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炳守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双面间谍”?卢象升以五千老弱病残迎战清军,高起潜与杨嗣昌坐拥大军为什么见死不救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21 21:51:24 浏览4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双面间谍”

我党友人卫立煌将军。

卫立煌将军是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曾担任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第二战区副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冀察战区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司令,等重要职位。虽然,他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但是,他在很多关键时刻,都曾给予我党很大帮助。

抗战时,支援我党弹药。

平型关大捷后不久(1938年3月2日),115师师长林彪骑着马,不知不觉走进了阎锡山部队的防区。阎锡山的部下看见一位身穿日本黄呢大衣,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的军官,以为是日军军官,上来就是一枪。林彪中枪倒地,失血过多晕了过去。幸好,晋绥军认出是林彪,赶紧救治。

当年4月,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去延安访问,特意看望了林彪。卫立煌将军问林彪,有什么需要的。 林彪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礼貌的地摇了摇头。卫立煌见此,就暗示林彪:“譬如药品,食物,衣服……” 卫立煌知道,八路军对这些物资极为紧缺,就有意点拨林彪。林彪试探性的说:部队缺弹药。。。。

卫立煌将军果断答应:“一言为定,我就送弹药。”不久,卫立煌下令,给八路军送来100万发子弹,25万枚手雷,外加180箱牛肉罐头!

林彪道谢说:礼重了。

这可不是小数目,卫立煌将军肯定顶着很大压力,才给拨付的。

100万发子弹是什么概念?

1937年,八路军出兵抗战时,四万多官兵只有一万多条好枪,每条枪平均30发子弹。八路军平时只给五发子弹,打完三发就不舍得打了。所以,鬼子都叫我们“三枪八路”。1940年,八路军只有九万条抢,每条枪不到20发子弹!

1940年,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共计消耗了70万发子弹,缴获了34万发子弹!卫立煌将军送的子弹,够打一次百团大战,还有富余!

我都想对卫立煌将军道说一声:礼重了。

在辽沈战场上,卫立煌将军也是有功的。

1948年3月,蒋介石提出将东北部队撤到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卫立煌将军作为“东北剿总”司令拒绝了蒋介石提命令,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要点,保全东北。

5月,蒋介石让卫立煌打通沈锦路,将主力撤到锦州。卫立煌再次拒绝,将8个军24个师30万人,部署在沈阳及外围,作为防御中心。

辽沈战役开始时,东北野战军切断了北平至锦州交通线。蒋介石非常震惊,命令卫立煌从沈阳调兵支援锦州。卫立煌将军再次拒绝。

辽沈战役后,卫立煌回去就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直到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卫立煌才获释,去了香港。

卫立煌将军是第一位回大陆的国军高级将领。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卫立煌将军喜极而泣,还亲笔写贺电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1955年3月,在周总理安排下,卫立煌将军从香港密抵澳门,然后坐小船,到广州回北京。3月17日,“卫立煌返回人民祖国”的新闻,就被各大报纸刊登在头条位置。周总理和毛主席先后宴请了卫立煌将军。

(文|勇战王聊历史)

卢象升以五千老弱病残迎战清军,高起潜与杨嗣昌坐拥大军为什么见死不救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意气用事,先入为主,必须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

首先,卢象升勇武敢战,最终殒命沙场,精神可嘉。

崇祯十一年秋,多尔衮和岳讬兵分两路,越过长城进入内地。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率军入卫,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总管入援军队。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与清军相遇,激战一天,炮尽矢绝,卢象升在乱军当中身中四箭三刀,仆地而亡,一位部将伏在他身上,自己身中二十四箭。

巧合的是,这一次明军出战,三位重要的领军人物杨嗣昌、卢象升和高起潜,都是有孝在身,所以卢象升死时,身穿麻衣,头戴白网巾,场面悲怆,令人动容。

但是,客观来讲,卢象升这次率军入卫,发挥的作用非常不好。

皇太极几次派兵袭扰内地,主要的目的是以战促和,顺便抢掠财富和人口。但是,主张和议的袁崇焕惨死之后,没有人再敢公开提议与清军议和。

在前线具体操盘的大学士杨嗣昌、监军太监高起潜都很清楚,明军没有能力与清军正面对抗,所以他们主张与皇太极议和,开通互市。但崇祯皇帝缺少大局观,又没有担当的勇气,一直都在犹豫。

此时卢象升率军入卫,坚决反对议和,又让崇祯皇帝改变了主意。如果卢象升能够站在杨嗣昌一边,劝说崇祯皇帝议和,争取时间,就不需要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率领秦军入卫,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惨败。

第三,从战术的角度看,明军选择龟缩在城中,虽然难看,却是最有利的一种办法。

一直以来,高迎祥、张献忠等农民军能够驰骋各地,就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机动能力,来去如风,“流寇”之名由此而来。官军缺少这种机动能力,根本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所以穷于应付。

清军的机动能力不输农民军,组织性和战斗力更强大。明军最精锐的关宁军尚且不敢与清军野战,内地的杂牌军更是不堪一击。杨嗣昌带兵多年,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明确要求各地军将,不可浪战,而且也对卢象升说过。但卢象升坚持要打,杨嗣昌也只能为他祝福了。

战前,高起潜和卢象升有过分工,关宁明军由高起潜统帅。但是,高起潜并不敢把关宁军的主力调来迎战清军,因为从十月份开始,多铎和济尔哈朗向宁远一带进军,皇太极向义州、锦州一带进军,目的就是牵制明军,以策应多尔衮、岳讬的行动。

高起潜带入关内的兵力不多,而且他本身就反对卢象升主战,自然不会积极配合,而且就算他带兵救援,也是白白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