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祥老婆 冯潇霆 郜林

郑智、冯潇霆、郜林、曾诚、刘殿座和徐新6名恒大功勋进入合同年,限薪后恒大会给他们顶薪吗?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子是谁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27 18:18:03 浏览27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郑智、冯潇霆、郜林、曾诚、刘殿座和徐新6名恒大功勋进入合同年,限薪后恒大会给他们顶薪吗

恒大今年有六名球员进入合同年,又逢上足协的限薪令,这个限薪令有点长臂管辖的味道,不知是不是从臭老美那里学来的。因为摆明足协要放权却又拾起老一套,令人无语。这样吧,就算限薪,那两位门将肯定还是一,二号门将,都是会有顶薪的。郑智老大哥明年肯定还会继续踢,他和郜林以及冯6都是灵魂人物,所以肯定也是顶薪。徐新就不好说了,12号一直在队里的存在感比较隐形,明年在一群年轻人已经纷纷打上主力以及那一群功勋伤员复出,再加上几个归化球员,徐新很难获得主力位置,甚至会连大名单都进不去。也许外租一年,等郑智退役再回来,比较多机会。徐新必须抓紧用一年时间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不然很有可能要转会。明年还有几位老将和新秀租借期满回来,竞争肯定剧,不过明年恒大将会三线齐发,需要雄厚的板凳深度,只要是球队需要的,都会留下,大部分人都会有顶薪的。

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子是谁

李世民虽然后宫嫔妃多达十余位,但要论他最爱的女子是谁,毫无疑问,应该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以豆蔻年纪嫁给李世民之后,夫妻二人相伴长达二十多年,一起经历了隋末动乱、储君之争,乃是真正的患难夫妻。虽然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便早早去世了,但毫无疑问,她在李世民心里的地位,是其他后宫嫔妃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夫妻相伴二十三载,真正的患难夫妻

长孙皇后乃是将门之后,其家族从北魏到隋朝一直都是能人辈出,其父长孙晟更是有一箭双雕的美誉。长孙皇后乃是长孙晟的幼女,在其伯父长孙炽的劝说下,长孙晟在其小时候便与李渊家定下了姻亲。

△长孙皇后13岁便嫁给了李世民

虽然两家定亲后不久,长孙晟便去世了,但幸好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对其一家极为照顾,因此在父丧期满之后,最终促成了这桩婚事。大业九年(613年),李世民与长孙氏完婚,这一年李世民16岁,长孙皇后13岁。两人成婚后不久,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因病去世,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则因杨玄感的谋反而被贬地方,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内,两人相互安慰、彼此激励,关系日渐融洽。

隋末天下大乱之后,李渊父子高举义旗,很快便在众多乱世之中异军突起。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受禅登基为帝,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顺理成章成为秦王妃。唐朝建国之初,天下尚未平定,因而李世民经常带兵在外征战,而长孙皇后则一边牵挂丈夫,另一面则积极维护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关系,为其免除后顾之忧。

△长孙皇后在储君之争中出力甚巨

不久之后,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矛盾开始不断加剧,太子、齐王通过后宫嫔妃经常在李渊面前进谗言,眼看丈夫与公公之间关系逐渐疏远,长孙皇后便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她常常出入桓公,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嫔妃交往,尽最大能力弥补李世民与李渊之间的关系。

然而无论长孙皇后如何努力,兄弟之间最终还是彻底决裂了,玄武门事变最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这个关键时刻,经常站在李世民身后默默出力的长孙皇后,坚定的站在了李世民的身边,《旧唐书·长孙皇后传》有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长孙皇)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此时的长孙皇后不再是个柔弱的王妃。

△贞观之治也有着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玄武门之变后,长孙皇后则顺理成章的先后成为太子妃、皇后。成为皇后之后,长孙皇后不仅以身作则限制外戚势力,更是极力避免后宫参政,但却经常使用自己的方式来护慰朝廷贤良,魏征、房玄龄等人均受其恩惠,可以说“贞观之治”也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陪伴了李世民二十三年的长孙皇后崩氏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之后更是另建宅舍,另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在李世民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长孙皇后的恩宠,后宫无人比拟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从长孙皇后的各种待遇便不难得出结论。

△长孙皇后的待遇绝对是冠绝后宫

1、历史上第一位复谥皇后。历史上,一直到唐高祖李渊的妻子窦氏,之前的所有皇后都只有单字本谥,只有在丈夫死后才可以从皇帝的谥号之中选一字加进去,这便是所谓的“从谥”。例如唐高祖李渊即位之后,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直到唐高祖死后,才给窦皇后再加上了一个“太”字,窦皇后的谥号才变成“太穆皇后”。而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便直接给其上了复谥“文德”,而不论是“文”字、还是“德”字,都是毫无疑问的美谥。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思念无以复加

