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帕尼亚罗

乌兰克的女孩子真的都很漂亮吗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27 11:55:38 浏览27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乌兰克的女孩子真的都很漂亮吗

首先提到乌克兰的女孩子是不是都很漂亮?这显然并不是一个绝对性的问题,只能说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特点,当然也有一些并不是颜值上很占优势。

不过在众多的照片和影视作品以及综艺节目甚至模特当中,都可以看到乌克兰女孩子的身影,说明这个国家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国度。

凡是盛产美女的国度,大家都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就是气候条件,毕竟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乌克兰一年到头冷的时间比较长,而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太阳直射的时间没有那么多,因此她们的皮肤就非常的白皙。

有一个白皙的皮肤,在中国人的审美当中是非常占有优势的,所以他们至少在皮肤上就有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优势。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一点,混血容易出美女,而乌克兰恰恰是这样一个多民族混血的类型。在乌克兰的国内有110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通婚的情况非常常见,因此也就造就了很多的混血美女。

如果谈到历史,可以发现乌克兰曾经被蒙古人殖民,所以他们也具备蒙古人后代的特征,因此流传下来的基因,让今天的乌克兰人,既能够满足东方人的审美观,也可以满足西方人的审美观。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其实不仅仅是战列舰,在进入海军假期之前的所有用于大洋舰队决战的军舰都是携带鱼雷的,参加战列舰也是有携带鱼雷的,不过和驱逐舰上那种鱼雷发射装置不同战列舰的鱼雷发射管大多都在水线以下,有的甚至和潜艇一样是固定发射角度的,只能通过舰体的角度来充当发射角度。不过这些都在20世纪30年代的改装中拆除了鱼雷发射管。至于说为什么战列舰不再用鱼雷了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战列舰都是“大猪蹄子”,有了长倍径火炮这个“新欢”就不要鱼雷这个“旧爱”了。

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海军的武器快速发展,其中舰炮的快速发展尤为突出,由于冶炼、钢材等技术原因上去了使得舰炮的倍径越来越长,所以射程也越来越远,但是当时各国海军认为的交战距离是在7公里以内,但是日德兰海战的交战距离一开始就已经超过了10公里,而这么远的距离内鱼雷兵器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更何况战列舰的鱼雷发射管大部分与潜艇首尾布置鱼雷的方式是一样,而战列舰在进行对线炮轰时根本用不上鱼雷,但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的设计又考虑到战列舰海上拼刺刀,所以也就保留了鱼雷的设计,不过各国在30年代的改装中也还是拿掉了这个设计。

因为当时的鱼雷还相对落后一点,不但射程近而且速度也慢,而鱼雷攻击强调的是快速、隐蔽,显然这两点战列舰都不符合条件,而且还占据军舰的空间和吨位,所以各国都把自家的主力战舰的鱼雷给拆了。但是德国在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上并没有放弃这一设计,在两型战列舰上并没有放弃,不过沙恩霍斯特级是在1941年3月吕特晏斯海军上将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给战列舰装上鱼雷,当世界各国都在拆鱼雷时德国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估计是在进行破交任务的时候在近距离中觉得鱼雷可以快速击沉货船吧,而俾斯麦就出了一次海参加了“莱茵演习”活动就没回来,所以也就没机会装鱼雷,而2号舰提尔皮兹号装了。
被鱼雷命中的巴勒姆号战列舰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

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末设立的东三省总督),都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按照实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隶总督,其辖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其次是两江总督,其辖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区;第三位的两广总督辖区包括,广东和广西。

直隶是因为靠近权力中枢,辖区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两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因此也很重要,两广能够排名第三是因为当时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设立在广东,经济也很发达。

按照道理来说,两广总督应该是富得流油的一个差事,奈何对外贸易对两广总督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洋人。

所以,从1840年开始,两广总督走就开始走背字,麻烦不断,你想想鸦片战争从这里开打,还有你的好,著名的禁烟大臣,当时的政治明星林则徐就在两广总督的位置上陨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满清权贵,结果没干多久,也因为鸦片战争的事被革职了。

可以说,广东由于是封闭的清朝唯一的开放窗口,人民思想开放,社会治安很不好,因此广东也始终是爆发革命的策源地,叶名琛能够1852年干到1858年,长达六年之久,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名琛之所以能够稳坐两广总督,在于其在坐镇两广时期雷厉风行的镇压农民起义,很多人看到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认为叶名琛是一个窝囊废,并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么做到这个位置上的。

