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拧拉为什么被禁

正手拧拉为什么被禁(乒乓球员马龙的技术上有弱点吗)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3-03-15 13:00:00 浏览110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乒乓球员马龙的技术上有弱点吗



反手“暴拧”称霸天下,马龙正手统治力下降,多板相持后处于劣势。

男子乒坛发展这么多年, 一直都是推崇“得正手者得天下”, 像之前的刘国梁的近台暴拍、王励勤的正手大力弧圈、马琳的侧身暴冲这些都是他们屹立乒坛的看家本领、拿手绝活。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 正手在前三板上反而退居其次,以张继科为代表的反手台内“霸王拧”渐成潮流。



1.马龙以正手为主,反手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球迷们可以仔细对比一下,张继科的反手暴拧把力量与旋转结合得十分完美,而樊振东的反手暴抽把力量再提升到极致,而张本智和、林昀儒则主要依赖反手反撕的速度。 巅峰期的马龙正手太过强大, 犹如机关枪般的进攻让对方都透不过气来。因此,在摆短、控短这些小球技术极为细腻的前提下,马龙可以通过台内控制,然后再率先发动正手进攻, 他的反手都是起到一些过度作用。



但随着接发球直接可以反手拧起来,马龙很难在台内摆短来控制对方, 反而大家都喜欢跟马龙来打反手的强相持, 这样马龙习惯用“捆大闸蟹”的方法,捆住对方手脚,再用正手暴冲杀死对手的办法有些行不通了。人家都不给你“捆”的机会,反手在接发球环节就一板暴拧得分。张本、林昀儒包括小胖等人, 都是怒住马龙的反手,不给他正手侧身冲的机会。



马龙的反手也会拧,但不以反手进攻为主的他,在拧的力量、旋转、速度上与这些小将都有明显差距。然在对手看出马龙侧身的意识之后,都频频采取突变其正手空档的办法。这个时候的马龙就会出现: 反手怒不过,正手被撕空档的局面! 张本、林昀儒在去年世界杯拿下马龙就是抓住这个弱点,小胖现在对马龙有反超之势,也是源于他反手比马龙更强势。再加上,受膝伤和年龄的影响,马龙正手的统治力有明显下降。之前没有人敢给马龙正手, 现在由于移动偏慢,马龙的正手反而也成了漏洞。



年过三十马龙为体现自身在乒乓球上的价值,仍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反手技术。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马龙之所以跟张本、林昀儒、小胖打得如此纠结,甚至是下风,就是源于他反手击球质量不够。刘国梁也亲承:“在去年世界杯之后,马龙也在日常训练中正在改进自己的反手技术。”



1.总决赛体现技改成果,马龙精神令人尊敬。 冰冻三尺非一日是之寒,要想赶超小胖、大胖那样的暴力反手,对33岁的马龙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但在乒坛坚持一天,多打一天,马龙就没有放弃对自我改造的要求。从世界杯3:1落后逆转张本智和,再到总决赛4:1拿下樊振东, 马龙在反手相持的自信心上、击球质量上明显提到了提升。



首先你敢于和对方反手相持,才有侧身暴冲的机会。反手只有不发虚、稳得住,那马龙正手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这样一位伤病严重的老将, 能够在职业生涯的最后时段,付出这样的努力真的是令人尊敬。



马龙是一位优秀和勤恳的乒乓球运动员,然而国乒主力每个人都有相对弱点,马龙也不例外。不仅如此,马龙也是21世纪以来男乒所有六大绝对主力中弱点最多也最没有技术创新含量的球员。

正因为如此,他在27岁之前仅仅获得一个世界杯单打冠军(2012年),从来未曾从二王一马手中实现以实力抢班夺权,恰恰是与他同批的张继科与王皓进行了数年科晧争霸才是人们期望那样以实力实现新老交替;2015年以来,已27岁的马龙开始在世界三大赛单打上攻城掠地,然而这时的世界乒坛已没有什么象样的对手,老去的老去,退役的退役,伤病的伤病,新人尚在成长中,所以马龙厚积薄发在最弱的竞争时期成就众满贯。

那么马龙的弱点究竟在哪里?

