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

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的生平 事迹 和主要成就)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1-02 21:58:10 浏览5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的生平 事迹 和主要成就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

2、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他的父亲是洛多维科·迪·莱昂纳多·博那罗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他的母亲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内里·德尔·米尼亚托·迪·锡耶纳(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

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 1564 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1501 年,26 岁的米开朗基罗开始创作他另一举世闻名的杰作——《大卫》。历时三年,他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塑出的《大卫》总高达 5.5 米。

米开朗基罗与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不同,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场景。

艺术家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为事业斗争的英雄形象:年轻、英俊、健壮、神态坚定自若,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抛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直视前方,准备投入战斗。

米开朗基罗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的象征。

它赞美人体,讴歌正义和力量。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亦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

3、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

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

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

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扩展资料:

三大名人的内涵精神:

1、贝多芬

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目光犀利而且准确,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反映出他内心思想的丰富。

他渴望美满的婚姻,却遭遇失败,不得不承受感情的煎熬,同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写出了一系列的辉煌作品,后来他不幸耳聋,但他在肉体心灵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道德标准。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贝多芬是个不幸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把欢乐给予世界。

2、米开朗基罗

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3、列夫·托尔斯泰

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环顾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列夫·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人传

王位继承法的荷兰

1814年荷兰宪法规定,现任国王的长子将继承王位,如果国王没有儿子,那么国王的兄弟,或者国王兄弟的儿子将继承王位。如果王室没有符合条件的男性,则国王的长女继承王位。1887年此条作了改动,国王长女的顺序排在了兄弟或兄弟之子的前面。
现任荷兰国王为威廉·亚历山大,有机会继承她的位置的前四名王室成员为:
1、卡塔丽娜·阿玛利亚公主(国王的长女)
2、阿莱克西亚公主(国王的次女)
3、阿里亚娜公主(国王的第三个女儿)
4、康斯坦丁亲王(国王的二弟)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1701年,法奥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双方军队经过交战,毫无结果,各自撤回冬季营房。

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

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发生过战斗。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

1703年,由于拉科西领导的匈牙利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压迫的解放斗争,奥军的大部分兵力被派去镇压起义。奥地利对战争的主动性大大降低,1704年,英军从海上攻占了直布罗陀。

同年,奥英同盟军集中主要精力击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1704年8月13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和马尔波罗公爵统率的奥英联军在豪什塔特附近击溃法巴军队,毙俘达2.8万人,使战争的进程变得有利于自己。

1705~1709年,奥英同盟军把军事行动转到法国领土上的有利条件已经成熟。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却因各同盟国战略力量有限,产生意见分歧而未被利用。

1705年,奥英同盟军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和西班牙都进行了联合行动,但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1706年9月7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统率的奥军在意大利都灵附近取得了巨大胜利。战斗以后,法军渡过波河,撤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1706年,法军在尼德兰的拉米利一带遭到失败。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性胜利,但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上他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1708年和1709年上半年,尼德兰和莱茵河流域发生了几次局部战斗。

1710~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

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遂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

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奥地利实际上孤军对法作战,未能攻入法国。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

1714年,奥法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在欧洲王位的继承

主要的原因是欧洲的各王国之间一般都有血缘关系,而传统又存在差异。法国的贵族女子是没有继承权的,所以法国没有女王。而英国的女子是拥有继承权的,甚至可以继承王位。这造成后来的很多战争。比如英法百年战争,原因就是两国继承习惯的不同,英国国王以自己是以前法国国王的外孙为由要求继承权,而法国国王没有直系的后嗣。法国的传统认为外孙这样的身份是没有继承权的。
荷兰执政威廉是因为他的妻子玛丽是英国的公主,而查理又没有后嗣,所以对英国的王位拥有继承权,而英国决定共戴二主。因为荷兰和英国一样是新教国家,在政治上可以相互支持。以往也有这样的例子。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国的联姻造就了西班牙。还有路易十四时期的王位继承战争也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