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足欠薪

辽宁足球为什么不行?川足、辽足后,延边北国也将面临解散,延边将就此无职业足球,对此你怎么看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23 04:49:54 浏览29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辽宁足球为什么不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辽宁人,20多年的球迷,我来简单分析一下辽宁足球。

题主的问题“辽宁足球为什么不行?”,我觉得题主是指狭义上的辽宁宏运足球队(已解散),而并不是指宏观的辽宁足球领域的发展。在辽宁民间,足球的普及度还是很高的,在校园、野球场等,假期期间踢球的人非常多。我身边就有一些痴迷踢足球的朋友,他们都有很专业的踢球设备,相对规律的踢球习惯,和很高的足球竞技水平。

从职业体育角度看,辽宁省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足球运动员。马林、于明、肇俊哲、张玉宁、曲圣卿、肖战波、于汉超、杨旭等国脚或前国脚都是辽宁足球队培养出来的辽宁人。如果再算上巴西留学归来的李铁、李金羽,年少出走的郑智、杜震宇等,再算上大连队和沈阳队培养出来的球员,这就可以说是构成中国足球的半壁江山了。

从竞技体育成绩上来看,辽宁足球队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豪取全国十连冠,并在1990年夺得亚俱杯冠军;大连万达队在中国足球甲A时代两次三连冠,沈阳队也一度排在甲A和中超中上游。所以说,若论足球历史成绩,辽宁足球可以说是冠绝全国。

如果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当下的话,目前中超有大连人足球队,这支球队绝对隶属于辽宁足球范畴吧。近年来大连队连续加大投入,成绩也是节节攀升,虽说中超夺冠希望不大,但冲击亚冠资格还是很有机会的。而放眼全国,一共能有几个省份,目前拥有能够在中超立足并徐图亚冠资格的水平的足球队呢?更何况目前辽宁还有一支叫做沈阳城市建设的中甲球队。

很多人说辽宁足球不行,应该是单指前段时间宣布解散的辽宁宏运足球队。这支球队在2011年取得中超第三名的成绩之后,逐年下滑,直至去年在中甲勉强保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靠谱的投资方,没有企业为球队持续投入。而向深层次挖掘,就是企业投资球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首先来说,辽宁队的一部分股权在辽宁省体育局手中,这使得投资的企业无法完全获得球队的所有权和决策权,没有足够的归属感就不会有足够的责任感;此外,辽宁这些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外流严重,本土企业的经营状况也随之受限。而投资中超球队这种经济活动,绝不是楼下小卖店级别的中小企业玩得起的。再加上辽宁地区人均收入普遍偏低,导致市场购买力有限,企业大量资金投资足球却得不到相应市场回报,自然无人问津了。

总结来说,辽宁省绝对是足球的一片沃土,可惜由于近些年辽宁整体经济相对疲软,人才和资本外流,才形成了辽宁足球看起来不行的假象。

最后考考大家,下面照片上的这位辽足队员,您能叫出他的名字吗?

川足、辽足后,延边北国也将面临解散,延边将就此无职业足球,对此你怎么看

正常,没钱玩不起足球,中国职业足球已超过职业足球范围,穷人玩不起,足协不调整还会有俱乐部关门,剩下三五支俱乐部玩吧,最后足协也关门大吉。


既生辽足,何生连沈你希望辽足继续活还是重新组建新辽足

重新组建?谈何容易?辽足消亡后,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中原来是省级足球改制而来的只有江苏苏宁、山东鲁能、河南建业和可能即将挺不过去湖南湘涛。辽足活不下去就是背后的金主爸爸没有钱了,也就是说宏运集团没有钱了。二股东辽宁省体育局也没有钱,职业足球就是这样,没钱没法活。辽足现在不仅仅是欠薪,而且他们的欠税已经达到了4.28亿,你觉得这样的一个俱乐部怎么能活下去?