其实,叶名琛是一个很厉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很快从广西涌入广东,进攻广州,当时叶名琛是广东巡抚,他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居然抵抗了20万太平军的进攻,并且将太平军赶出广东地面。

叶名琛也并非贪官污吏,他属于那种家里比较有钱,然后又比较有才华,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明清时期貌似有一个传统,不入翰林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由此可见,其仕途起点至高,1847年担任广东巡抚,1852年担任两广总督,当时对他评价极高:“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叶名琛在对待洋人时,态度也十分强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的影子,只不过林则徐更幸运,第一次鸦片战争刚打不久,他就被免职了,人们反而同情他,认为只要清廷不换掉林则徐,鸦片战争必然可以获胜。

叶名琛的倒霉之处在于,他可能一直把林则徐当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十分强硬,当时广东民众和朝廷都认为叶名琛是好样的。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其实这个事件本来不关英国人的事情,只是当时中国商船打着英国的国旗从事贸易,清廷当即给予逮捕,结果英国人借机挑事,认为清政府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水深火热当中,趁机想要清政府承认其在华权益。

叶名琛也以强硬的态度拒绝跟英国人交涉,结果英国人气愤的占领了广州,但是占领广州也无济于事,因为英国人对这场战争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又撤了出去,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期间,清军则节节败退,处于内外交困当中的咸丰皇帝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叶名琛打败了英国,反而嘉奖叶名琛干得好。

有了咸丰帝的鼓励,叶名琛更不惧怕英国人,随后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对待英国人,1857年9月,英法联军的海军到达广州,令叶名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朝廷眼见即将开战,反而责怪他不应该掀起战争,由于朝廷的不支持,叶名琛的抵抗也就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不久之后,英国舰队直接开入广州,要求叶名琛立即投降,但是叶名琛却毫无反应,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没有逃跑,最后被英国人一脸懵逼的俘虏了。

对于叶名琛这样一位在清廷内位高权重的人物,作为胜利者的英国人也不敢怠慢,并没有把他当作战俘来对待。

在将其带到“无畏号”军舰时,还允许他携带仆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这样清朝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自诩“海上苏武”,不吃外国人的粮食,只吃从中国带去的粮食,在粮食吃完之后,绝食而死。

对于叶名琛这样的一位“奇葩”,估计不止是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怪物,就是现代人也无法理解,这位“六不总督”,还有待历史的评价。

亚罗号事件的经过是什么

鸦片战役后,西方各国依托不平等条约,扩大了在中国的贸易,鸦片输入更是数倍增加,但他们仍嫌所得利益不够,从咸丰四年(1854)起,多次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妄图掠取更多的利益,遭到清政府的回绝。所以,他们决定动用武力,“亚罗”号事情就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役而故意制作的事端。

 “亚罗”号是中国商人苏亚成于咸丰四年(1854)制作的一艘货船,后几经易手,卖给了丹麦的波碌行大班、中国人方亚明。方亚明以中国商人的身份在香港注册,并领取了一个香港执照,有效期为一年,从咸丰五年(1855)9月27日到咸丰六年(1856)9月26日。为了逃避清朝官方的稽察,便于鸦片私运和海盗活动,该船雇用英国人托马斯·肯尼迪为名义上的船长,自命为英国船,船上水手实践悉数是中国人。此后,该船行进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从事私运活动。

