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魁

看英超,你最喜欢哪个解说组合?让郑智出任中国男足教练怎么样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15 09:46:24 浏览29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看英超,你最喜欢哪个解说组合

现在国内的著名解说都有自己的风格,贺炜和诗人一样,每次解说都优美而有哲理,尤其是到大赛的时候,贺炜的解说总是那么动人,让人百看不厌!詹俊的解说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尤其是解说英超的时候,让人听的非常过瘾!董路的解说给人一种拉家常的感觉,非常亲切和平易近人,有时候还很搞笑。到底那个解说最好,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个人比较喜欢贺炜的解说,用诗一般的话语,让足球世界除了激情还多了一种优美感,让人深深的折服。

让郑智出任中国男足教练怎么样

世界名帅都不行,郑智更不值一提,白斩鸡咱不说了,技术更是臭不可闻,再加上没有国家荣誉感,能赢球吗?堂堂大中国,连足球都踢不好,在亚洲都惦底,丢人不丢。抓青训吧,青训是基础,急工近利只是权宜之计,孩子们踢球旳人多了,优中选优,才是提升中国足球的方向,和唯一的良策。

论职业水平你觉得董路和詹俊哪个强

不请自来。

跟足球打交道也20多年了,做过职业球员,当然也不出名,当过教练,也在一些平台直播过足球赛事。总的来说,对于比赛的解说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首先来聊聊解说员这个行业。第一次解说的时候非常紧张,准备了一大堆的资料,首发名单、伤病、一些历史数据等等,可在实际的解说过程中,虽然用的上,可还是凤毛麟角。因为自己踢过球,更擅长一些技战术的解析,这一点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对球员的某个动作或者传球找出自己的理解。但是在数据和镜头语言的理解上差了很多,这就要来点评下詹俊老师的能力。

因为詹俊自己喜欢打网球,是不是会踢足球也不得而知。但我认为他是综合能力最强的解说员,他可以把自己毕生所学运用到解说中。像一些金句,更有一些中国特色的文化,更是难能可贵。比如他喜欢武侠小说,就能把其中形容的一些场景用语放到比赛的某个环节,当然,华人可以听得懂,那老外肯定一头雾水,毕竟翻译过去的天空八部肯定达不到中文的效果。

再来,他是行走的数据库,脑袋中记录了太多球员的数据,这不仅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更是詹俊老师平时下的苦功夫,这一点让人特别佩服。我现在就很喜欢看他和张璐老师的解说配合。一个是能把所有数据带出来,然后掌控节奏,另一个可以很好的解析技战术的配合,毕竟张璐老师也是球员出身,对于赛场上的具体情况要比詹俊理解的更深刻。

最后是詹俊老师对镜头语言的把握,要知道英超的摄影师都是老球棍了,他们虽然没有发声的语言,不过镜头的来回切换是可以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需要解说员能解读出来。而詹俊在这一点上绝对是国内最好的解说员,无论看台上是谁的面孔,他基本都可以告诉观众,球迷可以扩展认知的能力。至少不会出现十几秒的空白时间。

而董路老师的解说风格也很明确。首先,带有一定的北方口音,显得更加亲切和随和。而他自己也懂得足球比赛的具体技战术发展,但毕竟不是职业球员出身,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可是还是有不少球迷喜欢他类似相声的解说风格。谈吐幽默风趣,又不会抢了比赛的风头,让你可以在轻松的环境里看比赛。

虽然董路不会经常冒出像詹俊的一些金句,但也是中国足球早期的记者之一,跟随中国职业足球从无到有的见证者,有些丰富的经验积累,观点同样犀利。但更偏重国内的赛事,因为办了足球小将,也正在培养属于自己的足球人才,为中国足球青训做出了不少贡献。

说到底,文无第一,解说同样如此。风格这东西没有对错,有喜欢严肃认真的,有喜欢风趣幽默的,严肃认真不会出错,但缺乏一些佐料。而风趣幽默则要有些风险,不是每个人听了都想笑,万一玩笑没开好,还容易得罪人。所以,这些解说员都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风格体系,受众也自然会挑选喜欢的来。职业水准不好评价,因为自己都没人家职业,无从谈起前辈的职业水准。

希望我的回答帮到你。

李如松被蒙古鞑靼围攻战死时,难道忘了当年碧蹄馆之事吗

明末最聪明的军阀,肯定是李成梁了。他在镇守辽东期间,制衡女真,培养子嗣。所以当他下台以后,本应该是成为众矢之的的他,却没有遭到万历皇帝清算,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李成梁的儿子们个个都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没有李成梁就没有努尔哈赤和后来的满清帝国,李成梁在扶持努尔哈赤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自己的孩子。