1.正手:马龙相持能力强,但正手力量不足,无杀板;

2.反手:技术有些单调,以推拨为主,拉、拧、撕的技术一般;

3.接发:有些平庸,以传统搓摆劈为主,很少用台内拧拉;

4.站位:太靠反手半台外侧,对正手半台的防护不够,太相信自己正手能力;

5.创新:无技术创新,王励勤有大力弧圈、马琳有各种直拍绝技、王皓有无推挡直拍、张继科有霸王拧、樊振东有暴力拧……

这些弱点在马龙与王皓和小辈如张本智和、林昀儒、樊振东等比赛中表现非常明显。

尽管如此,马龙依然是一位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

马龙出生于1988年,是首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巡回赛总决赛、全运会单打冠军于一身的男子运动员,被称为“超级全满贯”。

马龙的打法是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他打法多变,发球线路多变,接发球应变能力很强,击球力量和速度都很快,正手是他的杀手锏。不过随着马龙的年龄增加和伤病,脚步明显偏慢,他经常在侧身后正手出现空挡,被对方打出正手空挡丢分。2019、2019年的国内和国际大赛,经常被对手抓住这一漏洞,输给张本智和、林昀儒、樊振东等。不过随着伤病的恢复,2020年的马龙状态再次恢复,脚步也明显加快了,这个漏洞出现的几率也越来越小,也不断战胜了前两年输给张本智和、林昀儒、樊振东。

目前的马龙最大的问题是年龄问题,只要他身体没有问题,他的技术打法就是完美的,没有漏洞。祝福马龙东京奥运单打再夺金,再次创造男乒的 历史 。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马龙,可能是 历史 上最伟大的乒乓球运动员。但是,是人,他就会有弱点!

马龙的弱点,不可一概而论,不仅仅是技术。不同 历史 时期,弱点各不相同。

一、2010年之前,未成为主力队员之前,弱点主要是技术能力和厚度

当时是“二王一马”的时代,06年不莱梅团体赛,马龙更多是去蹭冠军、感受气氛。当时的马龙初出茅庐,技术、水平、能力与国乒前三号都有不小的差距。

二、2011年之后,成为前五甚至前三的主力后,弱点主要是发挥稳定性

“二王一马”之后,新三驾马车崛起,马龙、张继科、许昕开始挑大梁,但是毕竟刚刚开始当主力,很多比赛的发挥,并不是那么让人放心,比如亚锦赛与日本,差点爆冷。

三、张继科异军突起,445最快大满贯时期,弱点是“严重自我怀疑”,这也是马龙最危险的时期,甚至13年巴黎世乒赛又一次半决赛输给王皓后,产生了退役的想法

马龙与张继科从小打到大,而且马龙一直是更占优势的一方。但是,那几年眼睁睁看着张继科风生水起,加之自己三大赛的一再落败,马龙太过追求完美,开始严重自我怀疑,当然,完美主义也成就了马龙的伟大。

四、2015年苏州世乒赛时期,弱点主要是反手实力

2015年苏州,没想到半决赛方博爆冷击败张继科。即使决赛龙獒对决,马龙也不落下风,但是反手相对正手的薄弱,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从15年开始,马龙的反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长进,逐步成长为“六边形战士”。

五、2016年里约时候,弱点是对大满贯的执念

就差一个奥运男单,实现大满贯,“执念”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了一个人,幸亏马龙属于前者。

六、之后到现在,弱点是对双满贯、世界乒坛第一人的执念

现在的马龙,名满天下,荣誉等身,但越是这个时候,其实马龙给予自身压力越大。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球迷,我们只希望马龙能多打几年,能赢最好,输一两场,也不失完美!

