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请教一道历史高考题
我觉得应该选A
英属北美殖民地(British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1607~1775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的13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十三州的前身
而且殖民地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除印第安人、黑人外,还有法国人、荷兰人、德意志人、瑞典人、瑞士人、爱尔兰人和英国人等——这点就比较符合材料所述
而且美国本身就有“民族大熔炉”的称号
至于B
法国殖民地主要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北美中部,主要经济活动是与美洲原住民进行皮毛交易,英国在“法国与印地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中战胜法国之后便占有了所有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
C
西属美洲殖民地主要在拉丁美洲 人口主要是拉丁人和西班牙人
D
荷属美洲殖民地——1621年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拿骚堡卡斯米尔堡(今美国特拉华州纽卡斯尔)和贝维斯雷德堡(今费城)
但是在1664年,被英国军队攻占了 虽然在在1673至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人重占了该地 ,不过始终未能站稳脚跟。法荷《奈梅亨条约》签订后,荷兰放弃了此地
占领时间短 不会形成新民族
VAFC足球队
VAFC 是法国的 瓦伦谢纳 足球队
瓦伦谢纳的救赎之路
任何一只从次级联赛升级上来的队伍,在新赛季都一定会碰到实力跟不上其他队伍的窘况,只有少数的升级队伍能够打出令人惊喜的成绩。像是98年德甲红魔1.FC Kaiserslautern的冠军奇迹,或是上赛季英超Wigan的亮眼表现,都让人觉得啧啧称奇。
让我们把目光往回追溯到1992年,那年某个球队满怀著希望以法乙冠军之姿挑战法甲赛事,但是在接下来的92/93赛季,实力不如人的他们终究只能在保级深渊苦苦挣扎。
然后,法甲历史上最丑陋的一页登场。
1993年5月20日,法甲第37轮,马赛客场以1-0击败主场的瓦伦谢纳。这乍看之下没有什 问题,联赛排名第一的队伍击败降级区队伍本来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只是之后,瓦伦谢纳的后卫Jacques Glassmann揭露马赛主席Bernard Tapie主导贿赂自己球队的几名球员踢放水球。
笔者日后再找机会跟大家整理一下这次「马赛丑闻」的经过,不过这件事情大家都只注意到马赛剥夺该年法甲冠军资格,并且被强迫降入乙级赛事,而之后数年马赛也浮沉至今一冠未得。但是事件的另外一个球队:瓦伦谢纳呢?
瓦伦谢纳,Valenciennes。这个北部省的市镇位在法国与比利时的边境上,人口约有五万人,和里尔还有朗斯这些北方大城大概各有六十公里的距离,和巴黎则相距两百公里左右。这个城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王国时代,一场饥荒带来的鼠疫几乎摧毁了这个城镇,但之后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慢慢恢复元气。十六世纪,这边成为宗教战争时的一个重镇,之后在1678年根据奈梅亨条约,瓦伦谢纳成为法国的一部分一直至今。这个城镇以纺织业闻名,只是之后人口纷纷外流至里尔等地,直到近年一些汽车大厂在该地设厂,整个景气才慢慢复苏,而他们的失业率也因此比法国平均失业率还要来的低。
讲完了这个城市的简史,接下来就来介绍球队吧。在1913年,瓦伦谢纳足球队(当时全名为Union Sportive Valenciennes Anzin,简称USVA)在当地一群年轻人的组织之下成立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火几乎摧毁了这个城镇,连带也让足球运动停摆,不过他们还是慢慢的恢复元气,在1933年转型为职业球队而加入法乙,隔年拿下法乙亚军,得以升上法甲。
USVA在法甲的初次登场非常具有震撼性,因为他们第一场比赛就以12-1的悬殊比数惨败给前一季的冠军队索绍,该季最后USVA也免不了重回法乙。虽然之后几年也有几次升上法甲的机会,但多半是在法乙打转。
六零年代初期,他们再度回归法甲,甫回归的第一个赛季(62/63赛季)就以第九名让众人惊讶,之后甚至在64/65、65/66赛季威胁到南特和波尔多的法甲冠亚军地位(很妙的是这两季前三名都是这三队,没有变过)。只不过之后他们又恢复了平庸的水平,在法甲打滚了九个年头之后,七零年代初期他们又回到法乙了,不过在72年,他们得到了队史第一座职业联赛冠军奖杯:法乙冠军,虽然很快又离开了法甲,但USVA又在75年又重新回到法甲,这次就待的比较久。不过在八零年代,他们都是法乙赛事的老面孔。
直到92年,他们再度站上法甲,只是接下来的这个赛季让他们队史从此沾上了难以抹灭的污点。
