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老人临终前千万别让子女在身旁为啥
谢邀答:我父母走的那一刻我都不在他们身边,我感到很是遗憾。父亲走前我陪父亲28天,最后一个星期是在医院陪护的,最后将父亲转到大医院抢救室医院就不让家属陪护了,我只能回家等待消息,而且一个月的陪护已经累得我精疲力竭,瘦了十斤正好在这个空隙时间休息一下,可是那一夜我怎么也睡不着,浑身疼痛,我以为我是累的,也可能是父亲给我的心灵感应,第二天快中午时医院给我打电话说父亲正在抢救,我立马打的过去,父亲死不瞑目正在上着呼吸机和心外按压,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父亲没想到他老人家走时没有儿女在身边肯定恨我了!而母亲是赶上疫情住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也是不让家属探视,最后大夫给我打电话我们立马驱车过去,医院门卫还要登记刷健康码,病房也要刷健康码,等到赶到母亲身边时母亲已经咽气半个小时了,感觉母亲太可怜了,临走时女儿也不在身边陪护,她是多么的恐怖啊!我也是感到很是遗憾,其实父母临终前最好儿女要在身边陪护陪他们度过最后时光,他们会走得安心不留遗憾,不是儿女经受不住父母离世的悲惨镜像,而是女儿早晚也得去见到那种镜像,除非女儿根本就不去处理后事,最后见个骨灰盒,所以能陪在父母身边见证他们的离世对父母对女儿都有好处,对父母来说完成了最后见儿女一面的愿望,对儿女来说也算尽孝道尽得彻底些,否则对儿女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明朝未解之谜之朱允炆下落大揭秘,情况究竟如何
朱允炆,也作朱允文,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洪武帝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故又称之为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一改洪武帝执政的刚烈威猛,多宽大温和,深得人心。但因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亲近之人多为理想主义,而自身性情温文尔雅,作为皇帝则多少显得有些懦弱。执政不久后,建文帝在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继位儒家心腹的建议下决定削藩,在削前几位藩王的时候都还算顺利,然而当削到其四叔朱棣身上时,碰到了硬茬子。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朝建立后被封洪武帝为燕王,戍守北方边关。朱棣年少时期即有雄心,尤其是军事能力突出,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江上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朱棣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其军事能力也深得老爹洪武帝的赞许。太子朱标死后,朱棣一度以为朱元璋会立自己为太子,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立他为太子而是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朱棣对此极其不满,但碍于洪武帝的威严,不敢有丝毫流露。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派人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为自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虽然以极大优势对战燕王朱棣,但是最终仍然兵败。兵败后,燕王朱棣宣布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遂称帝,号为永乐大帝。其后几百年间,民间对建文帝的最终下落颇有兴趣,目前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建文帝兵败后自焚而死
建文帝兵败后,深知四叔朱棣性格暴虐,如果落在他手里必定会生不如死,于是便在皇宫被包围的时候自焚身亡。而这种说法也被在场的太监所证实,朱棣攻破皇宫后,看到几具烧焦的尸体,经太监指认,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这种说法也最终为朱棣官方所用,昭告天下。
然而,这种看似最有可能的说法其实最经不起推敲,因为在随后的数年间,朱棣曾多次派人私下里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如果建文帝真的是自焚而死,朱棣又何必多此一举,故建文帝自焚身亡一事肯定为假,历史上,建文帝多半还活着。
二、建文帝失位后出家为僧