  咸丰六年(1856)10月8日,“亚罗”号船由澳门驶到广州,停靠于黄埔港。中国水师上船查看,逮捕了隐藏于船上的两名海盗和10名涉嫌私运的中国水手,并将该船扣押。中国当局在中国水域内缉捕中国私运船,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何况,此刻该船的香港执照有效期已经过期,与英国毫无关系。英国正在寻找发起侵略战役的托言,遂借此制作事端。英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当天即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交涉,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中国水师“不预先通知”,持兵器登船捕人,违反了中英条约,侵犯了英国主权。巴夏礼还无中生有地伪造说,中国官员扯下“船上升挂之英国国旗”,侮辱了英国。香港英国总督包令亦立即通报英国政府,并于10月12日向叶名琛提出通牒,强硬要求释放所捕人犯、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并要求在两日内作出答复。巴夏礼亦于同日以相同内容照会叶名琛。叶名琛据理回驳,指出此船本是中国人所造,而水手亦是中国人,其时船上并未见有英国旗帜,此事乃中国水师人员正常的缉私活动。10月21日,巴夏礼向叶名琛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政府承受12日照会所提出的悉数条件,于24小时内作出答复,否则将以武力解决。叶名琛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于限期前答复承受悉数条件,将被捕人犯和被扣船只放回。但巴夏礼又故意刁难,托言礼貌不周,回绝承受。10月23日,英国海军少将西马縻各里率军舰闯入内河,进犯广州,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役。25日攻陷沿江各防御工事,至29日攻占督署衙门,占领广州。次年,英国巴麦尊政府又托言这一事情,伙同法国组成英法联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亚罗”号事情是英国故意制作的发起侵略战役的托言。过后不久,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也供认,这完全是一件丑闻,“没有什么比我们现在争端的起源更可鄙的了”。英国国会议员科布顿也说“亚罗”号事情是“恶劣的”、“可鄙的”、“龌龊的”。

清朝一品大官,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这位悲催的清朝一品大员,名叫叶名琛,是清朝在1849年至1857年广东地区的主政官,实授两广总督兼钦差通商大臣,封男爵,是清王朝300年中为数不多的汉人得爵者。

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人,从小读书很好,26岁中进士,随后一路升迁,在39岁时就做到了广东巡抚。他是汉人,也没有什么太强大的背景,他能上位靠的就是政绩。因此,叶名琛是清宣宗、文宗(道光、咸丰)时的能臣干吏,此言不虚。

当他做了两广总督后,时事已经不一样了。太平天国闹的太厉害了,不仅把两广地区的财政赋税都拿去了,还调去了不少的兵丁。广州城紧挨着香港,而香港已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割让给英国了,所以经常有中国海盗借助英国人的特权来走私谋利。

叶名琛把涉嫌走私的海盗抓了,因此引发了“亚罗号事件”,英军因此炮轰广州城。叶名琛手里没兵可用,只好借助于民团,携民意自重,意图向英国人施加压力。

英国人眼看着北京的皇帝朝不保夕,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江南的太平天国,因此气势越发嚣张起来。眼看打不过英国人,叶名琛就派了很多人到香港从事破坏工作。在香港,叶名琛还得到了一个利好消息:在黑海沿岸,俄罗斯军队大破英法联军,甚至俄罗斯军队攻入了英国本土,英国女王流浪到美洲寻求援助。

叶名琛得知了这样的重大情报,就想当然地以为眼前的英军不过是虚张声势。因此,就越发轻蔑他们。可是,叶名琛拿到的情报是相反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大败亏输,还塔上了一个沙皇。

叶名琛向皇帝打报告,想得到皇帝的支持,皇帝却不想理睬他。大清的亡国之患迫在眉睫,对叶名琛在广东地区惹恼了洋人感到很不高兴。叶名琛长期封锁海路,还造成了当地士绅阶层的利益受损,他甚至连答应给清王朝提供的军饷都难以提供了。

英军再次攻击广州城,缺少准备的叶名琛很快被俘虏了。作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他在衙役都跑光了的情况下,自己穿戴整齐,在广州府衙等着英国士兵来抓他。

他被捉上了英国军舰,随后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原本以为是要去见英国女王,要跟她讲讲道理的事。当他最终发现,这件事永远只能是黄粱一梦。于是,叶名琛把从中原带来的米聊以充饥,在米吃完后,叶名琛最终绝食而死,效仿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以此来全节。

叶名琛在加尔各答时,被称作来自清国的公爵,被当地民众所稀罕,可想而知他内心的怨恨和痛苦。最后,他得偿所愿,绝食而死。他临终并无别话,只说了句“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叶名琛的死不失悲壮,不过不食周粟的壮烈显然没有感动皇帝。在他的尸体被运回国内之时,咸丰皇帝对一生忠君爱国的叶名琛,没有一点恩典,家人只能将他草草下葬。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因为二鸦之后,大清已经“称臣纳贡”,对英国俯首帖耳,不需要打了。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

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看似强盛富庶,实则极其虚弱。英国想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不过,由于当时英军在尼泊尔与廓尔喀军的交战中,吃尽了苦头。而清军尽然能轻而易举的击败廓尔喀军。

