去救援孟达,都被司马懿半道阻挡住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吴蜀都没有派主力去救援孟达。尤其是诸葛亮,是他逼迫孟达造反的,可是他却没有派足够的兵力去救援孟达。那么,他当时在干什么呢?

我们如果从时间上看,就能够得出结论。孟达是太和二年一月被司马懿消灭的,而几乎与此同时,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司马懿在攻歼孟达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他的北伐。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怎么可能打乱自己的计划,去救援孟达呢?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得出结论,诸葛亮逼孟达造反,根本就没有对孟达安什么好心。他根本就不是拿孟达作为推心置腹的朋友,而是作为尔虞我诈的对象。在他要引诱孟达的时候,他的手下费诗就明确反对。但是,诸葛亮还是与孟达通了书信。在史书记载:

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诸葛亮既然要利用孟达,那他就要让孟达按照他的计划行动。当时,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就是说,孟达在得知谋反计划泄露后,准备举事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后。我们从时间上可以推断,诸葛亮想要孟达举事的时间就是在他北伐的同时。正是因为诸葛亮对孟达不信任,才采取了这种办法来逼孟达来配合他。

可是,诸葛亮和孟达都算错了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在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根本就没有向皇帝报告。就日夜兼程的赶到上庸,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孟达仓促抵抗,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

诸葛亮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第一,这场战斗吸引了曹魏上下的注意力,起到了掩护诸葛亮北伐准备的作用。到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魏满朝上下都根本没有思想准备,不知所措。

第二,起到了吸引曹魏主力的作用。虽然司马懿平定了孟达的叛乱,但是,他的那一支人马要留在上庸做善后工作,一时无法脱身。而因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张郃的人马也只得留在宛城附近以防万一。这样,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在整个雍凉地区,曹魏只剩下区区两万人马,还是分散配置的。这使得诸葛亮的人马如入无人之境,在震恐之下,三郡投降响应诸葛亮,造成了诸葛亮的一派大好形势。

第三,消除了孟达这个隐患。孟达反复无常,诸葛亮对他并不信任。而且这个人文武全才,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劲敌。诸葛亮要从汉中北伐,有一个态度暧昧的孟达留在身旁,实在是放心不下。因此,让孟达和曹魏自相残杀,自取灭亡,也让诸葛亮能够全力投入北伐。

但是,逼反孟达,由于对司马懿的误判,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诸葛亮信任孟达的话,他会在北伐后再让孟达举事。他在关中把曹魏的大部分兵力吸引过去,给孟达创造条件,奇袭曹魏的根本,这样,会造成最大的成果。

但是,正是由于诸葛亮对孟达的不信任,他最后决定采取利用的策略对待孟达。孟达在这个策略下送了命。大家说,诸葛亮怎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北伐计划,去亲自率领大军救援孟达吗?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在演义中,徐晃可能是死得最窝囊的名将了。

孟达造反,徐晃为前部,率军来攻。

见徐晃前来,孟达大惊,急令升起吊桥。

这时,不知道是时速太快了,还是刹车坏了,徐晃的马刹不住,直冲到壕边。

名将毕竟是名将,刹车坏了,气势不能坏,徐晃大呼:反贼孟达,早早受降!

孟达开挂,急引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颅。(直接爆头!)

当夜,徐晃就死于营中了。

打了一辈子仗的徐晃,居然刹不住马,直冲到壕边;一辈子没有展现过射术的孟达居然一箭爆了徐晃的头!徐晃,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

老罗的书老罗做主,他要你怎么死你就得怎么死,逻辑不逻辑的不重要。

那么,正史中,徐晃究竟怎么死的,孟达又是怎么样的人物呢?