野史记载,当朱棣包围皇宫后,建文帝朱允炆意欲引火自焚。此时,身边的少监王钺告诉他,洪武帝朱元璋临死时,曾给朱允炆留下一个铁箱子,让王钺在他大难临头时交给他。铁箱子一直被王钺秘密地藏在奉先殿内。建文帝朱允炆急忙命群臣把铁箱子抬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已经写好了建文帝朱允炆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若干、遗书一封,遗书中写着:“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于是,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
后经考证,皇宫内并无鬼门和御水沟,故而不难判断,这只是野史中不少人因为同情建文帝而编造的一个凄凉的故事而已。但在民间,却真实的存在着不少建文帝出家为僧的传说,一说是建文帝出家后一直隐居在陕西城固县观音崖,那里现在还有一个名叫藏君洞的洞穴,一说是隐居在今江浙一带。
三、建文帝兵败后,逃亡西洋
明朝永乐时期,三宝太监郑和多次下西洋,据说表面上是为了和世界各国交流,实际上暗地里的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帝朱棣是篡位当的皇帝,只要建文帝不死,永乐帝的皇帝就不会当得安稳,于是他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四、建文帝仍隐居国内,后与朱棣言和
建文帝生性温和,在与燕王朱棣作战的时候,多次告诫手下官兵,切勿伤及燕王,因此手下士兵作战,多畏手畏脚,多次丧失良机,终至兵败。兵败后,建文帝隐居国内,伺机东山再起。然而,在蛰伏的数十年间,亲眼所见朱棣统治之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富强,自比治国才能不及朱棣,又考虑到战争再起,不免生灵涂炭。于是故慢慢就放弃了复国的想法,后主动与朱棣派来民间寻找他的人接触,并表明不愿为帝自愿为民的立场,朱棣念及叔侄亲情,封建文帝终身为僧。
有一件事情或许可以作为明证,明英宗时期,一个假的老和尚冒充建文帝,被明英宗正法,这个时候真的建文帝却出现了:“于是英宗迎建文帝入西内,程济闻之,叹曰:‘今日方终臣职矣。’往云南焚庵,散其徒。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而2009年8月,曾在福建宁德出土过一件袈裟,这件袈裟上有14条5爪龙,这件袈裟很旧,还有破损,明显是用了很久。按古代礼仪,这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东西,而且这件袈裟的样式与明朝的龙袍完全相同。明朝没有其他皇帝去过福建当和尚,而且当了很久的,因此很有可能是建文帝。野史传说洪武帝朱元璋曾给建文帝留下过袈裟,仔细想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逃避追杀,建文帝不可能还穿的这么招摇,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建文帝向朱棣表明心迹后,这件袈裟是朱棣御赐的。
故而,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失位后最终下落最大的可能便是:皇宫被围后逃出皇宫,先是隐居在苏浙一带,后主动现身与朱棣派来的使者接触,表明甘为一介平民的心迹,朱棣得到下属的密奏后,念及叔侄亲情,封建文帝做和尚,赐给他袈裟,让他离开苏州富庶之地,去福建当和尚。仁宣之时,又把建文帝迁去云南。英宗时期,把建文帝从云南迎回宫中居住。最后,建文帝以寿终,葬于西山。
人死九泉指的是哪九泉
“九泉”一词的背后却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等一系列思想。了解这个词,恰好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融合性有多强。
在古人看来 人死不是消失而是去另一个地方
很多人认为,九泉这个词好像应该来源于佛教。其实,并不是。要想了解“九泉”,我们要先从黄泉这个词说起。
其实,黄泉这个词的来源简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以前,古人喝水都需要打井。我们知道,因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陕西、河南等地都是黄土,所以井水出来之后,颜色偏黄。人们就习惯把地下的泉水称作“黄泉”。
下面来划重点。那么,黄泉怎么和死后的世界出现了联系呢?这就要涉及到中国的阴阳学思想了。在古代,人们讲入土为安。所以,人死之后要下葬。在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是消失,而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的身体是阴阳和合的产物,人的死亡,其实就是阳气耗尽,只剩下阴气。阴气下沉,就落入黄泉之中。因此,黄泉就用来指代人死后的世界。那么黄泉,又是怎么变成九泉的呢?
