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世界足坛有哪些事件是促进了比赛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你好,感谢邀请!
从1930年至今,足球经历过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规则变迁,每次规则的引入,都是为了推动这项运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
3月3日,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确认,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将启用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视频助理裁判)技术。
VAR技术拒绝冤假错案 不会再有上帝之手
让我们将时光拨回到1986年6月22日,墨西哥阿兹特克体育场,1986年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VS英格兰。
第51分钟,英格兰中场球员霍奇挑传门将希尔顿出现失误,马拉多纳抓住机会,与希尔顿同时跃起争夺球权。1米68的马拉多纳,根本无法完成头球攻门。南美人特有的狡猾和灵动突然闪现,马拉多纳伸出左臂,用手将球打进英格兰的球门。
1966年世界杯决赛,英格兰对阵联邦德国的加时赛,英格兰的乔治-赫斯特射门打中了门梁后弹到门线处,这个球到底进了没,至今为止没一个确切的说法。这是世界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入球,堪称最具争议的门线悬案。
1990年世界杯,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②”。阿根廷VS前苏联一战,前苏联的左侧角球罚入禁区,球门前的马拉多纳用右手挡下皮球化解险情。瑞典主裁弗雷德里克森就在事发地6米处,但他无视马拉多纳的手球,没有给前苏联点球。
2002年世界杯1/4决赛西班牙VS韩国,第93分钟,华金右侧底线强突之后传中,莫伦特斯头球破网,边裁举旗示意,华金在传中之前,皮球已经出了底线。事实上,“飞火流星”的整体并未出界。或许,这是故意的误判。当然这一年是冤假错案集大成的一年,据统计,在韩国对阵意大利的比赛中,共有5次错误判罚,韩国对阵西班牙则有4次。
2010年南非世界杯,英格兰VS德国的1/8决赛,三狮军团1-2落后时,兰帕德的一脚劲射击中横梁,皮球弹地而起,主裁拉里昂达示意比赛继续。然而慢镜回放显示,兰帕德射出的皮球明显越过门线,英格兰的扳平进球被抹杀,最终1-4惨败。
虽然VAR的启用,有切割比赛的嫌疑,但事实数据显示,VAR对比赛流畅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给出数据:VAR技术每场耗费的时间,平均下来只有1-2分钟,比赛的换人耗时大概3分钟,开角球将近4分,开球门球将近6分钟,界外球耗时7分钟,任意球耗时9分钟。
1848年,《剑桥规则》问世。何为《剑桥规则》?就是19世纪早期,英国伦敦的牛津和剑桥踢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足球规则已经相当完善。每一次足球规则的变迁,也会影响到世界杯:
越位的修订
1930年第1届世界杯开始有越位规则,与现今最大的不同是“平行也算越位”——进攻一方球员如果与皮球和倒数第二名防守一方球员站位平行,也算是在“越位位置”。
此外,处于越位位置的球员,即便完全没有参与到进攻之中,但队友破门得分,进球也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在“越位位置”,进球都不成立,这是对进攻方很不利的规则。
直到1990年世界杯,国际足联出于鼓励进攻的原则,做出重大决策,“平行也算越位”、“只要有人越位,进球就无效”这两大规则被推翻,有力推动攻势足球的发展。
引进红黄牌
1970年世界杯上,红黄牌制度正式启用。发明者肯-阿斯顿,是得到交通指示灯的启发:黄色代表“警告,即将转换信号灯”、红色代表“禁止通行”。用在足球场上,黄牌表示警告1次,红牌代表被罚出场,这样的指令,明晰、易于操作、有权威性,可以克服语言障碍、警告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
没有红黄牌的世界杯,裁判如何处理犯规球员呢?裁判只能用语言、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是警告亦或者将球员罚出场。不过,总有脾气暴躁的球员,拒绝执行裁判的命令。
红黄牌诞生之前,世界杯曾有一桩震惊事件。1966年世界杯1/4决赛,英格兰迎战阿根廷,比赛出现失控场面,裁判鲁道夫-克莱特林将阿根廷队长安东尼奥-拉丁罚下,为啥要罚下拉丁呢?因为阿根廷队长冲着裁判破口大骂。被罚下之后,拉丁坐在专为女王准备的红地毯上以表抗议,直到世界杯裁判主管肯-阿斯顿以及警察出面,才将拉丁劝走。
这件事引发轩然大波,作为世界杯裁判主管的肯-阿斯顿在思考,如何让裁判的工作更权威,更有效施展下去。1970年世界杯,红黄牌问世。实施红黄牌制度后效果非常明显,球员也都变得规矩起来,毕竟主裁判红黄牌一掏出来,全世界数亿观众都看在眼里!
