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嘎俊楠

你是从那一首歌开始喜欢上BIGBANG?你是哪里人说三个你们当地的方言词,并标注是什么意思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20 01:03:54 浏览29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你是从那一首歌开始喜欢上BIGBANG

喜欢上bigbang不是因为某一首歌,而是因为一个,那就是最近被曝新恋情的TOP,好忧桑啊,第一眼看到这个男生就感觉他好帅啊,疯狂的迷上了他看了他所有的电影,电视剧,唱的歌,后来通过了解他,也对bigbang的其他成员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觉成员间那种就像是亲兄弟的那种感情是难得的,大爆炸经历了十个年头,而他们的感情依旧,这点事最吸引我的,虽然都有各自发展,但最终依旧是一个团体,这些年间有多少个团体犹如昙花一现,希望他们可以一直好下去,支持你们

你是哪里人说三个你们当地的方言词,并标注是什么意思

上海崇明岛,方言为崇明话,和江苏启东海门大部分人使用的方言基本一致,所以,更准确地说,我们使用的方言为吴方言沙地话。

崇明海门启东古时候均为长江泥沙冲击堆积而成(海门启东已经接上长江北岸),岛上居民是由江南江北百姓移居而来,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岛上形成的崇明方言和外界接触少,所以崇明方言变化小,成了古语活化石。

下面举几个例子(前普通话,后崇明话(沙地话))

1. 午餐——吃点心,古代岛上百姓下地劳作,基本没时间正儿八经午餐,所以,可能带上几个小饼之类的下地。久而久之,点心就演变成了午餐之意。(水浒传红楼梦里对于点心,描述很多。)

2. 妻子——娘子,又称女客。女客,对应词为男客,应该是互相相敬之意。

3. 有个词:“寄爷”,实际发音 寄牙,这是个人物称呼多功能词,没法翻译成普通话,泛指一切高自己一辈的父母以外,伯父伯母舅父舅母以外的亲属,可男可女,简单说,明确知道是高一个辈分,无法判断具体称呼的,用这个称呼就可以了。

花蛤、蛏子、蚬子、蚶子、蛤蜊、海瓜子、贝壳都有什么区别

科普一下读音:蛤——隔(ge),第二声。蚶——憨(han),第一声蛏——撑(cheng),第一声蚝——豪(hao),第二声蚬——显(xian),第三声

先从常见的介绍起1.花蛤,花甲螺夜宵摊常客,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种,价格便宜,吃螺入门款,通常辣炒紫苏竹笋,大约2.5到5元一斤,沿海已绝迹,基本养殖另外,这玩意便宜的根源在于用菊酯类药物清理海底养殖,产量高是高了,但严重破坏生态,基本上这片海域也成海底沙漠,寸草不生,每年海洋局都要开展几次专项整治。2.蛏子有长条形和宽一点的两种,反正我们管都它叫做棍,沿海还有零星分布,价格忘了,反正不贵3.蚬子淡水,入海口都有,野外极多,从水渠到大江都有,但是现在用抽沙法采集,再这样下去估计也快绝迹了不过,我们这里蚬的画风有些不一样,它都是煮熟了用簸箕筛出螺肉卖的。。。上图就是市场买回来还没做的状态,通常用来炒,带壳的市场没有,一般是饭店才拿到最肥美的来做汤。4.海瓜子我们这里指这种,餐桌上很少见,因为嫌肉少不好吃,赶海人从来不捡。5.蚝全国70%以上的大蚝幼苗都出自我们这里,养殖规模极大,夜宵摊十块六个烤大蚝,成袋购买大蚝更便宜。野外已经完全绝迹,印象中十几年前在水门那里好多巴掌大的大蚝。。。但lz不爱吃大蚝,因为有细蚝的存在,鲜美程度完全秒杀大蚝细蚝的价格也比大蚝贵,35一斤左右,因为是耐心活,赶海人主要目标就是它,熟练的赶海人退潮开始敲细蚝,等涨潮时差不多可以收获四五斤左右

野外的细蚝长这样6.文蛤,车螺

常见的螺,野外也很多,车螺芥菜汤在我们这里等同于例汤不过,我只想说,以前在我小时候,车螺遍地都是,游泳踩一脚都能踩出几个,小于拳头的车螺根本没人要。。。===分割线===除了以上几个选手之外,还有其他螺也很好吃,吃以下螺有一部分需要牙签或者缝衣针7.长尾螺唯一做法辣炒竹笋,最便宜的螺之一,野外大量,2.5块一斤,比田螺更考验吸力,有和花甲螺一起竞争夜宵之王的实力8.花螺贵,基本都是养殖了,小,中,大的规格分别是30、45、60一斤,通常白灼,我家熊孩子最爱8.辣螺,鸡心螺5元一斤,自带辣味,味道不怎么地,反正我很少买9.响螺有好几种,我们管它叫螺杯还有个带刺的找不到图挺贵,当年贩子收购螺壳去做工艺品,两元一个,于是我们吃完还能卖,好幸福的感觉10.椰子螺,油螺少见,贵如今一般只有饭店有卖,很早前就野外绝迹了,吃完壳一般都用来放米缸里舀米11.链螺

