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间绫

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唐朝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值多少钱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16 04:55:29 浏览4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当时的布达拉宫被称为“红山宫”,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布宫,是自374年前持续修缮后的面貌。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在红山上修建了三座九层楼宇宫殿,取名叫做红山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共有三重围墙。当时修建的宫殿共有一千间,吐蕃完成灭亡后,宫殿的大部分毁于战火与自然灾害。

由于老宫殿已不复存在,史料中又缺乏记载,因此红山宫的建造过程并不清晰。公元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旧址上重新修建了新的宫殿,称为“布达拉宫”。之后布宫一直作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共有13层,高117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布宫是典型的藏式宫堡式建筑,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布宫的主体包括白宫、红宫及周边搭配的附属建筑。白宫建筑于1648年建成。

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教管理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共有7层。红宫建筑于1694年建成,位于布宫的中部,共有六层,此处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及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有僧舍、印经院、监狱及马厩等。

布宫的整体为石木复合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到5米不等,地基直接打入岩层。整个墙体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总的高度达数十米,采用隔段灌注铁汁进行加固的方法,以提高墙体的稳固性。屋顶和窗檐等采用木制结构。

我们现在看到的布宫,仅有红宫中的法王殿和圣者殿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据说法王殿曾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地,现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圣者殿则供奉着松赞干布的檀香木形成的主尊佛。

布宫宫殿的设计是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之下有地道和通风口。屋内由柱子、梁椽等支撑,铺地和屋顶用的是阿尔嘎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以及流通空气。

白宫的东面是宫殿,西面是僧舍。一层与五层地宫(地垄)形成仓库,地垄有通风换气之功效。从二层东面可进入白宫,三层是夹层。四层为白宫主殿,东大殿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五层、六层、七层通过天井与一层的地垄相通,以便空气流通。五层、六层绕天井建有回廊,沿回廊设置有高等级人员的办公区。七层是达赖喇嘛的起居宫殿,包括西日光殿和东日光殿,均设置有巨大的采光窗口。

白宫之下的山体中有像迷宫一样的五层地宫,仅有极少数老僧侣和个别几个管理者才能自由出入,外人进入是很难出来的。这里深埋着布宫坚固的地基,其唯一的出入口就位于地宫的最上方,也就是地宫的第五层。

地宫的楼层间是靠天梯相连的,如果抽掉梯子,里面的人就无法上下。每一层都可封闭梯子出口,地宫中的每层都有一个大约25厘米左右的狭长的通道通向通风口,用来保证地宫中空气的流通,人是无法通过的。

红宫内平面呈方形,从下向上,一至四层属地垄分割而成的库房等房屋。七至九层为各类佛殿、经堂,十至十三层设窗户和内部天井,天井四周建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达赖喇嘛的坐床之地是在西有寂圆满大殿堂。

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也最珍贵,贯穿红宫三层,耗金近四千公斤。圣观音殿内的圣观音像与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合称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红宫的红色是用藏地白玛草權类植物压榨出的红色汁液涂抹而成。

这种灌木还被用在墙体的最上层,这种灌木不但质地坚硬,而且重量极轻,在古代还能有效的吸附箭支等武器。白宫的涂料原料主要为白灰,产自西藏当雄羊八井,其特点是无杂质、粘性强且不易被雨水和风晒毁损。

涂料中还要添加牛奶、白糖、蜂蜜等辅料,主要是为了让涂料更具粘性,不易脱落。在调配涂料时,还要按比例添加各种矿物质原料及藏红花,这些在经书中都有记录。金色也用的很多,主要用于宫殿金顶群之上。

布达拉宫的设计建造均保存了公元7世纪以来的风格,各宫殿的修建都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布局十分协调完整,在美学上达到建筑史上的巅峰,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

布宫的坚固程度让人吃惊,首先是坚实的地基,无数的用方块石头垒起地垄墙,给布宫支起了坚实的框架。其次是宫墙的精妙设计,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达五米以上,宫墙往上逐渐收缩,到宫顶时墙厚仅有一米。