这一年的USVA,最后以第十八名的成绩降级,但他们不是没有保级成功的机会,只是在最后关头爆出的丑闻彻底影响了军心,也让他们无心征战,最后就以一分的积分差距回到法乙。
回到法乙赛场的USVA,93/94赛季一开始虽然仍是一阵混乱,不过在该年冬歇期之前还能将自己状况维持在积分榜中游,但是之后却每下愈况,到最后仅以第二十名作收,法乙那时候有22个球队,最后面四个球队降级,於是USVA连续两年尝到降级的苦涩。
在法丙联赛(National)也象徵脱离了职业身份,这也让他们收入锐减,两年后更是被迫降级到业余等级的法丁联赛(CFA)。风雨飘摇的USVA这时改组成为现在的经营组织,队伍名称也改为Valenciennes Football Club(简称VAFC),这也让队伍改头换面,之后98年拿下法丁冠军重回法丙,而在法丙打滚多年之后,他们在2004/05赛季之前聘请了前巴黎SG后卫Antoine Kombouaré担任教练,他正好是马赛事件那个年代的旁观者,如今率领VAFC这个球队也可说是造化弄人。
Kombouaré的球队很快就步入了正途,全季主场不败,客场虽然吞下四场败仗,但其他球队的客场战绩更烂,VAFC几乎是从头领先到尾一路独走,最后以七分积分差距顺利拿下2004/05赛季的法丙冠军,得以重回职业联赛。
相隔十多年后重回法乙,VAFC满心期待的准备新赛季的挑战,Kombouaré针对球队的阵容继续找了不少球员加入。一刚开始的VAFC战绩虽然起伏不定,但好歹也都在前段班;随著赛程逐渐进行,VAFC的球员也逐渐磨合出良好的默契与韧性,让他们在冬歇期前爬到了第二位。
而这股韧性与默契,在下半季继续发酵,随著其他队伍纷纷出现瓶颈而使战绩有所波动之际,他们在三四月间以一波九连胜的佳绩,一举压过原本领先大半季的色当,而夺下了法乙冠军。而Kombouaré季末更是拿下法乙最佳教练的奖项,以球队本季的表现来看,这的确是实至名归。
荷属殖民地被英国剥夺
1602年,荷兰联省共和国特许荷兰东印度公司探索包括西北航路(向西航行到达印度)在内的前往印度的航路。经过几次远征探索,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委任的英国探险家亨利·哈德逊发现了现今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他进入了上纽约湾和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哈德逊河并一度认为这就是西北航路。1614年,荷兰人阿德里安·布洛克再度几次探索了哈德逊河和长岛地区,并在绘制地图时首次使用了“新尼德兰”来命名这片位于英属弗吉尼亚和法属加拿大之间的土地,随后他被荷兰政府授予该地的贸易专营权。1615年,哈德逊河上的拿骚堡贸易站建立,随后荷兰殖民者又在附近建立了奥兰治堡(今奥尔巴尼)取而代之。
1621年,一个新的垄断美洲和西非贸易的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建立。1623年,荷兰正式宣布新尼德兰为荷兰的一个省。1626年,荷兰西印度公司的主管彼得·米努伊特从当地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并在其上开始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同年,另一个拿骚堡(非阿尔巴尼附近的那个)在南新泽西特拉华河上建立,此外,另两个殖民点卡斯米尔堡(今美国特拉华州纽卡斯尔)和贝维斯雷德堡(今费城)也相继建立。不过许多陆续来到新尼德兰的移民并非荷兰人,而是英国新教徒和法国胡格诺教徒。
1664年,英国军队在约克和阿尔巴尼公爵(后成为英格兰国王称詹姆士二世)的指挥下攻击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因为寡不敌众,荷兰总督彼得·斯特伊弗桑特投降。随后英国人取约克公爵头衔改新阿姆斯特丹为新约克(通常译作纽约),而奥兰治堡则取阿尔巴尼公爵头衔被改称阿尔巴尼堡。新尼德兰的丢失随后引发了1665至1667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这场冲突随着《布雷达条约》的签订而终止,荷兰放弃了新阿姆斯特丹以换取苏里南。
在1673至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人重占了该地,不过1674年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后,荷兰又将该地交还给了英国。同年荷兰曾占领了法国阿卡迪亚殖民地(现美国东北和加拿大一部分)的两座要塞,并命名为新荷兰,不过始终未能站稳脚跟。法荷《奈梅亨条约》签订后,荷兰放弃了此地。
拿破仑战争之前的欧陆局势
在拿破仑崛起之前,法国一直致力于建立欧陆霸权与实现海上殖民。在陆地上,法兰西王国主要对手是哈布斯堡皇室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方主要争夺的地区为意大利、南尼德兰和西班牙,这一趋势在路易十四上台之后越发明显。在海上,法国的主要对手为英国,英法双方的主要争夺目标除了大西洋的海上霸权之外,还有美洲和印度。