九泉和九州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尚书》中,有大禹划分九州的说法。当时的古人认为,中国是由九个州组成的。那么,九个州,每个地方就应该有一个泉,就变成了九泉。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里面,九是至大至极之数。《素问》里面记载:“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那九泉与佛教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道教的影响。汉代时期,道教兴盛,于是就出现了阴曹地府的思想,人死之后就进入阴曹地府,地府中会有官员对你进行审判。你做好事,有可能会成为神仙,如果好事做得不够,你虽然也是进入阴曹地府,但是你不会受苦,还会和你在阳间生活没什么区别。我们现在说“含笑九泉”,就是以此而来。如果你在阳间穷凶极恶,那么就要遭受惩罚。这个时候,九泉就有了分别,有好与坏之分。
十八层地狱:九泉说法的细化
那么,佛教又如何影响了九泉的思想呢?原来,佛教传入之后,在道教的基础上,又对阴曹地府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出现了地狱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十八层地狱”就是佛教提出的。
十八层地狱的出现,要比阴曹地府和九泉的思想更加完善也更加细致。它依据你在世的果报,分得更加详细,刻画的地狱场景也更加形象,更能震慑人心。
不过,我们现在,十八层地狱、九泉等几乎可以通用。但是,它在历史上确实柔和了不同的信仰传统。
后来,九泉的说法在唐代诗人的作品、明清小说中多次出现。
比如,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西游记》里在提及九天元圣的时候,天尊说:“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
一个去世的人,假若没人烧纸会怎么样
烧纸钱这方面,也就汕尾至潮汕比较重视,初一十五烧,重大节日也烧,可能会有人说,烧这么多它们能收到吗,地府里的冥币不膨胀吗
在冥府里像天地银行这些纸钱,在冥府是行不通的,等于是废纸,只有带有金箔和银箔的元宝和纸钱才能通用。如果没有在世的人烧纸钱给它们,它们要怎么生活,其实它们在下面生活跟人间差不多,没经济来源的,就只能出去打工,男的修路,修房,下面也一样有田耕种的。女的就去有钱人家做保姆,或在家织布,来维持生活。在世的子女烧钱给过世的人,它们是怎么收到的,你烧香的时候念谁名字,烧的钱就是谁收。
写一下我自己遇到的事,第一个是我前婆婆,我前婆婆是出车祸过世的,她是安徽那边的,他们那边的风俗就是人死,棺材要在墓地旁边放三年,三年后才能下葬,没入葬之前,每年清明有去烧纸钱,下葬后就不用烧了,有一年我就梦见老太太来找我,跟我说她很穷,没钱生活,想要去投胎做人,我就去她那里看了,房子很小,摆了一台织布机,织布机旁边只放了煤油灯,老太太衣服破破烂烂的,就跟生前出车祸时穿的一样,第二晚睡觉的时候,我梦见自己拿了很多钱给她,最后一次梦见她,她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对我笑笑就走了,到现在再也没梦过她了。
再一个梦,就是我姐夫家,我姐嫁给我姐夫,结婚十年每次怀孕总莫名其妙流产,全国各地大医院都检查了,俩人都没问题。后来有一次我去我姐姐家,因为有点累,就在我姐房间睡了,睡了没多久就梦见一个中年男人来房间找我说话,邀请我去他家坐坐,我就跟他去,结果一看他家,跟我姐房间摆设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姐房间有阳台,而他阳台那位置是厨房。我问他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它说生活了快40年了,自己种点菜生活,难得看到我,它想要我帮忙,让它妈妈能给他立个牌。醒来后我没敢跟我姐婆婆说,我只跟我姐说,我姐不相信,说我脑子有病,然后就把这事跟她婆婆说;然后她婆婆过来找我,问我那个中年男人长相,多大年龄这些,我全部告诉她。我姐婆婆跟我说;这个男的是她大儿子,一出生就夭折了,所以就随便找个地方埋,因为刚出生就夭折,那时候人穷,怀孕也没多少人知道,所以别人只知道我姐夫只有三兄弟,其实是有四个,后来我姐婆婆就立个灵牌,然后把他其中一个孙子过寄给这个大儿子,这个事做好之后,我姐两年生两个,一儿一女。
再一个就是我叔叔家小儿子,我堂弟是白血病过世的,死时是心有不甘的,我梦过两次,他总跟我说,他还年轻,不甘心这样死。因为我叔叔婶婶都是老师,不相信这些东西,村里有什么节日他们都很少回来祭拜,按他们说的,这是迷信。