再次是墙体内注入铁汁,据文献记载,为确保布宫的坚实永固,其部分墙体的夹层内注入了铁汁。最后就是墙体使用白玛草,大大减轻了墙体的重量。这些措施都构成了布宫坚如磐石的基础,设计思想也让人惊叹。

布宫中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是布宫最晚的建筑,1936年建成。布宫的重建持续了近三百年,才有了现在的面貌。2017年,布宫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修缮工作。修缮后的布宫焕然一新,看起来非常的庄严雄伟。

总之,布达拉宫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在红山宫被毁之后,布达拉宫的重建工作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83年前才最终定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拉萨目睹一下这一建筑史上的奇迹,不要忘记参观它的悬空厕所哦。

唐朝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值多少钱

公元817年,政府下令禁止铜钱出境,与蕃商交易只能以物易物。为防止铜钱转道出海,还下令国内禁止将铜钱输往岭南。公元785年,下令禁止客商将钱带出关中地区。由于中央的禁止,导致各地政府也纷纷禁止铜钱出境。因此,客观上,货币在唐代并不能充分承担流通和交换的职能。

再次,正由于此,为了使社会物品正常流通唐代政府确定了实物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地位。在唐代初年,由于战乱甫定,国家货币体制尚未恢复完善,民间一般多以布帛作为交易的中间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布帛的货币作用日益显得力不能支。又由于在货币发行上采取了过于保守的政策,所以,“钱荒”的矛盾日益加重。在此清况下,朝廷或是增加货币发行量,或是以其他替代物来辅助货币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唐政府选择了后者,公元732年下令:市面交易不得专用铜钱,应杂用绢、布、缣、绮、罗、杂货。公元743年规定,交易1贯以上,必须钱绢杂用。公元811年,由于钱绢兑换比率变化,又规定10贯以上的交易必须钱绢杂用。

因此,宫使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确是一种“买卖”行为,不是如一些注家所说是“以宫中无用之物换取一车木炭”。那么,“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之间的价值是否相当呢?

事实上,按照唐玄宗开元16年规定的比价,1匹绢可兑铜钱550文。但至德宗、顺宗时,市面上1匹绢曾上涨至3000至4000文,直至9000文以上。若按法定比价计算,“半匹红绡一丈绫”似乎价值不菲,但细究唐代实物货币制度的详细规定,“半匹红绡一丈绫”其实一文不值。

唐代规定绢帛可以充当实物货币,而绢帛是物类名,是丝织品的总称,包括丝类的绢、帛、锦、绣、绮、罗、纱、绸、缣和麻类的布,一般不以绡、绫为实物货币。这是因为,绢、帛、锦、绮、罗、纱、绸、缣均是以经纬纱采取不同组合方式织成的平织品,劳动价值容易计算,而且还可以充当普通的日用品。绣品虽经过特殊的刺绣加工,但刺绣在当时也是一种普遍的女工,其劳动价值也容易评判;并且,绣品是以绢帛等为基础制作的,计算价值时可在绢帛的本价之外另行加价即可,计算也方便;再者,在绢帛上加绣也是必要的点缀,很少有以纯素的绢帛直接制成衣物的。而绡是采用抽纱和剪纱工艺织成的,其薄如纱,且以透亮的空洞组成花纹,是一种工艺品,只能制成头巾之类的小饰物,平时只是当礼品或彩头赠送。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红绡不知数”便是说红绡只是王孙公子搏笑卖艺的赠品而已。绫是采用提花斜纹工艺织成的,只可作地毯、铺垫之类,白居易《缭绫》一诗所述也很为详尽。因此,绡、绫二物虽然也是丝织品,但一般只以商品形式出现,不作为实物货币流通。所以,以红绡和绫作货币买炭,在实物货币的种类上看,就是一种欺骗。

