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吕姆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盘古、华胥氏、伏羲、女娲、少典、炎黄二帝,谁才是真正的华夏始祖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21 05:44:22 浏览39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左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史实:郑庄因为“寤生”(难产),所以其母姜氏不喜欢他,喜欢其胞弟共叔段。庄公上位后,共叔段在母亲的偏袒下日益娇纵,并举行谋反。庄公平定段的叛乱之后,就把母亲姜后逐出国都,搬迁到乡下,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出了个主意。派人在一个地方挖地洞,直到挖出泉水,又让人把姜后请到了地洞中“黄泉相见”。之后姜后被庄公请回了国都,安度晚年。

黄泉,人死后到的地方。庄公对母亲发誓是死后才相见,可谓恨之入骨。但母亲毕竟是母亲,所以庄公后悔。但“君无戏言”,怎么能出尔反尔呢?才有了颍考叔妙计全大体的佳话。




盘古、华胥氏、伏羲、女娲、少典、炎黄二帝,谁才是真正的华夏始祖

上古神话 文化传承

自鸿蒙初开 混沌之中孕育大神盘古,盘古开天辟地为创世之神。

天地定位,而成其世界观,成天地阴阳。

现有盘古开天辟地、后有女娲造人,亦为阴阳天地而成,

女娲造人,而产生其万物人类,依旧属于创世神的行列,

所以我个人觉得盘古、女娲属于创世神的行业,并非文化始祖。

若论上古人文始祖则为伏羲,

伏羲衍卦,通过阴阳而晓两仪,而推四象终成八卦,其奠定了上古其人文基础,

使其文化得以传播,若论上古人文的创始者应为伏羲。三皇之一。

三皇治世,五帝定论,华夏的文化的始祖总体而论是三皇、五帝共同而成,并非一人而居功,不过对于华夏文明,我们称为炎黄子孙,后期的炎帝、黄帝则代表中华民族的先祖。

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郑庄公“掘地见母”也称作“黄泉见母”,字面上看是“孝道故事”,似乎是郑庄公为了见到去世的老妈,不惜把自己搞“崩”了,其实恰恰相反,它讲的是母子反目的人伦悲剧。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个“家长里短”,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

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被后人称为“春秋小霸”,也有人把他归为“春秋五霸”之一。

故事要从一个叫颍考叔的颍谷(今登封)官员谈起。

郑庄公二十三年,颍考叔进京向郑庄公献贡。按照惯例,郑庄公要给颍考叔赐宴,于是君臣二人开始“撸串”。上来一道肉食,颍考叔没动筷子,却掏出一块布,把肉包好揣进兜里。

郑庄公很奇怪:“吃相也太差了吧,寡人管饱不管带,你咋还打包了呢?”

颍考叔一躬身:“但凡小人吃过的肉食都让俺老妈尝过了,君上赐的这道肉食她老人家没吃过,所以想带一点回去让她老人家尝尝。”

原来是个大孝子!郑庄公被颍考叔勾起五味杂陈,他不禁叹了口气说:“你还能有个老母可以孝敬,而我的心却无处尽孝。”

颍考叔装糊涂:“您这是什么意思呢?君上的母亲不是活得好好的嘛?”

郑庄公再次长叹,他给颍考叔讲述了一段自己与母亲,以及弟弟之间发生的人伦悲剧。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史称武姜)是申国公主,嫁给郑武公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寤生即郑庄公,次子名“段”,史书中亦称之为“叔段”、“共叔段”、“太叔段”、“京城大叔”。

“寤生”这两个字把今天的学者搞得头昏脑涨,我查了很多资料,认为“寤”通“牾”,即违背、不顺从的意思。郑武公怎么给儿子取了个这么难听的名字呢?《春秋左氏传》解释说,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婴儿是倒着出生的。

难产对产妇和婴儿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好在母子俩都闯过了鬼门关。本来这是个令人高兴的事,可武姜却认为这个儿子差点害死自己,很不吉利,不光给孩子取了个难听的名字,还一直不喜欢他,尤其有了叔段之后,武姜的心完全偏了。