我有一次梦见去我堂弟家,看到的真正的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我堂弟穿着西服,临终时他老婆给他穿的:我看完之后没说什么,醒来就在微信问我堂妹,我堂弟生日忌日,然后我就自己出钱买衣服和纸钱,金元宝这些,然后就做了几个素菜,本来想叫师傅念经,我四婆说我自己念经给他超度更好,因为它是托梦给我的,然后我就念经烧纸钱衣服,然后再回向给它。过了两天又梦见我堂弟,他穿着我烧的衣服,家里也添置了一些家具了。我堂弟的事我没跟我叔叔婶婶说,因为不想他们说我迷信,像家族里的事,我祖奶奶也来找过我,我外婆和奶奶我也见过她们,只要她们需要什么,一般我都是自己去做,我不会跟我那些叔叔婶婶说:一来不想被他们当成神经病,二来其实这些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就当给家族积福报吧。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武则天退位的时候年老体衰,还卧病在床,所以她人生最后一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但这并不妨碍她设计向推翻的人复仇。
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洛阳,以李旦为皇嗣,赐名武轮,至此武氏正式取代李氏成为天下主宰。
武则天称帝之后,在政治国理政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继承人问题上,她一直都在立子还是立侄这件事上犹豫不决。
武则天起初比较倾向于立武承嗣或者武三思为太子,但此二人才能平庸,品德也不是很好,让武则天不是很放心,便开始考虑依然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又不甘心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还给李家。
就在武则天犹豫不决的时候,她的宰相兼好友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的意思是,武则天要是立儿子为太子,那以后就可以配享太庙,儿孙千秋万代都可以坐江山了;但要是立侄子为太子,历史上哪有皇帝让姑姑进自家太庙的呢?
狄仁杰眼光毒辣,一句话就戳到了武则天的痛处,武则天因此不再打算立侄子为太子。
后来,武则天多方征询了朝臣的意见,又广泛了解了民心,得出了天下人多数还是支持李唐的结论,她就更加担心武氏后人无法坐稳皇位了,于是下定决心立儿子为太子。
当时武则天活着的儿子有两个,分别是三子李贤和四子李旦。
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唐中宗李显继承皇位,他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当侍中,还说出了“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之类的混账话,结果触怒了武则天。
武则天最担心的其实是韦氏外戚崛起对她造成威胁,武则天便借机废除了仅仅当了五十五天皇帝的李显,封他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李旦是个性格羸弱,优柔寡断的草包,所以他就是个傀儡皇帝,大权其实掌握在武则天手上。
许多支持李氏的大臣为了铲除武则天,于是纷纷发动叛乱,这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公徐敬业的叛乱了,还有以琅琊王李冲和越王李贞为首的宗室叛乱,但无一例外地被武则天残酷镇压。
为了稳固统治地位,武则天开始大肆残杀李氏子孙,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等,这些人要么被迫自杀,要么被拉去市曹斩首,要么莫名其妙地死在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几乎就要被残杀殆尽了。
到690年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到武则天的统治地位了,她便废除李旦,自己登基上了皇帝。
武则天虽然名义上让李旦当皇太子,但因为他比李显年纪小,才能又十分平庸,所以武则天更倾向于李显当皇太子。
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武则天将李显接了回来,李旦又很识时务地主动让贤,李显因此顺利登上太子之位。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利于李氏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武则天逐渐年老,她也开始变得十分昏聩,不但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还宠信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让他们掌握了太大的权力。
武三思和武承嗣当然不甘心失去当皇帝的机会,于是极力巴结二张,甚至为他们执鞭牵马,极尽谄媚。
二张的态度由此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开始支持立武氏为嗣,不断向尚在病中的武则天吹枕边风,还陷害支持李唐的宰相魏元忠等人,使得天下回归李唐的形势有发生逆转的巨大危险。
705年,武则天病情加重,开始卧床不起,只有二张在身边伺候她。支持李氏的大臣担心武则天传位给李显的态度发生变化,便决定发动政变,强行让李显继位。
