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伯公式

里德伯常量是什么呢?里德伯公式的背景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1-03 09:32:45 浏览8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里德伯常量是什么呢

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为一经验常数。

一般取R=1.097373157×10^7m。

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为表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1/λ=R。其中的R,即里德伯常量,实验测得的数值为:R=1.0967758×10^7m。

历史:

1885年,瑞士数学教师约翰·雅各布·巴尔默(J.J.Balmer)在一篇论文中报告了氢原子光谱的一个经验规律:1/λ=R,同时得出里德伯常量的近似数值。

1908年,德国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帕邢系。

里德伯公式的背景

在历史上,解释氢光谱的本质曾是物理学上的一个难题。在1855年巴耳末提出巴耳末公式的经验式,给了氢的可见光谱波长之前,没有人能预测氢谱线的波长。 里德伯花了不到5年的时间将经验公式扩充为里德伯公式,原始的公式在1888年提出在1890年完成。里德伯设法发展了另一个不仅可以和已知的巴耳末系吻合的经验式,并且能预测其他未知的谱线,将不同的整数置入里德伯的经验式可以发现和得到不同的氢光谱系列谱线。
巴尔末公式如下:

里德伯公式

里德伯公式(又称里德伯-里兹公式)(Rydberg Equation)是1889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提出的表示氢原子谱线的经验公式。
其中R=4/B,称为里德伯常量,λ是谱线的波长。
里德伯公式是比巴耳末公式更加普遍地表示氢原子谱线的公式。巴耳末公式是里德伯公式在n=2的条件下的特例。里德伯公式中,对于每一个n都有n’=n+1,n+2,n+3…每种n和n’的组合都代表一条谱线。例如n=2、n’=3是波长为6563Å的Hα线,n=2、n’=4是波长为4861Å的Hβ线。对于每一组n相同,n’不同的无穷条谱线,都构成一个线系。每个线系的第一条谱线波长最长,是n’=n+1向n的状态跃迁产生的谱线。随着n’不断增大,谱线的波长越来越短,谱线之间波长的间隔越来越小,当n’=∞时,线系终止于

钠的里德伯常数怎么计算

钠的里德伯常数计算:根据氯化钠晶胞模型,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钠、4个氯,设氯化钠分子量为M,设胞长为2A,则有4M/(密度×阿伏伽德罗常数)=(2A)的3次方。

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为一经验常数,一般取R=1.097373157×10^7m-1。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为表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 1/λ=R。其中的R,即里德伯常量,实验测得的数值为:R=1.0967758×10^7m-1。

1913年波尔推导出其理论值,为R=1.09737315689396×10^7 m-1,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后来,波尔引入约化质量,计算出理论值R=10967757.8m-1。

原子结构

碱金属原子与氢原子光谱规律相似,是由于它们的原子结构相似,虽然碱金属元素与氢元素的性质极不相同,但它们都只有一个外层电子,称为价电子。内满充壳层电子与原子核组成原子实,价电子即处于原子实的中心势场中。按锂、钠、钾、铷、铯的次序原子实内的电子数分别是2、10、18、36、54、86,价电子所在的轨道的主量子数分别为n≥2、n≥3、n≥4、n≥5、n≥6。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碱金属原子光谱

里德伯公式的拓展的里德伯公式

-
其中RA是该种元素的里德伯常量,Z是该种元素的核电荷数。
里德伯公式只是一个经验公式,里德伯未能深入探究这一公式所蕴涵的物理意义。直到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创立了玻尔模型,里德伯公式的物理含义才得到合理的解释。

里德伯常量是什么

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

为一经验常数,一般取R=1.097373157×10^7m-1。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为表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 1/λ=R。其中的R,即里德伯常量,实验测得的数值为:R=1.0967758×10^7m-1。

1913年波尔推导出其理论值,为R=1.09737315689396×10^7 m-1,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后来,波尔引入约化质量,计算出理论值R=10967757.8m-1。

相关历史

1885年,瑞士数学教师约翰·雅各布·巴尔默(J. J. Balmer)在一篇论文中报告了氢原子光谱的一个经验规律:1/λ=R,同时得出里德伯常量的近似数值。

1908年,德国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帕邢系。

什么是里德伯常数 关于里德伯常数

1、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为一经验常数,一般取R=1.097373157×10^7m-1。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为表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 1/λ=R。其中的R,即里德伯常量,实验测得的数值为:R=1.0967758×10^7m-1。

2、1913年波尔推导出其理论值,为R=1.09737315689396×10^7 m-1,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3、后来,波尔引入约化质量,计算出理论值R=10967757.8m-1

里德伯公式的n是什么

n和m均代表原子中电子的能级.
n=1表明电子处于基态,n=∞代表电子被电离.
之所以能有氢原子谱线是因为电子由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会放出能量.
当取n=1时
m取不同的值,指电子由高能级跃迁回基态发出的谱线,位于紫外波段,成为莱曼系
n=2时
指电子由高能级跃迁回能级为2发出的谱线,位于可见光波段,称为巴尔末系
以此类推.

里德伯公式的里德伯公式

里德伯公式(又称里德伯-里兹公式)(Rydberg Equation)是1889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提出的表示氢原子谱线的经验公式。
其中R=4/B,称为里德伯常量,λ是谱线的波长。
里德伯公式是比巴耳末公式更加普遍地表示氢原子谱线的公式。巴耳末公式是里德伯公式在n=2的条件下的特例。里德伯公式中,对于每一个n都有n’=n+1,n+2,n+3…每种n和n’的组合都代表一条谱线。例如n=2、n’=3是波长为6563Å的Hα线,n=2、n’=4是波长为4861Å的Hβ线。对于每一组n相同,n’不同的无穷条谱线,都构成一个线系。每个线系的第一条谱线波长最长,是n’=n+1向n的状态跃迁产生的谱线。随着n’不断增大,谱线的波长越来越短,谱线之间波长的间隔越来越小,当n’=∞时,线系终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