徐晃之死

徐晃去世的前一年,干了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曹丕去世后,孙权趁机北伐,兵分三路,自己围攻石阳,诸葛瑾进攻襄阳,另以别将进攻寻阳。

徐晃奉命随司马懿一起进驻襄阳,与诸葛瑾大战。

诸葛瑾当然不是司马懿、徐晃的对手,一战之下,损兵数千,部将张霸被斩。

这一仗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由败得太惨,孙权此后再不敢在荆州发起主攻,转而往淮南方向作文章了。

此后,吴蜀累次北伐,魏军与蜀军在西线的陇西、关中,与吴军在东线的淮南打得不可开交,唯独中线的荆州方向,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威胁。

不过,这也是老将军的最后一战了。

次年,227年,徐晃就病死了。

徐晃去世时,孟达都还没有造反,徐晃就算想去表演“刹车失灵被爆头”也是没有机会的。

那么,孟达有没有“爆头”的本事呢?

孟达之才

孟达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孟他作过凉州刺史。

乱世开始后,孟达到益州,投奔了刘璋父子。

后来,孟达与法正奉命迎接刘备入川,干脆投靠了刘备。

平定西川后,刘备以孟达作了宜都太守。

宜都,位于益州与荆州的连接处,位置紧要,前任宜都太守是张飞,以初来乍到的孟达为宜都太守,足见刘备对孟达的欣赏,也足见孟达的才能。

汉中之战后,刘备令孟达自秭归出发,进攻东三郡。孟达二话不说,攻取了位置关键的房陵港。

随后,孟达与刘封合作,一起攻取了东三郡。

后来,关羽攻襄樊,刘封、孟达没有奉命相助,同时,刘封与孟达二人又不合。

孟达深感无立锥之地,遂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好信给刘备,率部曲4000余家投了曹魏。

部曲,就是私人武装,孟达能带着4000余家部曲投魏,足见其私人武装的规模。

其后,孟达引诱刘封不成,配合夏侯尚、徐晃,一起击败刘封,夺了东三郡。

投靠曹丕后,曹丕派贵臣前去考察孟达,贵臣回来,都称孟达有“将相之才”、“卿相之器”,而当时的“论者”,也多称孟达有“乐毅之量”。

“将相之才”、“卿相之器”、“乐毅之量”,由此来看,孟达确实有相当的文武才。

有没有一箭爆头的本事不知道,但孟达的武艺将略不低是肯定的了。

总之,孟达是有文武才,有相当雄厚私人武装的一个人。

这样的人,下场如何呢?

大力经营

曹丕十分欣赏孟达,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太守,算是委其以西南之任,独当一面。

孟达到任时,登上白马塞,惊呼:金城千里,刘封申耽竟失之!

确实,新城披山带水,地势雄峻,孟达觉得不可能会丢掉!想不通刘封是怎么丢掉新城的。

既然如此,孟达自然要大力经营此处(私人力量)了!

前面说到,孟达投魏时,带了部曲4000家,后来,他的部曲发展到7000家以上。

此外,东三郡本是贫瘠之地,但在孟达的经营下,上庸“食支一年”。

由此来看,孟达确实搞建设有一套!

同时,地处三国交界之处,孟达也搞了“外交”(私人后路)。

孟达与诸葛亮、李严都常有书信来往,对魏蜀人物品头论足。

孟达与东吴的联络,虽然没有留下什么文件,但是,后来孟达造反时,吴国也是派了兵的,所以,孟达应当与吴国将领官员也是有“连线”的。

经过经营,孟达“内政外交”都搞得不错,羽翼渐丰,自以为能有所作为了。

不久,欣赏孟达的曹丕去世了,与孟达私交甚好的夏侯尚、桓阶也去世了,孟达心中不安,恰逢诸葛亮等人“勾引”,孟达遂生叛魏之心。

“联吴固蜀,潜图中国”。(《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之“坑”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诸葛亮是真的“坑”了孟达一把。

在孟达表达叛魏之意后,诸葛亮担心其反复无常,决心“推一把”,故意将信息泄露给了与孟达不合的申仪。(《晋书.宣帝纪》)

申仪立刻上报!

果然,“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算是被诸葛亮推着反了。

然而,诸葛亮的这一“推”,风险比收益更大。

申仪所在的魏兴,地处新城与汉中之间!