郑武公晚年,武姜一直试图让小儿子接班,却遭到了郑武公的拒绝。最终寤生在老妈阴沉的脸色中接过了郑国的大权,那一年他才13岁。

眼看不喜欢的儿子当了国君,心爱的小儿子却一无所有,武姜心有不甘,她给郑庄公下令:把制邑封给你弟弟。

郑国地盘不大,除了都城外,只有京、制、鄢、颍谷、长葛、廪延六座大城,而制邑紧邻虎牢关,是郑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冲。郑庄公一嘬牙花子:“娘哎,这地方地形险要,不适合分封,咱换个地方行不,您随便挑。”

武姜眼皮都没抬:“那就京邑吧!”京邑就是今天的荥阳,是郑国第一大城。老太太下手够狠:你舍不得剁左手,我就砍你的右胳膊!

郑庄公大话已经说出去了,不好再反悔,只好违心地同意将京邑封给了弟弟段叔。

这件事引起了大臣祭仲的警觉,他提出反对意见:古制,封君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京邑面积几乎赶上都城,城墙坚固厚实,分封给公卿既不安全,也不合礼制,这恐怕对君上您不利呐。

郑庄公一脸无奈:老太太要这么做我能怎么办?

祭仲又说:“姜老太欲壑难填,如同野草,一旦蔓延开来就麻烦了,得趁早铲除掉,您可别忘了,叔段也是个尊贵又骄纵的家伙。”

郑庄公却笑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这就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果然如祭仲所料,叔段在老妈的纵容下越发骄横,他得了京邑后没有知足,居然私自发兵,不断兼并周边的城池,将郑国西面和北面全都“划归”到自己的名下,形成了半分郑国的格局。

段叔的扩张,搞得满朝震动,大臣不断上疏请求郑庄公采取行动,甚至有人直接开杠:您要是再任由叔段扩张,那我干脆投叔段算了,不伺候您了!

郑庄公却像个唐僧,始终唠叨一句:“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这样的人土地越多败亡越快,你急什么?”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22年!实在佩服郑庄公,13岁的少年就懂得隐忍,且一趴窝就是22年,这得有多大的忍耐劲!

郑庄公的隐忍却被叔段解读为窝囊,于是叔段的野心越抻越大,在老妈的撺掇下,他决定跟哥哥正式摊牌。

叔段的大军刚一动,郑庄公就接到了密报:“脓终于可以挤出去了!”早有准备的他立刻派大军直逼叔段的老巢京邑。

叔段显然毫无思想准备,郑庄公的大军还没来得及进攻,京邑城内就发生了针对叔段的叛乱。于是叔段仓皇出逃到鄢陵,又渡过黄河跑到卫国避难。

郑庄公不追赶叔段,而是跟老妈算总账:你我母子此生情分断绝,你迁居到鄢陵吧,下次再见就是黄泉之下了!

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东周列国志》的开篇就是这个故事。

母子反目,这种人伦悲剧是人生的大不幸,尤其对一个国君来说,将母亲幽禁必然会被天下人讥笑和指责。

很明显,颍考叔是有备而来,他就是解开郑庄公母子之间心结的妙医圣手。

一份肉食触动了郑庄公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于是颍考叔趁热打铁:“不就是因为发了毒誓不好回头吗?这好办,您可以挖一条地道,深及泉水,在那里您跟母亲相见就是黄泉相见,不违背誓言。”

郑庄公一听妙啊,多好的梯子,赶紧借坡下驴吧。于是母子二人在泉下相逢,一番抱头痛哭后母子俩消除了过往仇怨。

再说叔段,后来这伙计在卫国人的支持下,一度试图反攻倒算,但失败了,最后死在了卫国。郑厉公即位后下令,封叔段留在郑国的后人继承他的爵位,其后人以“段”为姓。

一场人伦悲剧,最后的结局还算不错。但这则故事留下两个疑问:《左传》为何用“郑伯克段于鄢”这么个题目?这个故事又为何成为《东周列国志》的开篇?

题目有什么玄机呢?