2、望陵毁观”,思念无以复加。在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由于李世民经常思念她,于是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为的便是能够经常眺望妻子的陵墓,甚至经常让大臣们陪同悼念。要知道,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李世民这么做可是完全违背礼教传统的,然而李世民作为一位帝王,却能够不顾这种理念,只能说明其用情过深。后来,直到魏征进谏,层观这才被拆除。然而层观虽然拆除了,但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却并未停止,以至于他竟然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自己在丧偶之后,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的悲苦情境。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追思直至自己病逝

3、追思直至病逝。从长孙皇后病逝,一直到唐太宗自己病逝,他对于长孙皇后的追思可以说一直从未停止。贞观十年(636年),因哀痛妻子去世,唐太宗搜访道林,度人出家,为长孙皇后祈福。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将供奉在太庙的长孙皇后的长孙氏神主和祖考们同享天子七庙乐。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又命高僧宣为长孙皇后造供养经。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命人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造原始天尊像。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又支持李治建造大慈恩寺纪念长孙皇后,还令苏方士为长孙皇后造《妙法莲花经》以追福。

△长孙无忌等多受恩泽

4、恩泽宗族。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还体现在他对待其亲属的态度上。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就不比说了,唐太宗对其的恩宠简直无以复加。而对待促成自己两人的高士廉,李世民一生都对其极为感激,在其病逝之后,更是不顾病体和大臣劝谏而前去临丧。长孙皇后的族子长孙祥,虽然其父长孙安世曾为王世充效命,但因长孙皇后的缘故,长孙祥还是得以在唐朝为官,甚至做到了刑部尚书。而长孙敞因受贿被免官后,又重新起复甚至升任宗正卿。而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即使参与谋反,李世民也还是免了他的死罪,甚至最终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

就凭以上这些待遇,不说李世民后宫的那些嫔妃,就算是历朝历代的皇后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有的一比呢?

李世民最喜欢哪个皇妃

当然是长孙皇后了!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大业九年,长孙无忧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 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 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长孙皇后与房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

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长孙皇后一生辅助李世民做了很多大事,却不干政: 训诫诸子:长孙皇后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

对于皇子要求也很严格。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即便对于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于是在长孙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

她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于是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贞观的风气从此处也有所体现。

调和直谅 长孙皇后御下平和,从不无故令人有冤。太宗长年行军打仗,脾气难免急躁。后廷之人常因小事触怒太宗。长孙皇后深谙太宗脾性,总能让在气头上的丈夫熄灭雷霆之怒。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死掉了,唐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将杀之”,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对丈夫谈起了两人曾经共同读过的一个故事:“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妻子的这番话后自然会意,养马宫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唐太宗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各种政务政事上都能启发影响我,对我极其有好处。 养马人这样的宫人只是皇宫内苑里极其卑微的人物,但长孙皇后仍然以她的仁慈智慧照拂着他们,不因他们地位卑微而轻视他们的安危性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宽和明理的女主人,才能使得宫内没有任何冤屈。

抑制外戚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情义深重,对于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宠。

长孙无忌与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还是辅佐元勋,李世民视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她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家族的贵宠以极,不愿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于是再三阻挠丈夫授予哥哥大权,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才兼文武,没有听从。但长孙皇后异常坚定,在无法说服丈夫的情况下,转而私下命令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拗不过妻子的坚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地开府仪同三司,让长孙无忌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长孙皇后这才满意的喜见颜间。 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丈夫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却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觐见,就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

长孙皇后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的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赞成帝治 长孙皇后对于丈夫的事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力支持的,作为皇后,她对于内宫治理上的优秀自不必多提。

护俾忠良,赞成帝治更是十分出色。长孙皇后对于太宗是十分了解的,她知道丈夫为君不易,虽然李世民在纳谏方面做的已经是非常出色,但总有疏忽不及的地方,况且善始善终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易事。于是她常常劝说丈夫要始终记得容纳良言。

长孙皇后曾借长乐公主李丽质嫁妆一事谏言,她认为,“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忠言逆耳利于行。肩负国家社稷之人最要紧的就是容纳忠言。

“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如果太宗能深切了解,那么就是天下之幸。临终之时,仍不忘嘱咐丈夫,要亲信君子,远离小人,容纳忠臣良言,不可听信谗言,停止游猎劳役。 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谓也。唐太宗得贤后作配,唐朝有这样敢于谏言,远见卓识的皇后,贞观之治的出现长孙皇后实在助益良多。 奖进忠良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生有不少儿女。太宗对他们都宠爱有加,关爱之心与寻常父亲并无区别。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