马龙没有弱点,六边形战士就是没有弱点

马龙是技术十分全面的乒乓球运动员 ,看过他的比赛 ,人们对他的球技 ,都十分赞叹 。他的各项兵乓球技术指标, 在世界上同代运动员中都是遥遥领先的,正因如此 ,其赛事的成绩,也相对稳定 。至于弱点,也是相对而言的, 弱点就是存在的潜力,需要发掘, 需要提高,使弱点 相较于其他技术指数,有质的飞跃 。当然,这难度极大,也是乒乓 征程上的无限风光之所在 。以以往的一个战例来看 ,马龙的发球技术上,还是有弱点的, 同样是对 日本选手张本的交手中,相对于许昕的发球,马龙的发球 对对方的威胁要小得多 ,于是在后面的球,也就铺开来打了, 这无形中给了张本一定的信心 。如能像许昕那样,在发球上给他制造麻烦,那对张本的球,打起来要顺利得多。中国运动员的球 ,在专项技术上的细腻程度, 是国外选手 所无法比拟的,所谓的弱点,也就是细腻的深度 ,体现在 乒乓世界的博大精深及其 永无止境的追求里。

马龙大器晚成,当今乒坛领袖,技术非常全面,唯一的弱点就是力量还差一点(与张继科和樊振东比),现在他主要是靠经验和技巧打比赛。

马龙综合实力非常强大,可谓是360度无死角,不愧是六边形战士的称号。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果硬要找马龙的缺点,那就是他的反手位,力量不够大,旋转不够强,拧拉质量偏低。当然,这是同樊振东、张继科相比而言。当然马龙反手控制为主,为自己的正手进攻创造条件。但是,随着年龄增大,步伐变慢,对手压反手,变正手,或者直接拧拉正手,对马龙都是巨大的限制。所以,马龙需要增强反手的攻击性,为减少正手的疲于奔命增添一些机会。

亲自打字,请顶起。

马龙的技术没有明显漏洞,所以被日本媒体称为“六边形战士”。马龙的正手比较强大,接发球判断比较准确,发球不够突出,也不是说每项技术都出类拔萃,反手拧拉不如樊振东和张继科 ,马龙的优势在于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各种技术,做到在什么情况下最该用什么技术,而且各个环节的衔接非常流畅,马龙的另一个技术特点是灵活多变,善于把对手引到自己的技术和战术强项中来。




年龄大了有腰伤

常见的打乒乓球有正手和反手两种姿势,哪一种姿势比较好

以右手握拍为例:在身体右侧发球是正手,在身体左侧发球是反手,明白,正手和反手与球拍无关,正手和反手是正手,握手反手是反手。至于球拍,没有正面和背面的划分标准,纯粹是个人习惯和偏好,任何一面都可以被称为正面。但握拍方法不同,球拍正面和背面的使用也不同。直接握法:正手发球和反手发球,使用相同的球拍;水平握法:正手发球 正面,反手发球。

一般反手强的人都有右腿在前面的问题,所以打反手很舒服。当他们转向正手时,他们的右腿不会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不能完全向右转动,也不能协调击球。横板朋友有反手利握拍的习惯,转正手时没有微调握法,所以打反手舒服,正手不舒服。直拍反手好朋友,也有握法转换的问题 正手一般是拍头朝下击球,手臂不能伸展,还有抬肩的问题。有些朋友有握法和右腿在前面的问题。改变右腿的方法,形成左脚前的位置,握拍要有正反手转换。

乒乓球正手进攻时,左脚一般在前右脚后面,重心从右脚转移到左脚,动作范围较大,击球时间较晚;乒乓球反手进攻时,左脚一般在后右脚前面,重心从左脚转移到右脚,动作小,击球较早。中国乒乓球强调前三板技术,注重侧攻,增加正手的威胁。因此,侧攻也是击球的重要方式之一。在38毫米小球时代,中国乒乓球胶直射快攻特别强调侧进攻,以增加威胁和杀伤力。此后,中国乒乓球队的水平拍摄者也借鉴了许多直接拍摄的概念,延续了正手为主、反手为辅的理念,强调提高侧身频率,提高正手利用率。