在路易十四亲政之后,法国继续对外扩张,目标剑指尼德兰地区。在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皇帝费利佩四世驾崩之后,法王路易十四就希望撕毁《比利牛斯条约》,以前者女婿的身份,取得西属尼德兰地区,但是哈布斯堡家族拒绝了法国的要求,这引发了遗产战争的爆发。
二、对外扩张
遗产战争也是路易十四亲政之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战争,一开始法军占尽先机,取得了西属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地区。在法国军队发动侵略战争之后,一些欧洲国家认为法国可能会威胁到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比如法国的传统盟友尼德兰共和国(荷兰),无法忍受法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所以荷兰和英格兰、瑞典结盟共同反法,法国虽然控制了弗朗什—孔泰,但没有拿下全部的南尼德兰,这场战争还是为法国提供了可以喘息的战略回旋空间,同时对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形成有效制衡。
在遗产战争之后,路易十四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先后发动了法荷战争和大同盟战争。法荷战争可以说是法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在战争当中,法国成功地动用了外交手段,拆散瑞典和荷兰的联盟,使得瑞典可以从后方进攻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地区,法荷战争也是法英两国之间,共同利益的一个体现,即分化反法国家与现实需要相结合。
法荷战争,法国取得了胜利,法国通过这场战争签订的《奈梅亨条约》,成功的保有了弗朗什孔泰、佛兰德和埃诺地区。法国通过这场战争成为了欧陆最大的霸主,也使荷兰的海上霸权逐步向英国转移,瑞典和西班牙两个欧陆传统强国也逐步走向衰落。
三、英法战争
路易十四认为,利用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匈牙利及巴尔干地区的有利时机,向西班牙和德意志地区扩张是良好的战略选择。但是问题在于,法荷战争之后,包括英国在内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对法国产生了恐惧和敌对的情绪。所以在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的带领下,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和荷兰结成了奥格斯堡同盟。
瓦朗谢讷的介绍
瓦朗谢讷(法语:Valenciennes,荷兰语:Valencijn,拉丁语:Valentianae)是一座法国诺尔省的城市,它位于斯凯尔特河畔,地理位置为北纬50°21'35,东经03°31'33。从1975年至1990年瓦朗谢讷与它周边地区不断减小,近年来有所恢复。1999年瓦朗谢讷的人口为41,278人,整个都市地区的人口为399,677人。朗谢讷最早出现于693年克洛维二世的一份文件中。9世纪里诺曼人占领当地。法兰克帝国建立后瓦朗谢讷获得发展。1008年一场饥荒导致鼠疫。15世纪里瓦朗谢讷随埃诺公国被划给勃艮第公国。152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访问瓦朗谢讷。瓦朗谢讷的羊毛业和织布业使得它在经济上独立。约1560年左右瓦朗谢讷成为加尔文主义的一个早期中心。1562年这里发生了第一起荷兰反抗宗教迫害的事件。一群人营救了被判处火刑的新教徒。至1580年为止瓦朗谢讷是加尔文主义的一个据点。1580年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尼斯攻占瓦朗谢讷。新教在当地被消除。1678年根据奈梅亨条约瓦朗谢讷和周边的埃诺南部地区被划给法国,过去的埃诺公国被分为两半。此后不久沃邦来到瓦朗谢讷来加固法国的北部边境。1793年在拿破仑战争中瓦朗谢讷被围困。
荷兰为什么输给了英国
只讲英国还不足以把国家崛起完全说明白,因为国家崛起的路上有曲折、有挫败、有教训,英国道路并不是唯一有价值的参照系。下面我会通过荷兰、法国、美国、德国的成长来透视国家崛起的成败。
纵观英国崛起的过程,我们看到了自由贸易的巨大威力。但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英国之前,荷兰早就开展自由贸易了,并且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它后来为什么没落了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一个拥有自发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美好国家,它的发展究竟有没有上限。答案是有上限,而且荷兰很快就被打败了。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令人沮丧的答案是怎么得出的。
荷兰的成功之道