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经过详细谋划,还拉拢了禁军统领李多祚,以二张谋反的名义发动政变,带兵杀入皇宫,斩杀二张及其党羽,然后包围了武则天居住的集仙殿。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于是下诏传位给李显,并搬到洛阳西北侧的上阳宫居住。
张柬之等人之所以没有杀掉武则天,其实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但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激起武氏集团的疯狂反扑,二是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杀掉她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正是因为张柬之等人没有杀掉武则天,更没有对武氏集团进行清算,这就为他们自身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李显登基之后,国号也恢复为唐,他开始论功行赏,张柬之等五人都加官进爵,被封为宰相,掌握了朝政的控制权,还都成为公爵,一时风光无限。
而被迫禅位的武则天,自失去皇位并离开皇宫之后,生活就变得比较凄惨了。
据记载,武则天在上阳宫养病,虽然被李显尊为“则天大圣皇帝”,享受着如同太上皇待遇,但其实形同囚禁,她既无法出宫,外人也无法入宫见她,只有李显每隔十日去看望她一次,但也只是形式而已,仅仅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孝道罢了。
大臣卢怀慎曾进谏李显说,不要学习汉高祖刘邦将父亲刘太公放在宫外居住的例子,还是将则天皇帝接回宫中奉养比较好,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道,但李显没有纳谏。
事实上,李显心中对武则天是有气的,因为武则天夺取了李唐江山,还将李氏子孙残杀殆尽,李显和弟弟李旦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也过了十几年提心吊胆的日子,简直是苦不堪言,所以他对武则天也就只能这样了。
因此,那时候的武则天可以说是人走茶凉,风光不再,还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据记载,武则天晚年的时候依旧十分喜欢打扮自己,“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这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但武则天自从去上阳宫居住之后,因为心中郁闷,心情不佳,就不再打扮自己了,显得十分苍老和憔悴。
那时候武则天已经病得很重了,她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十分伤感。
但武则天毕竟是个逞强好胜的女人,她不甘心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也不甘心看着发动政变推翻自己的张柬之等人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决定抓紧时间做最后一件事。
有一次,李显将要去看望武则天,武则天故意不梳洗打扮,还将头发搞得十分凌乱,结果李显看到她这幅模样,立马就给吓到了,便问她为何如此憔悴。
武则天知道李显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哭哭啼啼地说,我听从狄仁杰等人的建议,将你接回洛阳并立你为太子,自然是要将皇位传给你的,可是张柬之等五贼却贪求事功,结果把我赶到这里来,我才变成这幅模样啊!
李显听完武则天这番话,大为感动,便跪地不起,拜谢死罪,武则天则让他起来,母子二人因此重归于好。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
事实上,武则天说的这番话,水平之高,用意之深,可以说是杀人不见血的。
那么,武则天这番话究竟包含啥意思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武则天是在告诉李显,自己肯定是要将皇位传给他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武则天在之所以强调这件事,是为了将自己决心还政于李氏的想法明确讲出来,也表达了对李显的爱护和看重;
第二,“贪求事功”四个字说得非常好,武则天的意思是,皇位迟早是李显的,张柬之等五贼为了取得拥立之功,竟然发动政变来提前夺取政权,其居心何在?武则天虽然没有明着要求李显处置这五个人,但她却在李显心中埋下了一颗雷,随时都会爆炸。
第三,武则天利用亲情和政治对李显展开攻势,既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还可能保护武氏子孙不被李显清算。
那么,武则天的这番话究竟起到作用没有呢?