随着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将38毫米小球改为40毫米大球,再到后来的40 大球和40 新材料塑料球,球速变慢,正手杀伤力减弱,反手在比赛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接发球反手拧拉技术的出现让反手强的球员更像鱼得水。即使球在中间和正手位置,也可能用反手进攻。现代乒乓球技术已经演变成了无死角的全方位进攻,此时不仅使用正手侧攻击,正手攻击,反手攻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反手攻击受到身体的限制,综合效果不如正手攻击那么有威胁性。侧手攻击线更活跃,对手的心理压力更大。虽然有暴露正手位置差距的风险,但经过特殊的强化训练仍然是最致命的得分手段。

直拍乒乓球打法和技巧

一、直拍打法两大体系
1、左推右攻,代表人物,庄则栋、陈龙灿、金泽洙、柳承敏。
2、直拍横打,代表人物,刘国梁、马琳、王皓、许昕
二、具体打法
1、传统左推右攻,反手弱正手强
大部分传统打法都是反手弱正手强,正手侧身攻是最有效得分手段。而反手推挡仅仅限于相持,主动得分机会不多,尤其是退至中远台以后,多数处于被动挨打。
2、左推右攻改直拍横打
代表人物为刘国梁和马琳,在场上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推挡和横打。防守相持时用推挡比较多,进攻和机会球出现时能用反打得分。
3、原汁原味直拍横打
代表人物王皓。王浩的直拍横打是童子功,从小打球就那么练的。王皓正式比赛时从不用推挡。王皓的反手常常率先发起进攻,可以拉、可以相持、可以暴打,非常全面。王皓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更有不为人知的是,王皓的反手台内拧拉,为张济科、樊振东的横拍台内拧拉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启发,“霸王拧“从享誉中国到风靡全球。王浩的最大遗憾就是没有拿奥运会冠军,但是奥运三连亚也造就了传奇。
3、当代直拍横打集大成者--许昕
许昕小时候练球就不是纯粹的直拍横打,也是推挡接合横打,只不过是较早坚持了直拍横打的路子。许昕现在是世界第一,更是星球直拍第一人,他本人就是直拍打法的教科书。正手拧拉技术也是许昕第一个使用,许昕侧身拉球更是被誉为“世界第一正手“!拉球弧线跨度大,侧拐明显,观赏性强,落点刁,球风飘逸,这也是许昕“浪“的一大“罪证“!许昕“浪“的第二大罪证是放高球,他放的高球高且前拱加侧拐,个个落在球台白线边缘,极难处理。许昕第三大罪证是他的侧剌。在远台相持或被动防守时许昕反正手都有一板侧剌,也可以叫削或砍,每每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该球或比赛的转折点,或直接得分,或变被动为主动,令球迷大呼过瘾如痴如醉、如颠似狂!
许昕独特技术列举:正手挑打直线、挑打斜线,正手劈长,正反手摆短,反手近台敲直线斜线,正反手侧削侧剌

乒乓球正手拧拉技术有什么难度

拧拉技术难在三个方面:技术特点、出球线路、战略角度

第一从技术特点上分析

正手拧不是那么符合正手技术的大方向。拧拉属于反手进攻技术,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要让反手也能够充分的进攻。反手本身的速度力量远不如正手,因此需要增加摩擦(屈腕)来增加挥拍空间产生更强烈的摩擦。所以拧拉这种方式应运而生。那正手为什么不怎么拧是因为:1.正手挥拍空间调解余地大2.正手进攻技术不缺乏:如台内的快点,挑打台内的抢冲,台内的突击下旋,台内地晃挑,晃撇等。所以,正手不拧是因为有很多进攻技术,且正手调解余地大,发力空间大。