首先,“伯”是指诸侯封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庄”是谥号,后人称之为“郑庄公”是一种抬格尊称,而郑伯则是中性称呼。

其次,“克”是指诸侯之间身份对等的冲突或战争,身份尊贵者对卑下者的战争,应该用“伐”,而不该用“克”。

因此,《左传》准确的题目应该是“郑庄公伐段于鄢”,替换的两个字眼其实就是贬低和讥讽郑庄公,把他的身份降低了。

《左传》这么写的目的很清晰,它就是在批评郑庄公的不孝不悌不义。囚母别居是为不孝,兄弟相残是为不悌,姑息养奸是为不义!

《东周列国志》为何将它放在第一篇呢?

因为这个故事是一件历史标志性事件,它被视为春秋这个历史阶段的序幕。

我们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春秋是如何界定的呢?

孔子认为,西周礼法的败坏就是进入春秋的重要标志,而郑庄公正是礼坏乐崩的第一人。他与周天之间爆发了繻葛之战,并射伤了周桓王,开创了诸侯公然武力对抗天子的先例。后来,他又逼周桓王与他交换人质,再次让周王室蒙羞。

因此,这个春秋小霸虽然把郑国推向了巅峰,却开启了践踏西周礼法的先例,从此周王室一路衰败。

一件“家长里短”,居然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

齐虽是强国但不久换姓,鲁虽弱,却独一家统治到亡,你觉得哪个更好

我生活在山东鲁南地区薛城,薛城古称薛国。在战国时薛国被齐国所灭,齐公子田婴封为薛君,后长子田文继封于薛,称孟尝君。他的政治清明,使薛的社会安定强大。在薛没有齐灭之前,是作为鲁国的附属国存在的。齐鲁大地,到底生在活齐好呢,还是鲁好呢,众说纷纭。我们分析一下齐与鲁的区别。

齐国。古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帮周武王伐纣时的军师。以姜姓为氏族姓。后田氏在齐国专政,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和为诸侯。这是《资治通鉴》记载。

鲁国。古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是比较牛的历史人物,武王死后,他帮助武王的儿子诵执政,在武王儿子成年后,并把王权还政给周成王。并协助他平定天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们后来行的周公之礼,也是他老人家百忙之中制定的,否则,乱了。

我们今天无法还原古时真实的生活,更没有办法让古人复活,问一下到底生活在齐好,还是鲁好呢。只能从一些旧书中找点痕迹,加上自己梦话般的语言,来呈现一下,到底生活哪儿好呢。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怎么才能算生活的好呢。

  • 生活安定。我们最怕生活的不安定,每天都在战乱中,不知生死。我们想法如此,古人也是如此。齐国有地理优势,背靠大海,面向平原。从春秋到战国发生在国内战争少之有少,强国秦、楚离的太远,开战需要跨越中间几国,当年都冷兵器,没有导弹危机。所以齐国的老百姓还算安定。鲁国就不同了,处在强国之间,北有晋,西有宋,南有楚,在夹缝中生存。就连孔老夫子,都在整天呼吁克已复礼,为什么,因为生存的压力,如果回到周制那么鲁是正牌诸侯国,就不怕了。孔子是贵族都害怕,而平民老百姓呢,应该不算安定。
  • 生活富裕。齐国物产丰富,盛产海盐,铁器,瓷器等民用物质。首都临淄在当时属于大城市,我们从出土齐国陪葬坑里就能看到,里面有车,有马,有青铜器。许多人,以到齐国旅游为荣。由此可见,生活在齐国的老百姓应该是幸福的吧。而鲁就不同了,孔老子都生活不下去了,四处求职,四处碰壁,可见鲁国的就业压力山大呀。鲁国物产也不丰富,除了田地就是丘陵地。现在产的煤炭,当年还没有发现。老百姓,只能餐两顿。鲁国老百姓的生活就一般。

基于以上两点,我个人认为,作为老百姓来讲生活在齐国还不错的。当然士大夫和咱的想法不一样,因为齐不正统,谋位不正。况且属于那种没有文化传统的大国,鲁就不同了,出了两位万世圣人,孔子与孟子,儒家文化的发祥之地。但儒家文化还是救世想让老百姓生活安宁幸福,所以齐与鲁的结合最好,鲁有文化齐有经济,两手抓两手都硬,所以我的结论是生活在山东的齐鲁大地最幸福。

