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足坛“李家军”,能排出什么相对出色的阵容
李铁的国足大名单公布之后,有很多之前预测的球员都没有在这份名单中,比如曹赟定、韦世豪、李可等人,看到名单之后,有球迷戏称这就是豪华版“东亚杯”阵容啊,因为大名单中有11人都入选过东亚杯的。当然,在我心中有些队员其实可以不选择的,所以,我觉得最好的阵容可以这样排:
门将:颜骏凌
后卫:高准翼、张琳芃、朱辰杰、于大宝
中场:池忠国、蒿俊闵、吴曦
锋线:武磊、艾克森、高拉特
快递员侃球:
这份名单中后卫只有朱辰杰和高拉特两人未能入选球队,高拉特可能是因为此前的伤情未能入选,可朱辰杰就有点意思了。这位小将虽然只要19岁,可他在申花中的表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仅坐稳首发位置,还获得上赛季的最佳新人,国足世预赛与张琳芃搭档的化学反应也还不错,为什么李铁不选他,我觉得只要“用熟不用生”来解释吧。
李铁的执教理念就是:铁腕治军。的确,武汉卓尔几名球员入选让人感到意外,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卓尔上赛季325万公里的奔跑距离是中超第一,而入选的几人也是队内奔跑前几名,这些就是李铁想要的。
日本队和韩国队能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技术是第一,第二重要的就是积极性,在世界杯上他们两队的奔跑距离可是排在前15位的。国足现在技术差点,这个需要时间去弥补,但在场上的积极性是马上就能改掉,所以,李铁选择用这些人我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期待他们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各位,意下如何?
谢谢阅读,祝您心明眼亮~
有人说威海卫战争不是李鸿章带兵打仗,所以输了不怪他,我该怎么反驳
首先要说一下,威海卫是属于北洋大臣职权范围之内,因此威海之败李鸿章肯定有一定的责任。不过从责任的程度上来说,李鸿章的责任是在其次。
在甲午战争时,威海卫之战可以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场战斗。威海卫位于山东,属于山东巡抚管理地界。不过在晚清时,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负责直隶、辽宁、山东一带的海防。而威海卫又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因此威海的防务实际上是由李鸿章负责。此战无论胜败,李鸿章都脱不了关系。
然而威海既然在山东,那威海保卫战就不可能只是李鸿章一人的事情。
在甲午战争前,威海的守军包括绥军、巩军、护军等部。绥军、巩军是吴大澂早年筹办吉林边防时组建的练军,后来才归属李鸿章麾下,由道员戴宗骞统辖。而护军前身是李鸿章的亲兵护卫营,是他嫡系亲信部队,主将是李鸿章的外甥张文宣。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绥军、巩军、护军都进行了扩编,到威海卫保卫战前,三军共有15营,大约7000多人。而山东清军各部共有57营,大约3万多人。
很明显,山东清军远多于威海守军,如果没有山东清军的支援,光靠淮军不可能守住威海。由于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李鸿章一直政见不和,在保卫威海一事上,他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加以应对。
早在日军登陆前,李秉衡就把山东清军主力部署在在威海以西、烟台附近,与其说和李鸿章的淮军共同守卫威海,不如说是想保卫烟台。
日军在荣成登陆以后,李秉衡又抛出了一个和威海守军共同出击,全力防堵日军的方案,并允诺派出7营士兵加强威海防务。尽管这个方案遭到了李鸿章和丁汝昌的质疑,不过戴宗骞听信了李秉衡的话,还是坚持抽调了一半守军主动出击。
然而李秉衡实际只派出了嵩武军孙万龄部和河防营5营配合戴宗骞出击而已,山东清军主力按兵不动,没有迎击日军,也没有去增援威海。这么一来堵截日军的战斗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在堵截日军失败以后,李秉衡就命山东各部撤到威海以西,坐视日军攻击威海。而戴宗骞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各炮台兵力不足,结果威海的南北帮炮台在短时间内失守。绥军、巩军、护军残余部队只能退守刘公岛。
在此后的刘公岛保卫战期间,李秉衡还是拒绝派出援兵。最终岛上守军因为弹尽援绝,向日军投降。
所以就微海保卫战来说,清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李鸿章、李秉衡两人的职责,导致战斗时两人彼此间缺乏配合,甚至是互相拆台,其责任是最大的。
相比之下,李鸿章虽然是理论上的威海防务直接主管,但是在实战中并不能真正按照自己设想调动部队,也只是名义上的指挥而已,其责任居于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