第二从出球路线上分析

正手拧出高质量的球的线路不容易,主要是靠拐和旋转来控制出机会。反手拧拉很容易通过身体的位置改变,自由调节出球线路,且对于质量影响较小。正手拧拉受制于身体的位置,一般很容易的是拧到对面的正手。如果两个人水平都较高,一旦送到正手势必会让对手先进攻(因为拧拉一般回球是上旋,现在球大了上旋都不会那么的转)对手往往会直接进攻造成我方的被动。如果正手拧拉到对方的反手,那么对方反手会直接撕斜线,让我们从正手拧拉的位置退后到反手防守的位置,同样会造成被动,且失去了正手主动高质量进攻的机会。因此从线路上来说,正手拧拉不容易出现高质量的线路且不利于下一班衔接连续进攻。

第三从战略方向上分析

正手拧不利于下一板的衔接,很容易在与高手过招时陷入被动。在线路这里已经说到了,没有必要让自己用这个用了之后自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技术。发正手短下旋,可以回摆,可以挑,所带来的速度和命中率和线路更灵活适应下一板球的衔接。所以没必要正手处理短球时非得拧拉。

乒乓球反手提拉和拧拉的区别 乒乓球反手提拉和拧拉的区别简述

1、根据来球调整步伐,右脚上步并将重心调整至右脚,同时左脚稍向后撤步,在击球前身体大体与球台端线平行。

2、引拍时首先要注意时机,确保来球与前臂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上半身收腹前倾降低重心从而使得手臂在击球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最后手腕大幅度内敛并确保球拍与球台为近似水平状态。此时球拍头部应指向己方腹部位置。

3、拧这项技术一般用于接对方的下旋球,所以在击球时应该在来球的上升期或是最高点击球,这样可以提高回球的威胁性。在击球时要选择好击球位置,这里的位置是指左右方向的位置,击球点一般位于胸部正前方,位置偏左或偏右都会借不上力而造成回球下网。

4、在挥拍的过程中小臂以胳膊肘为轴心向右前方展开并将手腕打开向前发力,手腕打开时一定要有爆发力,这样可以增加对球的摩擦力。反手提拉技术动作要领与拧拉差不多,但更多是向上发力,因此威胁性较小。针对对方的上旋球,台内可以摆短处理;台外则可以像横拍那样提拉,但提拉只能作为过渡,真正的火力留给了以后的正手进攻。尤其是反手上旋球提拉,威力极大,如果能够控制好节奏,注重角度的处理,效果会更好一些。

拧拉的动作要领

一、反手拧拉技术特点
充分摩擦球,容易克服来球旋转,可使回球稳定且带有强烈旋转,从而在接发球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二、反手拧拉技术动作要领
1.步伐:根据来球调整步伐,右脚上步并将重心调整至右脚,同时左脚稍向后撤步,在击球前身体大致与球台端线平行。
2.引拍:引拍时要注意时机,确保来球与前臂保持一定距离,然后上半身收腹前倾、降低重心,使手臂在击球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最后手腕大幅度内敛并确保球拍与球台为近似水平状态。此时球拍头部应指向己方腹部位置。
3.击球:应在来球的上升期或最高点击球,这样可以提高回球的威胁性。在击球时要选择好击球位置,这里的位置是指左右方向的位置,击球点一般位于胸部正前方,位置偏左或偏右都会借不上力而造成回球下网。
4.挥拍:在挥拍过程中,小臂以胳膊肘为轴心向右前方展开并将手腕打开向前发力,手腕打开时一定要有爆发力,这样可以增加对球的摩擦力。