有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是真的吗

确实来说,赢政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名异人,是秦王室一员,由于是庶出,不被重视,派到赵国为人质。后来结识吕不韦。吕不韦认为异人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很有价值,所以不断的帮助异人,甚至把自己的爱姬送与异人,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回到秦国,又被立为王位未来的继承人。
从古至今,在王位继承人上,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王室血脉的纯正。异人如果以后登上王位,那么他的儿子中,必然有一个儿子会成为下一代大王。所以秦国当时的统治者,不可能不重视这一点,同时,也不可能不派人去调查。特别像赢政这种情况,毕竟他生在赵国,同时他母亲曾经还是吕不韦的女人。秦国对其的血脉是否纯正肯定会怀疑。
所以,赢政如果是吕不韦的儿子,而不是异人的儿子,极其容易被调查出来。后来,赢政以异人的儿子,王室成员的身份,被秦国接了回去,那就说明,秦国通过周密的调查以后,确定了他的身份。另外,异人也不傻,首先他心里清楚,赵姬和吕不韦的关系。所以,赢政是谁的儿子,难道他心里还不明白。
另外,虽然古代没有亲子鉴定。但是有一点也骗不了别人,那就是赢政长的像谁,如果赢政不是异人之子,那么他的外表和异人肯定一点相似之处都不会有,这一点即使异人看不出来,回到秦国,秦国其他人难道都看不出来么。显然不可能。所以,既然秦国能够承认赢政,那就说明赢政绝对是异人之子,是秦王室的血脉。

吕不韦为什么纵容嫪毐

答:吕不韦没有纵容嫪毐(lào ǎi)。他醉心权利,把嫪毐推荐给了赵姬,目的为了分身、避祸。当时秦国权利逐渐掌握在赵姬手里。吕不韦见秦王政年龄的增长,唯恐自己惹祸上身,不愿继续与赵姬纠缠,将一个叫嫪毐的假扮成宦官模样招进宫中,送与赵姬。为的是实现自己“奇货自居”的目的。否则他当时就不会将赵姬送给嬴子楚(异人)了。下面简述一下吕不韦是生平你就明白怎么了。

吕不韦(前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秦国秦始皇时期的相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封文信侯。善投机,乱世奸雄,眼光精准。但又不懂得政治无情,最终服毒自杀。

吕不韦早年是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大商人,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往来各地,低买高卖,积累起大量家产,成为巨富。有一次,吕不韦问父亲:“耕田可获利多少呢”?父亲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宝美玉,获利多少呢”? “百倍”!“若立一个国家的君王,可获利多少呢”?“无数”!父亲惊讶的回答。吕不韦说:“就算我精耕细作,还不能确保丰衣足食;贩卖珠宝,也不过是个小富而已;我决定去做立国君这个买卖”!父亲被惊得目瞪口呆!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秦昭王因大儿子悼太子在魏国死了,立二儿子安国公子(即秦孝文王赢柱)为太子。安国君赢柱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异人(后叫子楚),排在中间,是夏姬所生,不为赢柱所喜,被送到赵国做人质。因秦国经常攻打赵国,赵国人讨厌异人,对他很冷淡。

有一天,吕不韦偶然与秦异人相遇,见异人落魄失意,车辆破旧,财物匮乏,但眉宇间透出高贵之气,很是同情!就邀他一起吃饭聊天。经过交谈,得知此人是秦国少公子,秦昭王的亲孙子。吕不韦大为惊奇,认为此人是可囤的奇货。就与他时常交往。这就是成语“奇货可居”的来历。过了几天,吕不韦登门拜访,开门见山的说:“我能让您光大门庭您信吗”?异人笑答:“算了,你还是先让自己光大门庭后再说吧”!吕不韦回复:“我的门庭要等您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异人见吕不韦话中有话,就请他坐下深谈。