左二,左三都是,常见品种,野外大量,10-15元一斤,味道甜12.肚脐螺

20一斤,肉多,味道一般,野外偶尔还能见13.花龟螺左上那个,答主认为味道最好的螺,甜美无比,野外多见,尤其是在岛上满地都是,但是太小吃起来费劲,另外其他几个也能吃,不过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了14.沙螺清蒸蒜蓉味道很甜,就是沙多,价格不贵15.鹦鹉螺

哈尔滨秋林出品的大面包叫大列巴但是太硬了,你知道怎么吃吗

大列巴

大面包,又叫大列巴(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由俄罗斯传来,现为哈尔滨一绝。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五斤重,味道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

大列巴是哈尔滨特产。大列巴之名,体现了中西文化之融合,“列巴”是俄罗斯语“面包”,因为个大,所以前面冠以中文的“大”字。作家秦牧当年来哈尔滨有句“面包像锅盖”的比喻,说的就是秋林大列巴面包。它的标准直径在23-26厘米之间,厚度也在16厘米以上,面包净重有2公斤,它的膨松程度比一般的面包要厚重些。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所以一般从哈尔滨带这特产礼物送人可是礼重情义更重的。

特点介绍

大列巴

大列巴是秋林食品公司的创始人、俄罗斯商人伊万·亚阔洛维奇·秋林引进前店后厂的模式生产的,已经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秋林“大列巴”每天限量生产160个,在哈尔滨经常见到排队购物的就是“里道斯”红肠和“大列巴”面包。“大列巴”的包装以前是白屉布的口袋,现在是无纺布上印着俄罗斯风情的花纹图案。

大列巴面包经过三次发酵工艺生产、加之啤酒花、以特有的椴木、柞木等硬杂烘烤出来的外皮硬且艮,内芯软松。大列巴面包有面香、酒香、盐香、果木香、乳酸香,大列巴面包的特点就是保鲜时间长。

在哈尔滨没有哪种食品像秋林的“大列巴”一样名扬中外,也没有哪种食品像“大列巴”一样能够历经百年仍旧满城飘香。“大列巴”对于哈尔滨这个城市来讲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更是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承载。

制作方法

大列巴

料:白面粉全麦粉 鲜酵母精盐植物油鸡蛋。

操作:

1、两种面粉加盐混拌均匀。

2、鲜酵母用温热水化开,掺入面粉充分揉匀成面团,用湿布盖住,置温暖处发酵1/2-1小时至体积增倍。

3、取出面团、置面板上,轻揉约5分钟,作面包生坯,摆于烤盘上(烤盘要涂油防粘或垫一层烤纸),再发酵约15分钟。

4、烤箱预热至200℃,面包坯表面刷鸡蛋浆,置于中层,烤15-20分钟即成。

美食吃法

大列巴面包

大列巴个头很大,吃“大列巴”切成片,用微波炉烘热后,抹上果酱,夹上奶酪,或者抹上黄油、鱼籽酱,夹上火腿、香肠片吃。也可以把列巴撕碎放到汤和牛奶里吃,容易消化。

也可以用哈尔滨红肠就着大列巴吃,哈尔滨红肠原名苏联立陶宛灌肠,音译里道斯灌肠。这种灌肠传到哈尔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为肠的外表呈枣红色,所以被哈尔滨人称之为红肠。生产红肠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肠衣(动物肠衣,以猪或牛的小肠肠衣为最佳)、淀粉(马铃薯淀粉最佳),大蒜,盐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猪肉,大约三分之一的肥猪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余为淀粉和调料。

历史渊源

大列巴(大面包)是俄国人传统的主食。俄罗斯每个农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各个家庭到面包炉定期烤面包。平时只在家里吃储存的面包,因此面包制作的特别大,吃时切下一片。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技艺和风俗。1898年俄国人在中国修建中东铁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人大量涌进哈尔滨。为满足他们传统的衣食住行需要,1900年俄国人伊万.雅阔洛维奇.秋林开办秋林洋行哈尔滨分行,并设立面包等食品作坊,专门生产俄国人喜欢的大列巴等传统食品。这就是哈尔滨秋林食品厂的前身。

这种大面包香味浓郁,口味微酸,比较适宜储存。圆形,直径可达33厘米,四五斤重。初期,技艺主要掌握在俄国技师手里,在哈尔滨传承了两代。1953年由中国政府接收,俄罗斯师傅手把手地把面包制作工艺教给了中国师傅,沈宝聚、王占先是华人第一代技师。至今,在哈尔滨人手中又传承了三代。目前,哈尔滨秋林食品厂生产的大面包一直沿用的传统手工工艺和设备。曾经有俄罗斯食品加工人士来哈尔滨参观了大面包制作工艺后,非常感慨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地域性饮食文化,并说:“这项传统工艺在俄罗斯很多地方已经失传了。”经过百年的沉淀,这一食品已与中国饮食文化相结合,成为哈尔滨一绝。