三、反手拧拉实践体会
1.细分拍子击球部位。拧拉侧下旋时,注重更多地应用拍头部位触球;拧拉侧上时,可更多地应用拍子中部触球,可有效提高拧拉的稳定性。
2.细分拧拉区域。靠近反手边线的位置更多运用侧拉技术;近网区域尽量少拧拉,建议练翻挑,比赛时谁的手都会发紧,失误太多;中台区域、出台区域(包括半出台区域)、中间偏正手位区域,实施拧拉技术。
3.准确判断来球旋转。拧拉技术的先进性在于能有效应对多种复杂旋转,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根据不同旋转方向和旋转强度,决定引拍高度、引拍角度和引腕幅度,有效提高拧拉的准确性。
4.击球手法上的处理。手法上,握拍方式要做出调整,拇指肚顶住拍面,与食指的角度要打开一点,便于更好的引拍蓄势;伴随来球的同时向怀内屈腕引拍,这样在来球落台后,完成引拍,这样可以保证对上点,不落空;手腕尽量压低并靠近球台,腕的拧转强度随来球的强度不同做相应调节,即:来球旋转越强,腕绷得越紧,来球越低,腕放得越低,以提高准确性。球未过网前,保持反手搓球的手形,这是增强迷惑性、提高打击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百试百灵的东西。
5.发力方式。触球瞬间,根据旋转和不同的触球点选择向前增加发力、向前+向侧发力、向侧增加发力等不同腕部爆发方式,这个很重要;击球结束瞬间,拍头朝上,拍面正对自己,拍形保持稳定,拍子、手臂不要超过自己的右肩。下图中王皓的发力更加向前,而马龙的发力更加向侧,这都是根据不同来球和不同站位做出的调整。在练习和比赛中,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发力方式不能只是一种。
6.拧拉原则。处理台内球要突出旋转,以稳定性和突然性为重点。处理出台球要增加力量,压低弧线加快速度。

拧在乒乓球实战中的作用

拧拉技术很注重手腕的力量,引拍时的幅度一定要够大,才能制造出强烈的旋转,从而把对方来球的旋转抵消。出手时,虎口可以多用一些力。

通俗来讲,拧拉就是把对方发的下旋或者侧下旋(一般的应对是搓 或劈长)——意图通过台内小球进行控制——强制的、霸气的、不讲 道理的转变为上旋或侧上旋模式。

 

拉的优势有: 一、极大的提高了接发球的质量。拧拉的先进在于通过手腕内收外 展加上胶皮充分的摩擦,改变来球的旋转,送出强烈上旋或侧上旋的高 质量接发球,带有比较诡异的侧拐弧线,甚至直接得分,使得本来吃旋 转的反胶在台内小球上的劣势变成了优势,这可以算是革命性的变化。 具体动作请仔细观看张继科的比赛。 二、可以直接 PASS 掉台内小球的阶段,从接发球开始就进入上旋 对攻阶段,使得横板两面攻+中远台的优势完全体现。这种情况下,直板如果不用横打技术几乎没法对抗,所以现在顶级选 手中, 相同水准的对抗下, 直板对步伐和身体的要求远高于横板 (许昕) 。 而直板先天的反手劣势被放大,原本可以通过控制流+前三板(马琳) 拿下相对不够灵活但中远台极具威力的横板,不打多回合纠缠,力争近台就解决战斗的战术失效, 陷入了从发球后就不得不退守中台甚至远台, 最终被横板打穿的尴尬境地。 马琳近乎逆天的球感不过是为这种直板台 内控制流派缓了最后一口气。 而马琳和许昕都是拼命三郎式的跑动已是明证。 三、极大提高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乒乓球喜欢看热闹的人还是大多数,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中国这么多资深球迷的。除了你拉我削这一传统看点外,压缩了做小球得分的几率,提高 了上旋转入对攻的几率, 通过硬碰硬的上旋中远台对攻给乒乓球带来了 更多的回合,更生猛的刺激肾上腺素的形象,更能吸引观众。 当然,拧拉也不是没有缺陷的,尤其以正手台内小三角这个位置最 为明显。拧,你就要跑到正手位用反手,反手位空挡大开;不拧,缺乏手感的正手搓遇到发球好的选手摆过 去就是被冲死的命(现在的樊振东,当年的张继科对马琳)。这个缺陷要么通过更高质量的拧拉来弥补, 要么通过加强正手做小球技术来弥补,张继科的球路变化就是明证,而他两者都做到了。

打乒乓球的技巧-乒乓球反手拧拉使用技巧

  乒乓球反手拧的原理和常见错误及练习方法有哪些?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乒乓球反手拧的原理和常见错误及练习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拧的原理