吕不韦说:“秦王(秦昭王)老了,您的父亲安国君做了太子。听说安国君最宠爱华阳夫人(芈姓,名字不详),她没有儿子。您兄弟二十多个,您又排在中间,还长期在外做人质,与安国君关系疏远,一旦大王(秦昭王)去世,您父亲登上王位,您怎么有机会做太子呢”?异人说:“是啊,随遇而安吧,这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您客居赵国,没有办法孝敬长辈,无法结交大臣宾客,当然关键时没人替您说话。我虽说不富裕,但可以去秦国打通华阳夫人的关节,帮助您建立起关系如何”?“那感情好了,只是我没有什么报答您的啊,就只能这样了。若我做了国王,把秦国分您一半如何”?“那就没有必要了,现在关键是怎么能打下雁子,然后再讨论如何去吃好吧”!吕不韦便给了秦异人5百金,让他广结宾客朋友。子楚(异人)喜出望外,连忙称谢!

吕不韦又用5百金买来一批珍奇宝物,自己亲自带到咸阳,通过华阳夫人弟弟阳泉君(一说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的门路,把这批宝物送给了华阳夫人。在华阳夫人面前说异人如何如何的好。华阳夫人由此对异人产生了好印象。吕不韦又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对华阳夫人说:“您现在年轻貌美,深得安国君宠幸,然因膝下无子,一旦年老色衰,必然失宠,那时您该依靠谁呢”?这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华阳夫人,接着,吕不韦又说异人如何孝顺,时常思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流泪。华阳夫人大为感动,答应认子楚为儿子,并请吕不韦做异人的老师。

吕不韦买通了华阳夫人,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连忙赶回了赵国,请异人到自己府中一叙。稍前,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娶了一个能歌善舞的绝色歌姬,名为赵姬。异人与吕不韦喝酒聊天,赵姬前来献舞。子楚目不转睛盯着赵姬身体不离,吕不韦劝酒说话异人都没有听见。吕不韦是个聪明人,就把赵姬送给了异人。一年后,赵姬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政,又称赵政、祖龙。也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始皇帝嬴政。

再说华阳夫人,时常在安国君耳边吹风,说异人如何孝顺、贤德,要立异人为子,安国君对自己儿子异人当然不会有什么恶感,就答应了华阳夫人。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于是就经常给异人钱财,不让未来的继承人受窘。吕不韦得知消息,急忙买通赵国守城官员、警卫,带着异人逃回秦国,急的连赵姬和赵政都忘记了带走。安国君与华阳夫人见到异人,异人也很乖巧,礼数十足,深得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欢心。安国君因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就给异人改名为子楚。

前251年,秦国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史称“秦孝文王”,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封嬴子楚(异人)为太子。没想到,秦孝文王(安国君)即位三天就追随自己的老爹秦昭王去了。秦国立子楚即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册封华阳夫人为太后。加封吕不韦为相国(相邦),封号文信侯;并派人到赵国接回嬴政和赵姬母子。赵国人得知异人逃跑,本想杀掉他的妻、子赵姬和赵政。后得知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此时立异人为继任人,恐怕异人日后当了秦国国君报复,又怕华阳夫人在楚国的势力强大,赵国得罪不起当时两大强国,就善待他们母子。赵国接到秦庄襄王的请求,就护送赵姬、赵政回到秦国。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35岁的秦庄襄王嬴子楚去世,13岁的赵政继位,史称“秦王政”。立其母赵姬为王太后,吕不韦为“仲父”。当时秦国权利掌握在华阳夫人和吕不韦手中。华阳夫人不愿管过多的事,秦国实际权力掌握在吕不韦和赵姬手里。吕不韦以“三朝元老”、相邦和“仲父”的身份辅佐秦王政,很快稳住了秦国因国君接二连三去世造成的混乱局面。吕不韦此时掌握着秦国的军政大权,终于实现了“奇货自居”的政治目的。