先看荷兰在辉煌顶峰时的样子。在17世纪80年代之前,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它拥有一万五千艘商船,其吨位占当时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它的舰队很强大,英、法两国的舰队加起来才抵得上它数量的一半。
如今的很多全球著名城市,比如纽约、雅加达,正是因为被荷兰人变成了殖民据点,才逐渐变成了重要的城市。当时,荷兰的势力遍布全球,甚至占据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海上交通要道。
想象一下,荷兰在当时只有四万平方公里,面积还不到英格兰的三分之一,却成了西班牙之后、英国之前的海上霸主。那么,小国荷兰究竟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主要有三大原因:独特的政治体系,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独特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大原因,独特的政治体系。“海上马车夫”时代的荷兰政治很另类,当英国、法国、西班牙都在忙着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荷兰完全没有围绕强大的君主去建立常备军、官僚队伍等现代国家的硬件,整个国家相当于一个松散的联盟。
1581年,荷兰七省联合起义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共同成立了联省共和国。我们可以把这次革命看作西方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比英国光荣革命早了100多年。通过革命建立起的联省共和国不像当今美国那样,总统很强势,国会很厉害,它大概相当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邦联。七个省联合在一起,有问题共同协商,只有七省一致同意才能做出决定。
在如此低效的政治体制下,荷兰怎么还成了海上霸主呢?
先看外部原因,英国、西班牙、法国当时都特别忙。英国忙着对付教皇,对付西班牙、法国和苏格兰,还要忙着宗教改革、建立自己的国教。法国先是忙着收拾宗教内战,后来又忙着打三十年战争。西班牙忙着对付英国和法国,忙着拉拢教皇,还要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四处灭火。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处于四战之地的荷兰才没有受到威胁。它的外部政治压力不大,松散的体制还能撑得住,于是就赶紧闷声发大财。
再看内部原因。几百年来,荷兰的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宗教气氛相对淡漠,贵族豪门也不显赫。虽然联省共和国实行寡头政治,由上层精英主导,但他们都是生意人,不是靠打仗获得贵族身份的豪门。这些人就像管理公司一样共同管理国家,因此国家和商业非常合拍。
第二大原因,荷兰发展出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从荷兰的地理位置看,它附近有很多海洋——近处有大西洋、北海、波罗的海,远一点向南还有地中海,简直就是面向海洋而生。大航海时代一来,荷兰的地理位置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如果说“面向海洋而生”为荷兰的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那么国内的地理环境则“迫使”荷兰人去做生意。荷兰水系发达,河流、湖泊、沼泽太多,这就使得农牧业很难展开。于是,商业在中世纪早期就成了荷兰人的主要产业。他们开挖了大量运河,并将这些运河连在一起。可以说,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荷兰人已经是内河航运贸易的高手了。
大航海时代一来,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拿到了很多航海资料,他们根据资料把自己的商船改造成肚子大、外壳薄的样式,就能拉得多、跑得快。就这样,荷兰很快成为全球贸易的中介,成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经济实力强大,不仅因为在贸易上称霸全球,还因为有一个行业格外领先——金融业。荷兰的银行业十分发达,这并不稀奇,贸易繁荣的地方自然特别需要资金周转。更厉害的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1602年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各种公司的股票可以在那里交易。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那里上市,阿姆斯特丹成了第一个世界意义上的金融中心。有了大规模的金融业,荷兰的海上生意简直如虎添翼。