  反手拧只是台内的高吊弧圈,拧要求跟高吊弧圈的要求一样,唯一分别是台内拧没有什么的地方让你充分发力而已,高吊弧圈的要求是:快、薄、少侧旋、不托底。

  A、摩擦要快 -- 我们常常看到来球没什么速度、或上旋很强时,怕大力摩擦会出界,于是不敢发力,或只是借力轻轻摩擦,这样的后果是球没有获得足够的上旋,没上旋没弧线,更难上台,所以你要拧时,不要害怕来球的上旋,要尽量快速摩擦,克服来球的上旋。

  B、摩擦要薄 -- 这不是前冲弧圈,前冲弧圈弧线低平,摩厚了直接出界,如果来球是机会球,你可以直接弹打,或拉前冲弧圈,千万不要摩得不厚又不薄,那是最容易拉出界的,拧是一种利用胶皮来摩擦的.技术,摩得够薄又没有前冲力时,对方是不容易借力防回来的,也让自己多一点时间还原。

  C、少侧旋 -- 侧旋多了,球的弧线变低平,很难上台,越近网前的球,越要少侧旋,否则上不了台,王皓摩出纯侧旋是很高级的技术,业余还是安分地拧上旋。

  D、不托底 -- 拧的时候要拍面向前倾,只要摩得够快,重下旋一样可以拧过去,不够时间发力的时候,不要强行托底,宁可摆短劈长,托底或撬没有弧线,极容易出界,就算不出界,也很容易变成对方的机会球。

  使用范围

  一般不出台的短球最易拧,长球出台直接拉,越近网越易拧,近网短球难拧的原因是步伐不到,不是拧的问题,正手位的短球、或正手位小三角出的球,因为移动的距离最远而变得难拧,正手位底线长球也是不好拧的,这些难拧的位置,应该尽量用正手。

  使用技巧

  1、 准备站位 -- 不要高重心挺直身子,否则上前时,重心要从高处下降到低位再前倾身体,这样时间上慢了,应该低重心保持前倾,上前时要保持低重心。

  2、 步法 -- 用单步上前,或远一点的用并步,不要太早扑上去,要等对方发球后,能预判到球最后的落点,太早扑上去会走错位,或被球顶着用不上力,上步时要保持重心平稳,不要起伏。

  3、 引拍 -- 上步和引拍要同时做,否则时间不够,引拍时,手肘要高高抬起,手腕要尽量反扭内扣,拍尖贴近台面,拍面前倾,拍柄指向对方,让球落在拍的左边(球正对着拍也没法拧的),左腰的正前面,在那个位置上,手腕一转腕便能好好摩擦到球。

  4、 拧 -- 等球升到最高点时,以手腕为转轴,手腕外旋,轻微外展,手肘从上急速向下压,以增加拧的速度,请注意,不是以肘为轴的,否则动作太大,因而变得太慢,不要抢上升期拧,很难的,但可以等下降期才拧,拧后快速还原。

  练习方法

  刚开始时,找人发一些完全不出台的不转球,虽然说什么球都可以拧,但刚开始时是不宜找难度太大的来练,如果一开始便去拧重下旋,由于动作未纯熟,拧的速度不够快,拧不起来,便会强行托起它,这样托的球没有弧线,很难上台。

  常见错误

  a、 触球时拍面后仰 -- 原因是上步不足够,只是伸出手去兜底。

  b、 上前时被球顶着 -- 原因是上步太早,没有等对方发出球已经冲上去,没有办法把握球的落点。

  c、 球落在身体的中间甚至偏右位置,拧不出力量 -- 有时球的位置比较偏右,你拧得越好,对方越会发到你的正手位置去,单步往右移动不足,可能要改用并步。

  d、 引拍反扭不足,拧不起球 -- 引拍反扭后,球拍的拍尖要指向自己,拍柄要指向对方,扭动后要转了差不多90度才触及球,这样才够摩擦速度。

  e、 以肘为支点,外展前臂 -- 这样做动作太大,台内没有足够加速空间,挥不出速度,应该以腕为支点,拍围绕腕作扇形转动。


我来谈谈台内拧拉技术,重点在怎么拧下旋球

第一步,先把球放在非持板手,用球拍慢动作摩擦球,慢慢体会摩擦球的部位及大致拍的走向;