由于绢帛可以作为货币,因此,唐代还以法令形式规定了作为货币的绢帛的规格和标准。唐代法令规定:绢以4丈为一匹,布以5丈为一端,幅宽不得小于1尺8寸。法令还规定:用作货币的绢帛都以匹计,不得割裂,以免造成计量标准的混乱和绢帛实用价值的损失。因此,“半匹红绡一丈绫”实际上根本不能作为货币,其实一文不值。

就“半匹红绡一丈绫”的实用价值来看,饥寒交迫的卖炭翁既不需要“半匹红绡”作头巾衣带,也不需要“一丈绫”作地毯垫巾;另行转卖,也难以出手。宫使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其实夺之”。

总之,有唐一代,虽重视了社会物品的产出,却轻视了社会产品的流通,具体表现之一是违反货币投入与社会流通需求量相一致的经济规律,不得不退而实行实物货币制度。这一决策明显妨碍了社会商品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并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种种弊端,如物轻钱贵、价格标准尺度不统一、官吏借钱物兑换从中盘剥私肥,以及由“宫市”造成的卖炭老人的悲剧。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

清朝后宫妃子的等级划分是什么

清朝宫斗剧里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级和制度,了解一些的话,无论对阅读历史,还是看宫斗剧都有不少帮助。

在清朝,后妃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没有品级,但理论上也可以陪皇帝过夜,一般侍寝后都可以升级。

按照清朝宫廷的制度,除了皇后和皇贵妃只能有1人之外,其他品级的人数并没有非常明确固定的人数限制,有些规制也仅限于某些时段,盛清和晚清就根本没法比。宫斗剧最喜欢的一个历史设计是,清朝这些后妃等级是可升可降的,而升降也没有非常透明,除了生孩子特别是生皇子肯定会得到升级之外,其他都是视皇帝的喜好而定吧。

可以说,没有这套升降级制度,后宫戏也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拿慈禧为例,她17岁刚选秀进宫时仅被封为第六等级的“兰贵人”;19岁被封为懿嫔;21岁生下咸丰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后,被晋封为懿妃;22岁时,被封为懿贵妃。

按照清朝的制度,在先帝去世后,慈禧作为皇帝的生母,可以被尊称为皇太后,但生母皇太后的地位没有嫡母皇太后(也就是先帝的皇后)高。在慈禧时代,慈安皇太后的地位就更高。

有意思的是,慈禧生前虽然没有做过皇后,离皇后还差一个“皇贵妃”呢,但作为皇帝生母,她去世后的谥号依例仍然可以被称作“皇后”。

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甄嬛传》甄嬛的原型)也是如此,她在雍正生前最高也只做到熹贵妃,但当乾隆即位后,她也顺利成章的成为皇太后,但和慈禧时代不一样的是,由于雍正的皇后在雍正驾崩前已去世,乾隆朝没有嫡母皇太后,因此崇庆皇太后也成为了大清朝当时唯一的皇太后。崇庆皇太后去世后,只做到贵妃的她也被谥为“皇后”。

整个大清朝,一共有27个皇后,但真正生前戴过皇后桂冠的16人。在其他11个人中,还有一个人连皇帝生母都不是,只做过皇帝的养母,那就是咸丰帝的养母,成为大清以至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既不是皇帝正宫皇后,也不是皇帝生母的皇太后和皇后。

一般来说,尽管其他人的品级升升降降,但皇后的位置是最稳定的,在整个大清朝,一共只废掉两个皇后。一位是顺治帝的皇后孟古青被降为静妃,一位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最近在《延禧攻略》由佘诗曼扮演的她大出风头)。

最后想说一下,大清朝并不是总有皇后的,前任皇后去世后,皇帝未必就会立后。比如乾隆在废掉第二任皇后之后,就再也没有立后,后宫品级最高的就是嘉庆帝的生母,被封为皇贵妃的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的女主角。当然,嘉庆即位后,已经去世的她也被追封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