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用俾房魏 长孙皇后虽然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对于贤良却从来看重。唐太宗是一个性情中人,手下谏臣众多,尽管太宗善于调整心态,听取意见,但难免有被冲撞的时候。盛怒之下,也会出现过失。

这个时候,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就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安抚丈夫,护佑贤良。 最著名莫过于“朝服进谏” 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妻子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当时房玄龄因过错被遣回家,长孙皇后便对唐太宗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详观上面两件事情,长孙皇后对于太宗的影响力自是不用多说。自古国家将兴,必有明君临朝,而又有哲后作配。关雎美后徳,长孙皇后维护中正之臣,实不负关雎之美。 鹣鲽情深生死相随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

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渝。当太宗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 爱屋及乌 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同样惠及到了长孙皇后的亲族身上。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宠遇众所周知,自太宗登基开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

长孙皇后父亲早丧,后来由舅舅高士廉抚养,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对于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极其敬重。贞观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亲临其家探望,并和他述说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长孙皇后 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着“故旧情深,姻戚义重”,不顾自身病体和大臣劝谏执意要去临丧。后来在陪葬诏中太宗又不忘强调“朕爰在弱龄,早敦姻戚,绸缪眷遇,多历年所”可见对高士廉的感念。类似“地兼贤戚”,“地兼姻戚”“椒掖之亲”的词语在下达给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的诏书中比比皆是。当然长孙无忌和高士廉除了长孙皇后的原因之外还有自身的才干,可是其他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后亲”了。

长孙皇后的族子长孙祥,他的父亲长孙安世曾经是王世充部署,但因为长孙皇后的缘故,长孙祥得以在唐廷做官,并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长孙敞因受贿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不仅重新任命还升他宗正卿。 比起私惠后亲,还有更明显的事,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名无宪,字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唐律谋反本十恶之首,最后不仅活命还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皇后没有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反而以“释憾于兄”这个牵强的理由直接要求太宗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能有如此的自信,可见“恃宠”之言非虚。 长孙皇后临终前之所以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其实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亲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爱妻子的丈夫一样,爱她所爱,亲其所亲,身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无伤大雅的范围里给予妻子最好的。 帝后互动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 九成宫作为避暑度假佳地,深得唐太宗的深信。贞观六年,他和长孙皇后一起去九成宫避暑,兴之所至便拉着妻子在九成宫中散步,历览台观。帝后二人走到西城背阴处时,突然发现所处位置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放开妻子,拿起手杖朝地上深础,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后二人十分欣喜。太宗特地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刻《九成宫礼泉铭》,以作纪念。

太宗与长孙皇后还常常奉养高祖,诚心尽孝。太宗与长孙皇后互进御膳,又献服御衣物,长孙皇后执栉为高祖理发戴冠,看到高祖发已花白,心中感怀,与太宗皆不禁流泪,如同家人常礼。

一代明后,逸事流芳。

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基本被歼,那于谦为什么能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四十万大军(一说20万)亲征瓦剌,留下郕王朱祁钰在北京监国。结果在王振的瞎指挥下,大军调度无方,后勤不力。走到土木堡时,军队由于缺水少粮,军心大乱。瓦剌太师也先趁机率军进攻,明军仓促迎战,最后大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皇帝英宗也被俘。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下震惊。当时情况是,大明的边军精锐基本损失殆尽,武将大多战死,连皇帝明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虏,也先丝毫没有见好就收的意思,而是挟土木堡大胜之威,率军直趋北京,意图一鼓作气攻下北京城。北京城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太后和皇后将积攒多年的金银钱财打包好,装了八大车运给也先,乞求也先能放还明英宗退兵,当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只不过徒增了瓦剌军的嚣张气焰。

这时候,以于谦为代表的一干文武忠臣站了出来,对于如此危局,于谦果断而迅速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添上一个又一个砝码。

一 力排众议,禁止南迁

当也先的大军直扑北京时,朝廷上下一时间意见不一,有很多人主张迁都南京,避也先锋芒。甚至有一个大臣徐珵说他根据星象推断,朝廷必须南迁才能得保,这当然是他南迁的借口。但是于谦明白,南迁是万不可行的,第一,也先只是孤军深入,并没有稳固的后方,在北京城下必然呆不长,土木堡一战,虽然惨败,但大明也没有伤其国本。第二,一旦南迁,几乎是把北方拱手让给了也先,又要上演南宋偏安一隅的景象。于是,于谦向主张南迁的大臣厉声说: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主张保卫北京的主张得到了郕王朱祁钰的支持,这样,再也没人敢提南迁的意见,大家达成统一认识,保卫北京。