新寡的赵姬成了王太后,耐不住宫闱寂寞,又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吕不韦时常出入宫闱,私通太后。45岁的吕不韦醉心权利,就仿照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在门下豢养门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为了著书立说。命这些人将各自的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包括吕不韦自己认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例汇编在一起,定名为《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对中国历史、文化、杂家流派、农事都有介绍和考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华阳夫人不愿管事,影响力逐渐衰微,秦国权利逐渐转入赵姬手里。吕不韦见秦王政年龄的增长,唯恐自己惹祸上身,就不愿继续与赵姬纠缠,将一个叫嫪毐(lào ǎi)的假扮成宦官模样招进宫中,送与赵姬。吕不韦期间主要做了几件事:除了上面说的组织编撰《吕览》外,一是启用老臣旧将。调整秦国内部关系,稳定秦人波动情绪。特别有意的重新重用秦昭王时期的老臣宿将,这样,既保证了军政运转良好,又保证政令畅通,还强化了自己的相国地位。吕不韦还悬赏重金,鼓励天下人献计献策,按计策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二是注意发掘人才,选拔任用贤人。《史记》说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吕不韦认为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正确引导、监督考核。吕不韦要求赏罚不论亲疏、关系不论远近、待人不论好恶。一律看能力,看政绩,看成效。比如他见到秦前大夫甘冒之孙、12岁的甘罗有奇才,就委以重任;见到楚国上蔡(今属河南驻马店)平民李斯有才能,就推荐他做郎官(宫廷侍卫头目)。三是注重经济贸易,吕不韦以自己商人特有的眼光认为:要想搞活经济就必须加强贸易流通,保证互通有无,但不准哄抬和压低物价,不准欺行霸市盘剥百姓。四是重视农业和养殖业,兴修水利,整治土地。还经常聘请专家能士给官员农人讲述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其中“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还收人了《吕氏春秋》之中。

吕不韦做相国期间,秦国国力强大、经济繁盛、生产发展,取得了“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历史成果。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加冕冠礼。随即率军剿灭了嫪毐发动的叛乱,并将母亲赵姬囚禁在雍城萯(xū)阳宫(今陕西户县西南)。秦王政认为这都是吕不韦一手造成的。因此迁怒吕不韦,本想杀掉他,但念他侍奉先王(异人)有大功,加上很多宾客辩士为之说情,所以秦王暂未处罚吕不韦,但收回其军事指挥权,只让他负责政务。

次年(前237年),秦王政免去了吕不韦一切职务,把其放逐回河南洛阳的封地。不久,秦始皇见天下不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文臣武将来往洛阳的人络绎不绝。害怕吕不韦聚众谋反,就下诏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与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勒令吕不韦即日启程、迁往巴蜀。吕不韦自知与嬴政的关系无法调和,便饮鸩自杀了!

史书说吕不韦极具口才,每次都能正中游说对象的下怀,能够让对方欣然接受自己的观点。他能够深刻洞察到对方的需求,能事前预判事情的发展变化,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谈论问题而说服对方,迫使对方轻易就范。吕不韦能掌控对方、投其所好,看准时机、对症下药,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唐大臣、史学家司马贞说:“(吕)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明史学家王世贞说:“自古至今以术取富贵秉权势者,毋如吕不韦之秽且卑,然亦无有如(吕)不韦之巧者也。凡(吕)不韦之所筹筴,皆凿空至难期,而其应若响,彼故自天幸,亦其术有以摄之”。

吕雉有没有给刘邦戴绿帽子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天字第一号绿帽子,全天下人都知道。这个给刘邦戴绿帽子的人就是审食其,甚至气的吕后儿子汉孝惠帝要杀掉他。

吕后和审食其私通的条件

我们知道,刘邦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家中父母都嫌弃他。一直到了快四十岁了,还没娶上媳妇。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后来吕后父亲吕公到沛县避难,瞧刘邦不凡,把自己大女儿许给了刘邦。两人之间,是典型的老夫少妻。后来,刘邦参加推翻暴秦的起义,和吕后也是聚少离多。在这个过程中,投靠刘邦的审食其,被刘邦派去照顾老人、老婆及孩子。

后来楚汉之争中,刘邦父亲、吕后都落入项羽之手,审食其也和他们在一起。在敌人的营地里,整日提心吊胆,总害怕被人随时杀掉,这时吕后的感情是脆弱的。

而自家男人远在天边,周边能说得上话的,也就一个审食其了。一个新婚少妇,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和审食其的感情自然迅速升温,为两人的私通提供了条件。