第三大原因,独特的宗教和文化。前文介绍过宗教改革,我们都知道,德国爆发了宗教战争,英国国王自己发起改革,和教皇翻了脸,法国也爆发了宗教内战——因为宗教,这些国家都快打散。而荷兰几乎没受影响。在天翻地覆的宗教冲突面前,荷兰人完全没有因为新旧教派的分歧划线站队,更没有大打出手。这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商业传统的影响。生意做久了,人们对与宗教有关的事情就没那么在乎,毕竟不同教派之间也要做生意,大家没必要打架。
第二个原因是伊拉斯谟的巨大影响。伊拉斯谟不仅是荷兰的圣人,也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影响到了北方,也就是意大利以北的英国、法国、荷兰,甚至瑞典、丹麦、挪威,都掀起了北方文艺复兴的风潮。
不过,北方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不太一样。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是“人文主义”,北方文艺复兴的代名词是“基督教人文主义”。北方文艺复兴的核心与基督教紧密相连,认为人的光辉、美德、自信和基督教训导的爱上帝、爱邻人、谦卑、恭顺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看法的代表就是荷兰人伊拉斯谟,还有他的好朋友——写了《乌托邦》、成为英国第一位布衣将相的莫尔。
有了基督教人文主义,人的光辉和上帝的教诲和谐共处,传统文化和新兴潮流和谐共处。这样一来,荷兰人就不走极端,性情朴素温和。这种性情使他们避开了宗教改革引起的混乱。在大国们深陷宗教战争之时,荷兰人潇洒地去海上赶起了马车。而且,荷兰人格劳秀斯开创了国际法,用自己丰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远见把全世界用法律联系在一起。
荷兰为何丢了世界霸主地位
喜欢生意,不喜欢战争;喜欢和谐,不喜欢争斗;喜欢管理,不喜欢统治——很多人一定会感叹:荷兰是多么美好的国家啊!但它很快就衰落了。从1581年独立,到1678年与法国签订《奈梅亨条约》,荷兰只辉煌了近一百年。那么,荷兰究竟为什么,又是怎样让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呢?
简单来说,一旦大国针对荷兰,荷兰的规模根本扛不住。17世纪中叶,英法两大强国同时针对荷兰。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和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贝尔都信奉重商主义,追求贸易顺差的最大化,他们都十分痛恨荷兰。英国四次发动对荷战争,法国基本上想要消灭荷兰。
大兵压境之时,荷兰的种种劣势就暴露出来了。下面就来看看荷兰的结局,以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把国家当作公司管理是一种弱政治,无法对抗强大的英国和法国。荷兰政府的决策效率很低,集权程度也非常低,它既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可以动员全民,又非常厌恶陆军,甚至在抵抗法国军队的时候靠的是雇佣军。这个生意国家没有在战争中被效率高、集权程度高、动员充分、组织精良的法国彻底灭国,已经是万幸了。
英国对荷兰的打击更加全面而深刻。英荷战争总共打了四次,其中第三次是决定性的。第三次英荷战争与法荷战争同时发生,英国人从海上来,法国人从陆上来,结果荷兰在陆地上彻底被法国人打败了。如果不是路易十四顾忌德国战场,荷兰真的有可能被并入法国的版图。英国在海战中并没有讨到便宜,但它率先与荷兰签订和约,很实惠地拿走了许多贸易特权。此战之后,荷兰的国力无法再与英法联盟抗衡,在大国竞争(尤其是战争)中屡屡落败,逐渐从一流国家的行列中退出了。
第二,国家规模大小决定商战的能力。这种规模不仅体现在领土和人口上,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上。
从长远看,英国成功地拖垮了荷兰。荷兰不仅国力耗尽,而且每次战争都有断臂一样的重大损失。比如,第二次英荷战争后,英国虽然输了,但他们从荷兰手中抢到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改名为纽约。如此严重的此消彼长,地位调换只是迟早的事。
如果说法国用陆战直接威胁了荷兰的存在,那么,前三次英荷战争就是把荷兰的全球贸易领袖地位彻底击垮。
和英国人一耗,荷兰经济模式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首先,荷兰本身没有自己的农产品或手工业品,但英国有。战争一旦爆发,做中间商的荷兰就比自己有东西可卖的英国更吃亏。其次,荷兰的税制与商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吻合,以消费税为主。战争一旦爆发,赋税加重,加之双方额外加征关税,这种压力直接传导到经济领域——人民要面对通货膨胀,商人要面对价格上涨,荷兰的商业竞争力就随之下降。再次,金融业很容易遭遇赖账。战争打得越厉害,赖账的人就越多。
从以上三层对比来看,比起英国,荷兰才是不折不扣的买卖国家。即便在纯经济领域,买卖国家也不是拥有制造业、农业等硬产业的国家的对手,政治上的弱点就更明显了。
第三,霸主没落,什么样的死法算是体面?“海上马车夫”的结局很有意思,它相当于把自己的霸主地位禅让给了英国。