因此,后来孟达造反时,“仪绝蜀道,使救不至”,封锁了诸葛亮支援孟达的主要通道。

诸葛亮既知魏兴地势,也知道其太守与孟达不合,却故意将信息泄露于申仪,使其早作准备呢?

以诸葛亮的谋略,要“推”孟达一把,办法绝不只一个,要故意“泄其谋”,也绝不有申仪一个“中介”,为何还要选择把信息泄露给申仪呢?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诸葛亮是真的“坑”惨了孟达。

孟达只有选择造反,而且···蜀汉可能的救援力量被隔绝在魏兴之西,孟达算是孤立无援!

司马懿之“快”

不过,孟达仍有信心抗拒魏军。

当初,孟达嘲笑刘封“金城千里竟失之”,自然相信自己,依靠地势可以阻挡魏军。

而且,即便魏兴郡阻隔了蜀军的主要通道,吴蜀军仍然可以寻路向西城安桥、木阑塞来支援。

而熟悉魏国制度、地理的孟达也相信:魏军没有这么快能来,他有充分的时间防守!

魏国的都督,没有发兵权。

因此,司马懿要来攻孟达,必须上报天子,待天子批准后,才能进军。

孟达在与诸葛亮的信中做了“精确计算”:宛距洛阳700里,距我这里1200里。司马懿“走完流程”再来,起码要一个月!

一个月,孟达早已经作好了一切防御!“金城千里”、“所在深险”,足以抵挡你!

然而,孟达低估了司马懿。

司马懿似乎看透了孟达的想法,“装傻”,写信给孟达:你背叛了蜀国,蜀国人都恨死你了!诸葛亮故意泄露信息,无非是想让我们自相残杀!

看起来,司马懿仍然没有作好开战的准备,仍然在“争取”孟达。

孟达得信大喜,“犹与不决”,被麻痹了。

他哪里知道,司马懿根本没打算“争取”他,也没有打算“走流程”,而是选择精锐,开始了一次急行军!

结果,仅仅八日,司马懿军就走完了1200里,直抵新城!

当时,正常的行军速度是“兵轻行五十里(每日),重行三十里”(《汉书.陈汤传》)!

而司马懿军的行军速度是一日150里!

放在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上,司马懿此次的行军速度,仅次于夏侯渊、张郃在陇西作战时所创造的“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约日均160里)!而且,与陇西不同,司马懿此路的地形更为复杂,还要渡过一些河流!

司马懿的快速抵达,彻底打乱了孟达的节奏。

“金城千里”是不要想了,防御根本没有组织好!

孟达只有退入上庸,坚守孤城。

孟达之“死”

看过演义的朋友都有一个感觉,司马懿用兵持重,喜欢扎好营慢慢来。

当然,正史上,对付诸葛亮时,司马懿也差不多是这样操作的。

不过,这一次司马懿是真正的人狠话不多,上来就下死手。

首先,司马懿分派兵抢占有利地形,阻击赶往西城安桥、木阑塞的吴蜀援军。

由此,仅有的漏洞被补上,上庸彻底成了孤城。

同时,司马懿的军队渡水破栅,直接“八道攻之”,强攻!

原本,上庸城也是坚固险要的,守上庸的军队也多为孟达部曲,将领多为孟达亲戚,城中粮食更可支一年,这是一个不好打的城。

然而,形势是明显的:上庸已是孤城,丢失是早晚的事情!

即便是孟达的部曲、亲戚,也不愿陪孟达去死!

在坚持了十六日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

城破!孟达被斩!

孟达没有“爆头”徐晃。

然而,孟达的文武才能都是不错的,绝非草包。

不过,新城虽是“金城千里”,在三国时期仍然不足以单独自立!上庸虽地处三国之间,看起来“左右逢源”,但交通不便,很容易被封锁!孟达虽有才能,但与司马懿等顶级人才尚有差距!孟达虽与诸葛亮等人交往不少,但其反复无常的历史,更使人不敢轻信!

孟达自负其才,误判形势,结果···玩火自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