推行换人制度
换人制度的登场,同样是在1970年世界杯。
上世纪50-60年代,野蛮、肮脏足球横行,暴力犯规、故意废人的动作层出不穷,球王贝利也不幸成为受害者。比如1966年世界杯,巴西首战保加利亚,贝利被对方踢伤,第2场比赛休息;第3场比赛巴西VS葡萄牙,贝利更是遭到对方无数次恶意侵犯,上半场被“屠夫”后卫莫赖斯铲成重伤,由于没有换人制度,贝利只好缠着绷带,一瘸一拐地坚持踢。
作为世界足坛的招牌巨星,贝利的1966年世界杯,就这样被踢废了。国际足联深表担忧,这么踢人怎么行?那一年世界杯的《世界杯技术报告》就指出,得引入红黄牌、换人制度。于是1970年世界杯,有了换人制度,起初只能换2人,到1998年世界杯,启用3个名额的换人制度。2018年世界杯,允许在加时赛中使用第4个换人名额。
点球大战问世
1978年世界杯,点球大战制度正式启用。不过,那届世界杯点球大战没有派上用场。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联邦德国VS法国,120分钟3-3的平局之后,德国点球大战获胜。重大赛事的点球大战,成为最惊险刺激的环节。
没有点球大战之前,如果两支球队打成平局,通常会进行重赛,甚至抛硬币、抽签来决定胜负。当然,点球大战也并非是完美的规则,其发明者、德国前裁判瓦尔德就说:“点球总有它退役的一天,会有更合理的规则取代点球决胜。”
经典不需要冤假错案支撑 规则让足球更美好
足球是圆的。人们总用这句话,来形容球场发生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这些故事,比虚无缥缈的心灵鸡汤更振奋人心,比如2004年欧洲杯的希腊神话,2005年欧冠决赛伊斯坦布尔奇迹等。
但,这些偶然,并不包括错判、误判、冤案、悬案。足球是最具魅力的体育运动,于是有人认为,误判、错判也是足球运动偶然性魅力的一部分,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受益者感受到了魅力,那么受害者呢?
兰帕德在2010年后遭遇惊天冤情后的神情令人心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精神——尤其是竞技体育,与社会精神有共通性:公平至上,规则第一。有了健全的游戏规则,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公平的角逐,只有公平、公正,才能梳理权威,赢得认可。否则,一而再,再而三的误判,错判,会让人产生“比赛被操纵”的怀疑。
球迷推崇流畅、观赏性,但更尊重公平、公正,所以,越位、VAR等规则的引入,对足球而言是法规的健全。
足球到底应不应该引入录像回放技术
目前,竞技体育很多项目都引入了录像回放技术,比如排球、网球等等,但是在足球,录像回放技术的推行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也从侧面说明,这项技术恐怕真的不适合足球运动。
首先,在禁区内犯规的认定上,其实很多动作并不是裁判没有看到,而是对球员动作尺度的容忍和理解程度不同,回放技术的运用似乎并不能对裁判的判罚做出很大的帮助。其次,就是越位。这也是回放技术无法得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一名球员接到直塞后形成单刀,此时边裁举旗示意越位,主裁鸣哨,按照规则该球员应停止进攻。如果球员停止进攻后,通过录像技术发现此名球员事实上没有越位,那么裁判该如何判罚?如果维持原判,那么录像技术在这里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改判,之前的进攻场景又不可能还原。对于越位来说,回放反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去年的世俱杯,成了国际足联录像回放技术的试验田,鹿岛鹿角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支在正式比赛中因为录像回放技术受益的球队,他们获得了一粒点球。从公平竞赛的角度看,录像回放技术的介入的确可以纠正很多错判和漏判,但对于足球比赛而言,也有很多犯规是它无法纠正的。从事足球行业的人,大多也对回放技术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录像回放技术简直危机四伏,给比赛带来了N多种不可控的可能性,对于一场流畅的比赛起到的干扰作用非常之大。
其实,录像回放技术也并非一无是处,就拿目前比较常用的门线技术来说吧,就已经逐渐融入到了足球比赛中。门线技术仅仅在足球是否越过球门线这一点上进行判罚,经常出现在一次进攻终结的时候,对于比赛流畅度的影响微乎其微,也因为门线上的判罚太过关键和致命,球员们也比较愿意接受录像提示。所以说,录像回放技术有利有弊,目前来看,只应用在门线上是最佳选择,除非日后找到更加成熟的办法,否则全场比赛都实施录像回放肯定是行不通的,对足球比赛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如何评价昂达
的话他有的做的很好有的做得很差以后就是平板电脑一样吧,我就靠着双11的这个优惠然后呢我就买了一款平板电脑我原本以为还感觉不错,谁知用起来很卡,但是大屏幕的还不错吧总体上来说还不错就是有时候卡对你有点大,一般正常人是受不了的但是到后期比较可以了,就是要一个适应过程嘛他开始发的很大然后后来就不会了,然后王者荣耀也可以中特效差不多但是,还是要加油的!
在南非世界杯,为什么兰帕德在37分钟的进球会被吹掉
早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VAR技术还没有成熟和推广,主裁判的场上执法具有完全的主导性,往往就是根据自己视线看到的情况做出判罚,故而误判时有发生,兰帕德的这脚世界波在砸中横梁下沿弹到地面,其实皮球已经完全过线,但因为皮球带有强烈的旋转,弹地后球反而飞向了门外,当执主裁乌拉圭人拉里昂达正处于禁区弧顶位置,一来相对皮球距离较远,二来与皮球在一个垂直线上,的确不容易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