再加上,东方古国很强这一观念,在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力。所以尽管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很低,但不少英国人对清朝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人口庞大,中央集权、制度虽不如西方国家成熟,但没有明显弱点、举国军民万众一心、从上到下如臂使指的古典帝国。

这种对清朝两极化评价的争论,在英国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直到一鸦片战争后,英军用事实证明,清政府确实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才一锤定音。

不过,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发起的战役都是点状攻击,并没有深入中国腹地。其对清政府的虚实,仍然不够了解。

再加上1839~1842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基本重合)时,吃了大亏,约五千名士兵和一万多家属在阿富汗被当地游击队被团灭。

这导致英国人对深入东方国家腹地作战,心有余悸。所以,英国在威逼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要的东西并不多。

除了割地这一条(割让香港岛),让清政府难以接受外。其余条款,都在道光皇帝的可接受范围内。

而也是正因为如此,仅仅过了十几年,英国人就后悔了。感觉当年“拿”的太少,想要重新修订新约。

法国当时也正有此意。英法一拍即合,组成联军陈兵于珠三角,武力威慑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同意修约了。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开打后,英法联军起初还很保守。只敢在南方沿海活动,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

后来英法联军发现,这个大清,貌似跟十几年前没区别,还是一如既往的烂。于是便联合沙俄、美国一起,壮起胆子直扑天津。并攻破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城。

咸丰皇帝听说洋夷陈兵于天津城,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当即吓尿。慌忙派人去谈判。

最后,谈判的结果便是《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不满意,想重新修约,去掉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

英法美俄觉得自己要的还不够多,也想借重新修约,再敲诈清政府一笔。于是,英法联军再次攻打天津。

这一战,英法联军先输后胜。

先在大沽口吃了亏,然后暴怒,从欧洲调集了23000人增援(英军15000人),连续在大沽口、天津、通州、八里桥大败清军。

最后,打得清军全军覆没不说,还吓得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携后宫佳丽离京,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五天后,火烧圆明园。

在占领北京和劫掠圆明园财宝期间,英国人发现——清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不惜一切代价动员民众与外患死战到底。官僚和民众也与皇帝根本不是一条心。

这个大清的实际是情况是:空有四亿人口和中央集权制度。但其实,皇帝对保家卫国没有任何责任感。官僚和士兵亦不愿意为国死战。至于老百姓,就更现实了。既然国不知有民,那百姓也必然是不知有国。四亿中国人里面,没几个人愿为抵御外辱毁家纾难。

什么可怕的古典帝国,扯特么的蛋。大清的虚实,彻底被英国人弄清楚了。

既然弄清楚了底细,那就好办了。

反正,英国也从未想过灭掉大清,只要控制住了清廷,让它给自己当狗,从而间接剥削中国人,一样可以达到吸血的目的。

而既然不妨碍吸血,靠言语恐吓就能解决问题。那干嘛还动刀动枪?费那劲干啥?

所以,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也就有近四十年时间没有再以武力入侵中国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鸦战争后,清政府只是给英国当狗,并没有给法、俄、美当狗。至少在清政府自己看来,自己与法俄美是平等的邦交国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1874年,当法国逼迫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并照会清廷,通告该约内容,督促清政府承认条约时。清政府的复照是不承认该条约。仍然强调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希望法国不要越界。

一方认为越南是自己的藩属。

一方坚持要吞并越南。

双方谈不拢,只能开打了。这便是“中法战争”的起因。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面前也跪下唱征服了。除了放弃越南的宗主权外,还因为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导致西南门户洞开,云南、广西、广东的雷州半岛等地,皆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当法国人也拿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后。它也没再打中国了。直到十几年之后,随着义和团的兴起。列强驻北京大使馆被攻击,列强均表示要派兵干涉,它才又与俄美等国,以及英国,再度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体而言。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目的都是为了利益。它们有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来,比如英美法;有的纯粹是为了抢地盘,比如沙俄;有的是为了逐步吞并中国,比如日本。

当它们在某个阶段,拿到想要的利益后,自然会停下侵略脚步,消化既得利益。为下一步的侵略,夯实基础。这便是列强每每与清政府开战后,要隔段时间再来侵略的原因。

至于腐朽的清政府,记吃不记打。每次出卖完主权后,以为这就完了,没事了,就开始做起千秋大梦了。这样的朝廷,用革命党人的话说——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这样睡不醒的朝廷,怎么能不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