中国足球你就没有重组一说,只能是并购。没有股权收购的合并其实都是扯淡的。例如,此前的沈阳城市要和辽足合并,收购梯队。这个新闻都不用看都知道不可能。你怎么合并?没有股权转让能行?足协能通过?不可能!收编辽足队员30名,沈阳城市也有30人,你算吧60个人的工资,庄毅能拿得出来?别闹着玩了。当年肇俊哲说宏运把辽足的情怀玩坏了,其实现在行为也是在玩弄情怀!辽足没了,就看沈阳城市了。记住,庄毅钱不足,也玩不转。

如果恒大企业撤资会成为下一个辽足吗

辽宁宏运足球俱乐部(Liaoning Hongyun FC)成立于1995年12月,是在原辽宁足球队的基础上,经辽宁省体改委批准正式成立的,成立时名为辽宁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之后,辽足俱乐部股权几次易手,直到2008年3月,宏运集团注资辽宁足球俱乐部,正式更名为辽宁宏运足球俱乐部。

辽宁队在历史上多次获得全国足球比赛冠军,1989年获得亚洲俱乐部杯赛冠军,是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次夺得亚洲冠军;1993年在第七届全运会取得冠军,并由此成为“十冠王”;1999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第2名、超霸杯冠军;2003年以甲A联赛总积分第五名的成绩成功冲入中超联赛,2004年获得首届中超联赛第4名。

在2009年世界权威足球统计机构——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联合会(IFFHS)公布的亚洲世纪最佳球队排名中,中国有5队入选亚洲70强,而辽宁队是中国唯一进入前十强的球队。辽宁队先后为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为中国的足球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队员李铁、肇俊哲等国脚曾代表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

俱乐部球队主教练为臧海利   ,球队主场为沈阳铁西体育场,能够容纳3万名观众。


朱艺:辽足、保定的球员工资确认表存在名字签错的情况,你怎么看

谢谢您的邀请!这注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冬季!伴随着疫情,中国足球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用足协主席的话来说,如果不能可持续健康地发展联赛,中国足球的要基就可能发生地震塌方般的变化。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辽足、保定的签错名字,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下面试从个人认识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工资确认表”是怎么回事

2019年10月28日,足协下发《关于提交《2019年俱乐部全额支付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工资奖金确认表》及公示的通知》,规定时限为2020年1月15日。但由于种种原因,几经调整后,最终的交表时间为2020年2月3日下午5时、再从3日到5日。

当时的舆论就猜测,此举存在“特殊照顾”个别俱乐部的嫌疑。据了解,相当一部分中甲、中乙甚至中超俱乐部在过去一个赛季里受经济因素影响出现了欠薪现象。川足、申鑫等多次传出“退出”的传闻。

2月4日上午,足协官宣了中甲、中乙俱乐部工资发放确认表。在2月7日下午5时,德转中国区管理员朱艺微博透露:距工资确认表公示还有两个小时,辽足、保定问题突出,情况不妙。

上海申鑫、广东华南虎、四川隆发3家中甲俱乐部,南京沙叶、福建天信、大连千兆等6家中乙俱乐部未能如期提交。而已提交确认表的辽宁宏远、保定(中乙)则有多名球员未在工资发放表上签宁,有的签名则签错的现象,比如辽足球员徐友刚的签名写成“徐有刚”、保定的王钧昊写成“王钓吴”。还有个别俱乐部的签名明显看出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更有个别俱乐部全部由一个人代签,等等。

第二、工资表签错名是球员文化水平低吗?

徐友刚的签名写成“徐有刚”、保定的王钧昊写成“王钓吴”,是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的原因吗?而有的俱乐部多人未签名呢,又是什么原因?是没空签字吗?还是走的太匆忙、忘了签?都不是。原因只有一个:有的俱乐部在造假。

阿Q之所以呢?阿Q,鲁迅说,盖因其光头,头上还留着一辫子,活脱脱一Q字母,故名之。咱们的球员文化水平再低,自己的名字大抵是不会写错的。至于有的球员别的写的再难看,自己的名字绝对是非常漂亮、还龙飞凤舞、非常有艺术气息的,那是另一种境界了。

近10年来,甚至更早前的90年代中期,某中超(此前还叫中甲)俱乐部开启了“烧钱”的节奏。你追我赶之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有了一个举世皆知的段子:某非洲球员向远在N个大洋彼岸的老表拍发电报——因为当时还没有现代通迅技术,只能发电报。又因为电报是按字计价,为省铜板,该老兄找来精通中国古代汉语的精英人士帮忙,整了一个古文:此处人傻钱多,速来!