等到后来项羽放掉吕后等人,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许多人都知道两人私通的情况了,只是没人敢告诉刘邦罢了。

辟阳侯(审食其)行不正,得幸吕太后。

审食其的超高待遇

审食其一没战功,二没献策,但后来也被封为辟阳侯。等到刘邦驾崩,吕后主政,审食其被任命为左丞相,但他不负责处理政事,只负责监察百官的裁奏。吕后死后,审食其担任太傅,也是高官显禄。

这就是吕后为自己情人安排了一个高位,但却只充当自己的耳目。在这段时间内,只要审食其开口,能从吕后手中救下她想杀的人。审食其受宠幸,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有人把审食其和吕后的丑事,告到了汉惠帝面前。孝惠帝知道自己母亲的丑事后,大怒,想要杀掉审食其。吕后非常惭愧,但又不能替审食其求情。那样的话,在儿子面前更加坐实了她的丑事。

后来,平原君找到汉孝惠帝的宠臣闳孺,让他到孝惠帝面前求情,最终才算保住了审食其的性命。

辟阳侯幸于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孝惠帝宠臣闳孺)言帝,果出辟阳侯。

平原君说动了孝惠帝宠臣闳孺,保住了审食其的性命。然而,审食其最终被刘邦儿子淮南厉王刘长所杀。

原来,刘长的母亲当年得罪吕后,被迫自杀。在这个过程中,审食其没有帮忙劝阻吕后。等到汉文帝即位,淮南厉王刘长借审食其和吕氏交往太深的缘故,杀死了他,算是替母亲报了仇。

司马迁治史严谨,在《史记》中多次出现审食其和吕后私通的记载,显然是确有其事。因此,刘邦这顶帽子,是甩不掉的了。

秦始皇跟郑庄公为何都囚禁自己的母亲

秦始皇囚禁生母赵太后,是因为赵太后私通假太监嫪毐,以致嫪毐犯上作乱,危及国家、威胁统治。这个大家比较熟悉,我们今天来讲讲:郑庄公为什么要囚禁母亲?

提到春秋时期,我们一下就会想到春秋五霸,他们的名字实在是如雷贯耳,其实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之前,在他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还没开始的时候,有人已经先行一步了。

这个人就是春秋初期当之无愧的霸主--郑庄公。郑庄公是春秋“三小霸”之首,在历史上也是鼎鼎有名,周郑交质、周郑交恶、射王股等事件都与他有关,他是春秋初期的大枭雄。
郑庄公的父亲姓姬,名掘突,与西周同族同源,郑庄公的母亲来自申国,就是为了替外甥周平王出气,联合犬戎灭掉西周的申国国君之女。春秋时期女子有姓无名,庄公的母亲姓姜,和齐国姜子牙同姓,谥号是“武”,我们常用武姜来称呼。

庄公不讨母亲喜欢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传说武姜在生庄公之前做了个噩梦,导致了难产。从给庄公取名“寤生”(生产时足先出来)就可看出母亲有多厌恶他。就这样“寤生”之名被写进族谱,成为郑国的世子,后来,庄公的弟弟段出生,封地在共,因此,又叫共叔段。
从小武姜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共叔段,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宠爱小儿子嘛!但是身为一国之母要这样偏颇,国家就会陷入困境,武姜常常在庄公的父亲面前说庄公的坏话,想用共叔段取代庄公,可郑武公一直以庄公是嫡长子而不同意,这样庄公便顺利继承了郑国的君位,兄弟的矛盾也开始公开化了。

庄公刚刚继位,武姜就请求把当时军事重镇“制”封给共叔段,“制”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虎牢关,历史上在这上演过三英战吕布、李世民智擒窦建德的精彩大戏,可看出虎牢关的重要性。