他一辈子有9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桢,四子李如樟,五子李如梅,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八子李如桂,九子李如楠。

前五个儿子,全部都是手握重兵的总兵级别的将领。这些儿子当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长子李如松,因为他最勇猛,也是最可惜的一个。

血战碧蹄馆,李如松胜负并没有定论。

李成梁在作风上虽然有点问题,但是他培养的几个儿子,每一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可以说是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尤其是在万历年间的万历三大征之中,平定蒙古哱拜的宁夏之战,和抗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朝鲜之役,都有李成梁子嗣的踪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

官军既连胜,有轻敌心。二十七日再进师。朝鲜人以贼弃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明史》

朝鲜之役中,最艰险的,当然是碧蹄馆之战。万历21年,明朝的侦察骑兵在汉城郊区的迎曙驿和日军部队爆发激战,这一战明军获得大胜。

汉城的日军总部得知消息以后,派遣了一支36000人的军队赶往战场,将明朝的侦察骑兵重重困在碧蹄馆之中。他们认为这支不足3000人的侦察骑兵,就是明朝的大部队。

  1. 被包围的明军副总兵是查大受,他原本是李成梁的家丁,此刻已经成长为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他带领的这3000人马,全都是明军中的精锐。
  2. 查大受在碧蹄馆与日军主力进行鏖战,但是兵力差距的确不小。这个时候李如松又带领2000人马前来助战。双方在碧蹄馆打了一天一夜,日军误认为这就是明军主力,因为战斗力实在是太强悍,所以只能匆匆撤离。
  3. 李如松汇报的战争结果是,明军阵亡264人,而日军被斩首167人。可是真实的情况要比汇报的惨烈得多。有资料表明,明军阵亡一千多人,而日军是三千多人。

虽说明军在斩首数量上,似乎占据了上风,可是这一战却被公认为明军的一次失利。李如松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到底有没有对这场战争做出过总结呢?

李如松是如何战死的?

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松打出了气势,这场战争最终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丰臣秀吉恰好病死了,日军彻底退出朝鲜。

李如松回来以后,被万历皇帝加封为太子太保,此后万历皇帝更是力排众议,将李如松封为辽东总兵,相当于是继承了父亲的志向。

言路复交章力争,帝置不报。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明史》

万历26年,鞑靼南下侵犯辽东,李如松这个时候已经是辽东总兵。他带领3000人马,就冲过去跟数万鞑靼大军决战。

相同的人马对决,在碧蹄馆的时候,也是三千对数万,这次也差不多。可是这次李如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李如松的大军大败而归,李如松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战死,年仅50岁而已。这么来看,其实李如松并没有吸取碧蹄馆之战的战争教训。

碧蹄馆之战能够侥幸获胜,其实主要是因为明军内外夹击,加上人数在不断增加,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明军人数已经增加到了9000人。

可这次完全不一样,鞑靼拥有数万大军,而李如松只有3000人马,被人家重重包围以后,还没有援军从外部给他们打开一个出口。

李如松战死的消息传到了万历皇帝耳中,万历非常伤心,给了他各种追封,甚至为他立祠祭奠,可见李如松在万历心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李如松自大冒进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

我们一直在为李如松争取,认为碧蹄馆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李如松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完成了这一战。

可是在当时来说,这一战在明朝内部,却纷纷认为是战败的。当时明朝大臣们对李如松的评价是,李如松想要建立盖世功勋,所以就带兵孤军深入,结果才造成了碧蹄馆之败。

当然了,很多人不愿意听到坏话,只想听好话。那么当然还是可以解释为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如松在这一战中,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李如松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所以他打仗总是轻敌冒进。他认为自己很勇猛,所以常常喜欢带着轻骑在战场上冲杀。

在对付鞑靼军的时候,李如松依旧还是这么个德行,终于再次中了对方的埋伏,在碧蹄馆幸运逃离,却没能在这里有如此的幸运,这才葬身于此。

总结:李如松的死,是大明王朝的遗憾。

李如松的职位非常重要,他是辽东总兵。不仅要防备蒙古的进攻,也要防备逐渐壮大起来的努尔哈赤。

其实李如松和努尔哈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毕竟李成梁当年非常照顾努尔哈赤,有些史料甚至认为,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义子。

有李成梁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努尔哈赤和李如松简直就是兄弟一般的关系。而且李如松作战勇猛,在明朝后期很少能看到这种既忠心,又勇猛的猛将了。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