不断追加的投入,相伴而生的是蜂拥而来的泡沫。据报道,08赛季,鲁能投入是8000万元;到了今天,上港、恒大单赛季投入高达20个亿,据称一直保级的建业也砸了8个亿。而18赛季降级后,恒丰美女老总文筱婷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抱怨:投了七、八个亿还不能保级!

有数据显示,2018赛季,中乙俱乐部平均年薪支出达800万元。19赛季,刚刚冲甲成功的四川隆发,近3个赛季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中乙的银川贺兰山的投资方山屿集团则扔了1亿元。而随着场租、水电、安保、差旅等费用的上涨,中甲、中乙的门槛也在水涨船高,再加上观者廖廖,某些场次的中甲、中乙甚至数百、上千观众,门可罗雀之下,是营收的惨淡。据统计,2018赛季,中乙俱乐部平均收入只有900万元。收支相低,中甲、中乙平均每家俱乐部年亏2000万元。在这个大背景下,强如2017年10月底冲甲成功后现场用蛇皮袋装着百万现金作为冲甲奖金、号称“中乙恒大”的广东华南虎,两个赛季的中甲“洗礼”之后,得到的却是2.5亿元的累计负债。俱乐部挂牌转让不成功后,不得不宣布解散。本该“递补”华南虎的河北精英,却明告足协:俺不打中甲、只玩中乙。

2017年,足协提出了扩军计划,4年里,中乙由32支扩军至48支,并最终扩至64支。而早在2015年10月9日,就在国足世预赛0-1兵败卡塔尔的同时,此前呼声颇高的扩军计划定了调:2020年中超将扩军至20支、中甲20支、中乙36支或者48支。其背景,则是9月25日中超联赛未来5年版权费史无前例的卖出了80亿元的天价,《南方都市报》(2015年9月25日)当时甚至列出了“扩军五大理由”。当时全民大讨论的结果,是2019赛季的中超联赛,将实行“升四降二”或者“升三降二”制度。

逐浪一般的投入、近几年破产的房地产不断的增加(2019年有据可查的破产地产及相关产业多达525家,并呈增长之势)。而作为赞助中国足球的主体,房地产的不景气,最终引发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财政危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可谓“害屋及乌”。

说白了,俱乐部没钱了,欠薪了。足协要求上交工资表,只能造假。至于代签、整个表格只有一人笔迹、写错名字、空白没填写的栏目等等,你懂的!就连中超,都传出秦升、赵明剑都拒签字。而那个俱乐部的后台老板,曾是中国首富。

第三、如何处理?态度比整体本身更重要

事实已经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咱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就像保定老板说的,要不你来试试。个人认为,有些事情必须站到当事者立场,才会更明白、更能理解。惟其如此,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1、不必过分指责。如上所述,不止是中甲、中乙,整个中国足球,都受到了前些年“泡沫”的影响。从俱乐部到足协,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那是客观存在、成了历史的事实。球迷也罢、媒体也罢,如果一昧的指责俱乐部、指责欠薪,不说有失公允,至少是唯心的观点。

无论是已经退出广东华南虎、四川隆发等3家中甲俱乐部,还是南京沙叶、福建天信等6家中乙俱乐部,它们都曾经为了中国足球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俱乐部的进入或者退出,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体现——当然不排除自身经营发展方向的原因主动退出。