庄公不愿意把“制”封给共叔段,但拧不过武姜的强烈请求,只好把当时的大城市京城(今河南荥阳)给了共叔段,大臣纷纷劝谏,庄公最后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被后代无数人沿用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意气风发的去京城了,从此,他多了一个称呼“京城大叔”。共叔段刚到京城就开始修葺城墙,以狩猎为名进行军事演习,还不断出兵占领周边城池,对此,有臣子对庄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你要是不想主动把国家让给共叔段,最好采取措施让百姓知道您的想法”,但庄公说还不到时候,就这样在庄公的纵容下,共叔段越来越过分,庄公一直忍让,彼此相安无事。

直到二十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共叔段自认为时机成熟,武姜来信说会帮他打开城门,开始率领军队向新郑(郑国首都)出发,他自信满满,却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在庄公的监视之下,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庄公希望看到的。
接下来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桥段“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被郑庄公打败后,逃窜他国,从此杳无音讯。武姜被庄公驱逐到到城颖居住,囚禁起来,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百善孝为先”,时间久了,庄公也有点后悔了,好歹是亲生的,他开始想念母亲了,但迫于面子,不好开口。有一次郑国大力士颖考叔朝觐庄公,在酒宴上颍考叔把每一道菜都打包了一遍。庄公不满地说“还没开始吃哪,就打包啊?”颖考叔回答“家中老母,没有尝过”。寤生听了,长叹一声:“你还有老母亲可以服侍,我如今却没那个福气。”

后来,颍考叔给庄公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挖地道,一直挖到有泉水为止。你不是发誓“不及黄泉,永不相见吗?”,你就挖,大胆地挖,等挖到了泉水,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去见母亲了,就这样郑庄公开挖了,母子也终于团聚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掘地见母”孝子事件。

据说戚夫人被吕雉做成“人彘”,她的生命力真的那么顽强吗

不是!

这个,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拿传说当事实不一定合适。

我是个历史爱好者,平时喜欢读些历史书。但我本人的职业是医生,我做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了,而且从事的专业是手术科室,经常站手术台。做医生做手术时间长了,我不禁有许多困惑。比如说,我很久以来就想不明白,历史上所谓的“千刀万剐”是怎么做到的?

举个例子吧。有份资料说当年袁从焕被剐了3600刀,刀刀见血见肉(以保证痛苦),而且还得让袁从焕活到最后,只有最后一刀才能切断脖子(应该是气管?)让袁从焕死掉。如果提前一刀死了,行刑的刽子手就要被砍头。当时这个说法的资料来源于比较严肃的历史文章(是一位正规学校的历史学者的讲述),我当时保存了下了。保存在我上个的上个手机里。因为是上个的上个手机,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我确实是在我上个的上个手机里把这份资料保存了很长时间。

我保存这么长时间,目的是用来“难为”同行的。哈哈,我做不到所以就有“坏心眼”了。我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正规医学教育和培训,每天都在临床上和手术室里摸打滚爬的医生,坦白的讲,我对能做到这个资料中说的、“3600刀才剐死袁从焕”的刽子手佩服的五体投地!

或者说,现在要是给我一个健康的大活人,让我这样剐他3600刀,刀刀见血见肉的剐3600刀,还得保证他最后一刀才死,我一点信心也没有!就是在条件最好的现代化大型核心三甲医院里,做这种手术(就勉强算是手术吧) 恐怕我也不敢!

我把这个资料保存很长时间的那段时间里,经常拿出这个资料来问别的医生,“这是怎么做到的?换了你有把握做到吗?”。可以说,我问过至少好几十个医生,毕竟这也是我保存这个资料的目的,我拿这个资料难为过许多同行医生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敢说自己有把握做到!

其实,这种要求的“手术”,不用去问别的医生,我就是医生,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讲,就现在的科技水平,全世界都没有那个医生能做到,要是古代明末时,刽子手就能做到这种水平,那这个刽子手对解剖学、生理学、手术学和人体创伤学等等科学技术的掌握,其水平之高已经远远超出现在的地球水平,甚至恐怕要超过火星人的技术水平了!

戚夫人的事件,大约也是这么回事儿。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做这么多的“手术”(受这么多的伤害),估计早死了。至于历史记录么,那个,当真不当真,当得了真还是当不了真,那就是你的独立判断了。

供题主和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