第二步,自抛自拧,体会不同拍子走向会出现的效果;

第三步,用非持拍手,接发球机从球台上弹起的球,同时持拍手作相应的拧拉动作,但不接触球,目的是掌握拧拉的时机;

第四步,请同伴喂球,小到中等力量拧拉,注意引拍手腕一定要回旋至最大可能,发力的支点在肘,注意上步,一般上持拍手同侧的腿。逐渐加大力量,并控制理想弧线和落点。

第五步,拧拉一板后,必须跟上一板推拨,因为拧过去的球,对方可能击回。

下旋球:

在乒乓中起到很多作用,多用于防守和过渡。对下旋球最直观的诠释大概是在削球中了。
发力:与上旋的提拉不同,下旋的制造在于切削,手腕运用更加重要,有一种用手腕把球包住的感觉。
弧线:下旋的弧线比起上旋怪异的多,由于下旋制造的特点,球速偏慢,弧线也比较跳,可是比起上旋却短很多,有种从泥地里“蹦”出来的感觉。

发下旋球方法:

下旋球分-下旋(就是直接向下摩擦球的中部偏下部位)侧下——又分为左侧旋和右侧旋,

左侧旋(向下摩擦球的左下部位,通常可以在右手持球拍者反手发球时使用或者搓球时有意搓出左侧旋球以加强球的飞行轨迹,让对方很难回出高质量的球,以便于你进攻),右下旋(正手发球时向下摩擦球的右下部,你应该看过那些削球手们的发球吧,他们一般采取的是正手下蹲时反球,通常很有威胁,不过动作还原速度慢。或者,在正手处理台内短球时使用)。

张继科、林昀儒和樊振东的反手拧拉技术有何异同

张继科的拧拉强调的是旋转,依靠旋转来克制对手下一板;樊振东的拧增加了撞击,球速更快,也很稳定;林昀儒的拧拉没有那么多特色,有点像张继科,但是现在这个大球时代加旋转并不是好的选择,由于他用的器材加速不错,所以球速也还可以。

首先说说林昀儒,很多人看他和樊振东在奥运会打得这么艰难就过高估计林昀儒的实力,尤其是反手。我的看法是林昀儒的反手除了路线变化其他毫无特点。之所以他奥运会好几次暴拧樊振东让大家心惊肉跳,除了其本身状态火热以外,更多的是樊振东自己的问题。仔细看看林昀儒的拧拉前一板樊振东的发球和摆短,手腕几乎没有发力,整个球是碰撞过去的几乎毫无旋转,看起来弧线低实际上威胁不大,所以林昀儒才开始肆无忌惮的拧拉。可以说林昀儒的反手拧得分至少有一半要樊振东自己那薄弱的网前技术背锅。

张继科不用多说的世界反手两大山脉之一,如果说马龙的正手是教科书,他的反手拧同样也是教科书级别。拧拉的整体感特别强,给人一种用全身(尤其是腰腿)力量而不是单单手腕去拧球的感觉。一致性极强,基本很难判断其拧球方向。最重要的是变化多端。张继科在比赛里对反手拧的使用还是比较保守的,不到关键分基本不会拧或者不好好拧。但是其曾经展现的多种变化,例如到位后假动作摆短,到位摆短瞬间翻拧,到位后加质量暴拧外角斜线。

樊振东的反手拧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首先因为樊振东上身的肌肉还不错,反手拧的质量层次都很出色。一些多样的假动作也是用的还不错。缺点也非常明显,除了大腿的力量不够导致拧球的手腕太过,更高层次的假动作也受制于下身很难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