答案是肯定的。
自从那次对话之后,李显对武则天明显孝顺多了,时常去看望,还加派人手照顾她,她的病情因此缓解了不少,这也是她为何在退位之后还能够多活十个多月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李显还开始重用武三思等武氏族人,让他们继续参与朝政;但对张柬之等参与神龙政变的人,李显则明显开始产生了排斥心理。
武三思原本就跟李显是姑表兄弟,他的儿子武崇训还娶了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为妻,所以二人又是儿女亲家。
李显登基之后,因为跟武三思关系亲近,所以没有杀掉他,只是将其排除在朝堂之外。但自从李显跟武则天交谈一番之后,李显对武三思就更加没有敌意了,还将他对李氏子孙做的种种事情抛之脑后。
武三思重新被启用之后,他注意到,由于李显懦弱无能,所以朝政都是由韦皇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等人把持。武三思便步步为营,他先是与上官婉儿暗渡风月,然后在上官婉儿的引荐下,与韦皇后苟合成奸。
武三思与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的丑事,当时在宫中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有被戴了两顶绿帽子的李显不知道。有时候武三思和韦皇后甚至当着李显的面举止亲密,李显都视若不见,甚至陪着他们一起狎游,可见他的心有多大。
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李显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或陪着狎游。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其实很大,她们都想效仿武则天成为女皇,所以他们这才积极拉拢武三思,甚至不惜出卖肉体。
对于武三思而言,他虽然失去了成为太子的机会,武则天又被迫退位了,但随着他的重新崛起,他也意识到如果与韦氏集团联合,或许有机可趁,所以他才干出不要脸的事,跟儿子武崇训的丈母娘韦皇后搅合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朝局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张柬之等五人虽然十分支持李唐又大权在握,但李显在武则天的挑唆下开始不喜欢他们,武三思和韦皇后为了实现各自的政治野心,也是欲除之而后快。
而张柬之等人也开始觉得武三思对李唐江山是个威胁,便不断建议李显杀掉武三思,但李显怎么可能听他们的建议,杀掉自己宝贝女儿的公公呢?
我们回过头再说说武则天的情况。
705年12月,武则天的病情开始加重,眼看自己不行了,于是立下遗诏,去掉自己的皇帝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和柳奭三人的亲属。
当年12月16日,武则天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半年之后后被埋葬在乾陵,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武则天的遗诏,其实是她放的最后一个大招,那她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呢?
第一,武则天去掉自己的帝号,既是为了让自己可以与李治合葬,也是为了再次向李氏子孙示好,更是为了向李显展示自己把江山还给李氏的决心;
第二,武则天赦免罪臣的家属,也是在努力挽回自己乃至武氏家族的声誉,从而博取人们的宽恕和同情心。
第三,武则天何尝不是在暗示李显,自己已经努力在赎罪了,那么陷害自己的张柬之等人该怎么办呢?
武则天这么做的效果确实很好,她死之后,李显不但大办了她的葬礼,还下定决心重用武三思等武氏族人,并对张柬之等人进行打压。
在李显的纵容下,武三思和韦皇后对张柬之等人展开了全方位打压。武三思还在上官婉儿的男宠崔湜和谋臣郑愔的建议下,让李显封张柬之等五人为郡王,以此明升暗降,剥夺他们的宰相之职。
李显自然是很高兴的,于是封张柬之等五人为郡王,免去他们参政事的资格。张柬之等人气得直跺脚,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接受郡王爵位,并远离朝堂在家中养老。
706年,武三思和韦皇后痛打落水狗,在他们的建议下,李显将五王全部贬黜到外地任职。不久之后,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其余三人则被李显派人去杀死。
至此,武则天的仇算是得报了。
我们可以发现,五王之死虽然不是武则天亲自策划的,但她对李显说的话,以及她在临终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促使李显清算五王,而且最后也确实实现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也难怪她可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一位女性。
不过,让武则天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竟然有很多人想向她学习,先是韦皇后为了成为第二个女皇,跟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弄死了李显;后来,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因为受了她的影响,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与李隆基展开了激烈的姑侄斗法。
武则天去世后不到十年,她的后辈之人为了争夺皇权,发动了无数政变,最后搞得血流成河,天下大乱,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因此,我们在赞扬武则天功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她确实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