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只能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但正所谓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一样,新阵代谢也是必然。除了应有的反思,看到问题的一面,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伪造签名也好、不签也罢,甚至各种明里暗来的作假,这在中国足坛从来就不是第一回,恐怕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总的还是应该向前看,多想办法、多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冷嘲热讽、落井下石,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无益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更令投资者心寒。

2、期待足协客观公正的处理。这么多年了,足协第一次提出要公开俱乐部的工资发放表,这从管理角度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大进步。至少是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向自己开刀,不讳疾忌医。

但这只是第一步。发现问题了、问题暴露出来了,是不是勇于括骨疗毒、对症下药,则是足协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比如有俱乐部球员在足协公示当天就进行了投诉的,足协必须认真查实,给球员、大众一个交代。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遮遮掩掩、和稀泥、“私了”,则这次辛辛苦苦、大动干戈的行动,则陷于虎头蛇尾、自毁声誉和形象。

一是一、二是二、小葱拌豆腐,只有一清二白、公正、公平地处理,才能树正气、真正赢得人心。

第四、几点思考

从这件事本身,可以看出,弄虚作假,与浮夸风一样,对于中国足球的伤害都是严重和深远的。头脑发热、拍脑袋决策,同要要不得。任何事情,都有其客观的规律和固有的联系,违背客观规律,总有一天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1、扩军就是“大跃进”。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管是2015年,还是2017年,甚至当下,中国足球都不存在扩军的客观基础。

早两年看到一个统计数字,日本的注册球员有100万,不有不计基数的自费留学人员,韩国有30万。中国的注册球员则只有3万,大体上是韩国的1/10、日本的1/30。

而事实上,中国足球的注册人口还不一定有这么多。据《新京报》报道,2018年18岁全国注册球员数量只有1000人左右。至少校园足球启动后,当时的某位足协领导兴奋地说,到2025年校园足球学校办5万所,足球人口达5000万。对于这种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原足协副主席李毓毅倒是显得非常冷静,他说,不要说每个学校有200人踢球,(5万所学校)就有1000万个孩子在踢球。凡事要要耐心,要循序渐进,要遵循规律、按规律来办事。想当然今日要扩军、明日也扩军,最终是堆起一波又一波的泡沫之后,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2、敢薪必须坚持并且要加大力度。目前这波泡沫,到底原于90年代中期还是某俱乐部2010年升超之后的“烧钱”,这一切都已经无关紧要了。这不像03、04年的非腆,到底是吃蝙蝠还是果子狸引起,对于治疗或者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过度的投放、不计报酬的投入,对中国足球的伤害已经是一目了然。

从这个意义而言,中超限薪不仅是正确,而且非常有必要、非限不可。否则,如果继续一年十几、二十个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别说文筱婷“七、八个亿还不能保级”,还有几人投资足球都成疑问。

一些球员球技不行、水平低得要命,却心安理得地拿着一年上百万、数百万的年薪。一旦成为国脚,还能享受20%的上浮。不断加码的薪水支出,压得俱乐部根本无法喘息。18赛季,所有16家中超俱乐部中,据说只有一家盈利。而那家俱乐部的盈利方式,直到今天依然是坊间的热议——你懂的。

一种可能的现象是,如果一年有多名本土教练成为国家队主教练,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水平的球员会成为国脚、进入国家队——此间有网友调侃,这是不是在“挣工分”啊!当然,这种现象应该不会出现,在此只是说说笑话罢了,当不得真。

个人认为,至少未来5年,本土球员的税前年薪不应该超过500万元人民币。至于国脚,不应该成为上浮20%的理由——说实话,甚至应该确立这样一个观念:以国脚上浮20%薪水为耻!而俱乐部的年支出,我认为不应该超过8个亿;投资人的注资,每年不能超过2个亿。具体到奖金,足协同样应该设定严格的限制措施,绝对不能让某些俱乐部明修栈道、暗取陈仓,变着法儿滥发钱物。