先来看荷兰的结局。178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完全是英国人欺负荷兰人,已经崛起的大英帝国要把残存的荷兰势力消灭干净。最终,荷兰战败,英国获得巨额赔款,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中心地位被伦敦取代,荷兰最重要的海外殖民机构——荷属东印度公司——不久后宣告破产。荷兰彻底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国。
其实,荷兰在此之前就已经把霸权禅让给英国了。17世纪末,荷兰被英法两国夹击。荷兰的执政者威廉实在无力抵挡,于是选择与英国交好,娶了英国的玛丽公主。不承想,这个做法竟在不经意间为离间英法、保全荷兰做了准备。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人把威廉和玛丽请回英国做了国王。威廉当然极力巩固英国和荷兰的联盟,就这样,荷兰的霸权通过威廉象征性地转移给了英国。全球性霸权的禅让制由此开始,英国的霸权后来禅让给了美国。意图抢夺霸主地位的德国、日本,则无一成功。
通过对长时段历史的观察,战略学家们发现,全球性霸权的转移只可能是由一个更高级、规模更大、体系更完备、实力更强大的“自由霸权国”取代原来的“自由霸权国”。反自由强国试图用武力夺取全球性霸权,甚至不惜发动世界大战,都不可能成功。
因为比起反自由强国,自由霸权国在经济和贸易层面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经济和贸易体量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它在国际政治层面拥有更多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国际规范性和合法性通过合作和协调更容易获得真正的盟友;它在国内政治层面拥有更加民主的代表制政府,国内的民主性让它拥有更为真实可靠的国内支持,能够更加长久地实现整个国家的团结和战争动员。
只有在这三个基本层面做得比老霸主更好,才能取代老霸主当上新霸主,否则,最终只会在争霸战争中落败。而争霸战争(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老霸主,提升了新霸主的实力,也就会成为霸权转移的关键节点。
此时再回头反思荷兰,必须汲取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教训:一个弱政治、强经济的国家在大国竞争中是无法成功的。全球化固然是以贸易为底色的过程,但其中充满了政治体制的竞争,甚至经常性地引发战争。生意并不必然承诺和平,没有强大的政治保护,再好的文明也无法存续下去。政治体制更有韧劲的国家才能在全球性竞争中把生意做下去。
让·拉辛的人物生平
拉辛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教母收养。拉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日后所得的成就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巴黎王家码头修道院冉森派教士的培养,教他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对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里哀剧团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剧本《德巴依特》(1664)、《亚历山大》(1665),使他掌握舞台剧的创作经验。拉辛的作品主要发表在1667年到1677年的十年间,如《昂朵马格》(1667)、《讼棍》(1668)、《布里塔尼居斯》(1669)、《蓓蕾尼丝》(1670)、《巴雅泽》(1672)、《米特里达特》(1673)、《伊菲莱涅亚》(1675)和《费德尔》(1677)。
1672年拉辛三十三岁时入选法兰西学院。第二年路易十四从弗朗什·孔泰战役凯旋而归,接着签订奈梅亨条约,西班牙拱手把瑞士边境的这一大片土地让给法国,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路易十四也被巴黎尊为「路易大帝」。路易十四踌躇满志,在凡尔赛宫大宴群臣,拉辛的《伊菲莱涅亚》被选中在宫里演出,后来又在巴黎演出,使拉辛的名声盖过高乃依。三一律在拉辛手中运用自如,不感到丝毫约束。拉辛不但会写悲剧,也会写喜剧,《讼棍》至今读来还是非常生动,不比莫里哀的作品逊色。此外,拉辛还擅于写抒情诗,《心灵雅歌》(1694)使他成为如龙沙、雨果、波德莱尔一样伟大的诗人。
封建时代,艺术家像其他处处仰人鼻息的工匠一样,没有多少地位和尊严。拉辛的最后一部杰作《费德尔》;又受到保守贵族的攻击,以“有伤风化”而停演。由于国王干预事态平息,拉辛则辍笔达十二年之久。他在路易十四宫廷当史官。1689年应德·曼特依夫人要求,创作《爱斯苔尔》、《阿达莉》,又受到莫里哀在二三十年前讽刺过的伪君子和假道学的贬斥,直至1699年病故以前,没有再为他心爱的舞台创作过一个剧本。
拉辛的戏剧创作以悲剧为主,作品被称为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