营养价值

大列巴表皮干脆的脆皮面包热量最低,面包不甜。含糖、盐和油脂都很少,烘焙后表皮脆硬。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维生素及钙、钾、镁、锌等矿物质,易于消化、吸收。大列巴是全麦面包,拥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面包松软,易于消化,不会对胃肠造成损害。

城市介绍

哈尔滨历史悠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城市,被世人誉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

哈尔滨还是世界冰雪文化发源地之一,有亚布力高山滑雪、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松花江上冬泳、雪雕、冰雪游乐等活动和节日,还有“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年一届的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哈尔滨是中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有“天鹅项下的珍珠”之美称。

农忙时节睡在庄稼地守夜都遇到过哪些记忆犹新的事情

半夜时分,我和表弟在瓜棚守夜的时候,瓜地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身穿迷彩服,手握冲锋枪的不速之客。

这事发生在08年一个酷热的夏夜,之所以我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当时是我受不了广州的闷热,刻意找借口从广州“逃”到北方来避暑的。

到了兰州后,兰州也处在酷暑当中,兰州虽然没有广州温度高,但是身处城市还是热得让人受不了。

于是就想到了靖远的表弟,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然后就坐车来到了靖远表弟家。

那会儿正是旱砂瓜快要瓜熟蒂落的时节,为了防止有人偷瓜,表弟在瓜田里搭了一座凉棚值守。

为图清凉,我也跟着去了几次。

由于砂石白天吸收了充足的阳光,夜晚的砂石地里要比其他地方热一些,蚊子也多,因此睡得不是太舒服,但是在夜风的吹拂下,感觉比城市里惬意多了。

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一声低低的咳嗽,若有若无的,就那么轻轻的一声。

我捅醒了酣睡的表弟,悄悄跟他说瓜地里好像有人。

我俩侧耳细听,果然在虫鸣声中夹杂着一丝类似于人的喘息声。

于是,我俩悄悄起身,人手一根木棒摸出了瓜棚。

果然,在离瓜棚不远的地边上趴着一个人,月光不是很亮,但是依稀能看出那是一个人。

表弟朝着那人的方向迅速打开了手电,在手电光的照射下,那个本来趴着的人一下子坐了起来。

他穿了一身跟瓜秧一样颜色的迷彩服,戴着迷彩帽,我再仔细一看,那人手里居然抱着一把冲锋枪!

偷瓜居然用上了冲锋枪,这还了得?

我拽了拽表弟的衣角,示意他别吱声,假装没看见,回棚里好生待着算了,他想摘多少就让他摘去吧。

表弟也看到了那人手里的枪,回到棚里后吓得半天没敢说话。

俩人平声静气地听了半天动静,发现那人好像没有摘瓜的意思,不偷瓜,那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就在这时,外边那人出声了,他用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朝这边喊到:老乡,吓到你们了吧?不好意思啊,你们别怕,我只是路过休息一下。

听他这么一说,我俩顿时觉得此人并无恶意,于是就小心翼翼地出了棚子向他走了过去。

到了跟前,借着月光我才看清那是一名穿着迷彩服的军人,经过短暂的寒暄,得知他们是出来拉练的,全副武装、裹着沙袋背着行军包,在规定时间内夜行山路30公里!

急行到半山腰瓜田旁时他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就坐下来想休息片刻。

说话的间隙,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仰头喝了起来,看他仰头的姿势,我知道那水壶里已经没剩多少水了,于是就想把水壶要过来,去棚子里给他灌点开水。

他先是客气了一番,最后经不住我的劝说,说了声谢谢后把水壶给了我。

在我灌水的间隙,我听见表弟麻利地敲开了一只旱砂瓜给那军人拿了过去,那军人说什么都不肯吃,连声说他们是有纪律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可是我表弟不肯放弃,不断地劝说他这是他自愿送的,不是拿。

可能是没经得住劝吧,也可能是旱砂瓜的香味太诱人,他接过西瓜吃了一块,然后从裤袋里摸出一张纸擦了擦嘴,接过我递过去的水壶背在身上,整理了一下服装后起身朝我俩行了个军礼,然后转身快速消失在了黑茫茫的山野之中。

对着那个越来越小的背影,我不禁肃然起敬起来:独善其身的子弟兵,果然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二天天刚亮,我还在赖床,表弟去地里巡查,当他走到昨晚那个兵休息过的地方时,他自言自语地大声说道:这娃怎么这么见外啊!

我躺在棚子里问他怎么了?

他高声回答说,昨晚那个兵在石头底下悄悄放了二十块钱……

时隔多年,每当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都忍不住会被感动一番,那不知名的孩子真是个合格的好军人。同时更会想起那句话:生活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