3、关于俱乐部中性名称。我认为此举值得商榷。中国的事情,确实有其特殊之处。如果总是抱着“向五大联赛看齐”的心理,十有八九会办坏事。

咱们的足球,说职业也不全是职业、说是计划经济也不对,可谓半计划半职业,不伦不类阶段。至少现在有不少国企是俱乐部的投资主体,也有相当部分的民营老板。国企的运营模式谁都明白,私企老板的做法更加八仙过海,这也无人不晓。比如上述盈利的俱乐部的做法,是个成年人都懂。

俺的意思是说,在限薪、限制投入、限制扩军等大背景下,如果一味强令俱乐部中性化,则只有吓退了真正的投资者、赞助商。其结果,只能是俱乐部的营收更成了空话。原来还有900万的年收,要是“中性”了,谁还投资谁还赞助?要是没有这一块大蛋糕,别说900万,90万恐怕都成问题。咱不能总要求人家老板成天学这个学那个当好人、而不求一点回报、甚至连广告效应都不奢望了不是?

上海申花、河南建业等都叫了几十年了,一下子不许叫了、一夜之间让人家叫申花FC、建业FC,让恒大改叫广州五羊、让鲁能改叫山东泰山……这不又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了嘛!

改革不是拍脑袋,更不是一阵风。足球的发展需要按规律办事,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客观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往前溯,作为管理者,得有认识、把握规律的能力。投资人投入足球,除了对足球的喜欢,他需要的还有回报。

完全放开、不加限制绝对不行;不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想当然地这也限制那也限制,肯定也是错误的。如何从现实与客观规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则极其考量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

这就是俺对这次“工资表事件”的看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短视;没有跳出事件本身而看得更远,是能力的欠缺;如果不能从中举一反三、完善自身,则是无能。

俺们拭目以待。

(今日头条悟空独稿,未经许可禁止今日头条之外转载!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67年历史+十冠王的辽足被取消注册资格,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撕烤的橘子皮,说说我看中国足球的事儿。

这本来应是一个体育领域的话题,因为辽足命运的终结,变成了一道历史题。让我想起了那年乔治.维阿当选利比里亚总统,从CCTV5成功进入CCTV1的段子。

我是一个中国足球的铁杆球迷,当年互联网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辽小虎横空出世,张玉宁、李金羽、肇俊哲、曲圣卿,包括出车祸的曲乐恒,一个个在足坛如雷贯耳,叱咤风雨。足球报、体坛周报关于中国的凯泽斯劳滕神话的报道仍历历在目,相信很多70后80后的球迷和我一样记忆犹新。

一转眼二十一年过去,辽足成为历史,令人唏嘘不已。

辽足之所以走到今天,不管从感情上是否接受,不得不说,这是辽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中国足球职业化、市场化26年,辽足始终没有成功的融入市场化进程。

虽然辽足也进行了俱乐部职业化改造,但不得不说,辽足是最像原来专业队的一支俱乐部,这与当地足协和俱乐部高层的经营理念和市场运作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很多南方俱乐部拥抱市场的时候,辽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窠臼中,躺在当年亚洲冠军和十冠王的功劳簿上。

二、东北经济不景气,缺少有实力的大企业持续投入,在金元足球时代被淘汰实属必然

东北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直接导致对足球的投入有限。为什么欧洲五大联赛能行,因为这几个都是老牌发达国家,背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这几年南方俱乐部大搞金元足球,一些大国企俱乐部也不差钱,辽足受困于东北经济不景气,经营不下去实属正常,也是整个东北足球大环境的缩影。

三、青训跟不上,卖人续命最终竭泽而渔

青训是辽足几十年来赖以生存的法宝。近十年辽足的青训也不行了,95后的辽足球员能达到国内顶尖的太少了。辽足这几年成绩一路滑坡,比赛乏善可陈,最大的新闻就是年年能卖出标王级或准标王级的球员,主力流失必然导致实力下滑,年年有核心球员出走必然导致球队阵容打法不稳定,最终一跌再跌,一降再降,终于无人可卖,无级可降,无钱可发,无球可踢,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