二 铲除阉党,以平众怒

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来,大臣们都对王振误国的行为恨的咬牙切齿。其实,在土木堡英宗被俘后,王振就被愤怒万分的英宗护卫樊忠一锤子砸死了。但是,在北京城里的王振余党平时嚣张跋扈惯了,到这个危急关头还不知道收敛。大臣们在朝堂上怒责王振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上前叱骂朝臣,忍无可忍的大臣们顾不上读书人的体面了,直接在朝堂上围住马顺,拳打脚踢,马顺竟然就这样被打死了,随后,这些大臣又一不做二不休,冲到内宫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揪出,一并打死,将尸体挂在东安门外示众。郕王朱祁钰眼看局面控制不住了,惊慌失措,准备溜走。这时候,于谦极力劝住朱祁钰,让他宣布阉党是罪有应得,所有参与暴力围殴的大臣均无罪。这才平息了众怒,稳定了局面。

三 另立新帝,稳定朝纲

虽然暂时铲除了阉党,稳住了朝臣,但是局面依然岌岌可危。英宗被也先俘虏,也先利用英宗要挟大明投降。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是另立皇帝,一方面以安臣民之心,另一方面也使也先不能再用英宗进行要挟。但是,英宗的儿子此时才三岁,显然是不行的,郕王朱祁钰是英宗的亲弟弟,比英宗只小一岁,是最佳人选。于是,于谦在征得太后同意后,和一众大臣准备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但是朱祁钰却怕了,一是英宗仍在,而且留有子嗣,自己当皇帝恐怕会名分不正,二是也先大军马上兵临城下,北京城存亡未知,此时登基会承担巨大的风险。这时,又是于谦劝服了朱祁钰,于谦说:“我们做臣子的拥立您,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在于谦晓以大义后,朱祁钰同意登基,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随后,景帝配合于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措施,并任命于谦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

四 调军勤王,知人善用

当时京师的守城部队是三大营,人数只有数万,而且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将士有盔甲,武器也老旧。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铠甲兵器,同时将126万件南京库存兵器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到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火枪1.1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悉数运往北京。此外,于谦还把三大营改组成了10个营团,这样更利于战时指挥调配。即使是这样,守城兵力依然薄弱。为了加强防御力量,于谦又将两京、河南等地的备操军,南京、山东的备倭军,江北所有的运粮军以及部分浙兵调入北京,发布严令,有不听调者,立即处斩。这下,北京城的守卫部队一下从数万上升到了22万。虽然这些部队都是二线地方军,战斗力远不如大明边军,但是如果稍加训练,调度得当,还是可堪一战。京师一下多了这么多军队,粮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粮仓是在通州,但是,如果派出后勤部队运粮,很可能被也先袭击。于是,经过慎重思考与权衡,于谦下令,所有的勤王部队均取道通州进入北京,粮草直接有勤王军带进来,这样,就解决了粮食问题。

在北京保卫战中,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大将军石亨。石亨是边军将领,当初也是随英宗一起出征的,土木堡兵败时,他逃了出来,单骑逃往北京,到北京后,反而被以败军之将的名义下狱了。但是,于谦力排众议,大胆重新启用了石亨,他认为土木堡之败,非石亨之罪,最重要的是,石亨是当时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有和蒙古骑兵作战经历的将领。事实也证明,于谦没有看错石亨,石亨复出后很快训练出了一支能与蒙古骑兵抗衡的骑兵队伍,在日后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在安定门大破瓦剌骑兵,以后又有力的支援了西直门,稳定了局势,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 指挥得当,取得胜利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于谦心里更有底气了。此时北京城上空是一片肃杀之气,二十二万将士分别布守在北京九个城门,严阵以待,静静的等待也先的到来。1449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土木堡之变86天后,也先亲率主力大军,连带挟持被俘的明英宗,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到京师。经过土木堡一战后,也先认为大明军队已经不堪一击,对北京城志在必得。然而,刚一交战后,他就绝望的发现,这群明军和三个月前被他全歼的明军完全不一样。也先首先在德胜门遭到大败,于谦用少量骑兵将也先的数万骑兵引诱进来,然后用火铳火炮猛攻也先,蒙古骑兵坠马者不计其数,连也先的弟弟也在战斗中身亡。德胜门受挫后,也先随即掉头进攻西直门和彰义门,同样被击退。也先在北京连续攻城5日,寸步难进。这时候,各个勤王部队已经直逼京师而来,也先唯恐退路被切断,连夜撤退了。

至此,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意义毋庸置疑,避免了明朝重蹈宋朝的覆辙,成为一个偏安南方的小朝廷,而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非于谦莫属。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夏之将倾,国士无双,于谦于少保也!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