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柏杨

究竟是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还是柏杨的心态是酱缸心态?在教学工作中,你体罚过学生吗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12 22:02:55 浏览38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究竟是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还是柏杨的心态是酱缸心态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间断延续至今的文化,光凭这一点,现在的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真正感到羞愧的正是我们自己,我们为这个文化贡献了什么。这些批判中国文化的人实际上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他无法超越前人,只能采取极度贬低前人的方式,来突出自己,并推卸自己的责任。

几千年的文明,如同一条河流,既有清泉的汇入,也有各种污染物的充斥,正是这种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基础构建,才有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深度和广度。正如人们评价红楼梦一样,不同的人看到了他自己。柏杨只是看到了他自己,然后在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找到了共鸣。但中国文化依然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断修正自己,获得更为强大的力量源泉,毕竟中国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教学工作中,你体罚过学生吗

作为一名教师,要说体罚学生,还真有过。

这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那是我从教的第二年,教的是五年级。一个学习优秀的男生,但也很活泼,也是经验不足,只顾了教学生知识,而少了思想道德教育,以至于让他缺少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的认识。他竟然在一次下课,把一个小个子女生给打哭了,而且女生哭着他还用脚踹女生,问她:“还敢不听我的话吗?”到学生报告我,我到现场后,他却没有害怕和犯错的表情。我看了那个弱小女生的样子,特别生气,顿时热血升腾,一脚踹在那个男生的右腿上。他“啊”了一声,抱着腿,疼得忍不住流出眼泪。

我没顾他,而是拉那位女生,并询问她,哪儿疼不,伤着没有,然后又安抚了一番。

接着,我扭头,没好气地叫那位男生,跟我去办公室,准备好好教育他一顿。没想到他竟然说:“老师,我错了,可我的腿疼,等会儿再去办公室行吗?”

“别装了。”我生气地说,以为他不愿意去办公室呢。

“老师,我的右腿以前摔断过,刚才你踹的正好是这个腿。以后我再犯错,你踹我的左腿吧。”他认真地说。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赶紧问他感觉啥样,伤到没有。“先歇歇吧,等会看还疼不。”在其他几个男生的帮助下,把他架到了座位上。

还好,那位男生的腿,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他的家长也没有到学校去——可能他回家没说。但却让我长了记性,知道教育学生要把握住分寸,不再冲动。

那时,作为教师,我也算是初出茅庐吧,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不知体罚学生会有什么的后果,只是认为学生不听话,就得管理到学生听话为止,一时冲动从,用手打,用脚踢的时候都有。

所幸的是,那时的学生,没有那么任性,没有那么娇惯,家长也不护短,而是对老师的教育很支持,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打学生,他们真正懂得“师者父母心”。无论孩子学习好坏,无论老师怎样教育他们,家长见了老师面都是热情,都是希望老师多教育孩子,而且无论孩子回到家,是怎样说的,家长总是和老师站在一方,维护老师的言行,绝不像现在的一些家长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就把老师全盘否定了。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家长的支持,是徒劳无功的,是难以进行的。

柏杨称明朝是大黑暗时代,真的是这样吗

柏杨先生的是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柏杨祖籍河南辉县,出生于1920年,1949年移居台湾,他在很多大学上过课,但没有获得一张文凭,是一个另类的作家。(柏杨照)

《中国人史纲》中的“大黑暗时代”具体指什么?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台湾狱中十年(1968-1977)完成的著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中国人史纲》中第十四世纪(2)的第七节的章节名称就是“大黑暗时代”。柏杨指的大黑暗时代是指明朝初年开始的文字狱和八股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大黑暗时代。

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纪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由灿烂而平静。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 时,开始沉淀。本世纪(十四)末期,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时代。

这是柏杨在“大黑暗时代”章节开篇阐述这一章节的提要,大黑暗时代是指明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阻碍,让中国文化发展停滞了,没有跟上西方世界的步伐。

通篇专注介绍明初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危害,他在文中称:

文字狱是围堵,八股文是钓钩。

一、文字狱。

文中主要针对朱元璋对文字的推敲,构陷文字狱。称朱元璋没有文化,做过和尚,对有些文字进行单独曲解,处死国很多人,并称文字狱是统治者心虚的体现。

专门列举了几个例子进行论证:

1、释来复。印度僧人,朱元璋款待他,并听他宣讲佛法,他准备回国时写信给朱元璋,信中称“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意思是自己出生在异国他乡,感觉惭愧没有生在大明朝,没有歌颂朱元璋的资格。朱元璋看后却对“殊”这个字进行了曲解,解释为“歹朱”,指朱元璋是歹徒,于是下令将释来复斩了。

2、许元。河南尉氏县县学教授许元上书朱元璋时,奏疏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的字句,这是古文中就有的。朱元璋认为“法坤”和“发髡”同音,意思是讽刺朱元璋做过和尚;而“藻饰太平”发音同“早失太平”相同,意思明王朝会早早失去太平。这样说不行,许元也被朱元璋斩了。

诸如此类因文字得罪朱元璋被杀的人不在少数。

二、八股文。

八股文并不是清朝所特有的,而是朱元璋、朱棣父子一步步禁锢文化形成的。朱元璋要求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注释要按照宋朝朱熹的注释为准。科举考试的举子们的学习课程限定了以上内容,如果钻研其他书籍,则必然会延误科举考试出仕。

朱棣继位之后,进一步禁锢文化,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按照“八股文”来写。他认为八股文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方面的禁锢,也就是八股文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在科举八股文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完全按照套路做。

这种禁锢是的举子们很少涉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类别的书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柏杨称当时的明朝人是“官本位”,某某做的官职如何,而资本主义确实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直击明朝社会的本质。

柏杨批评明朝培养的是忠君爱国的人士,崇仰的是奴才哲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文艺复兴画作,椅中圣母图)

三、明朝文化的发展与西方文艺复兴的对照。

十四世纪,西方文艺复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欧洲文化思想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民的觉醒,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动员和准备。16世纪开始,东方和西方分道扬镳,西方踏上了快车道,而东方沉沦了。

明朝对文化思想的禁锢达到了遏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相比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明朝就是一个“大黑暗时代”。

柏杨写作《中国人史纲》和明朝“大黑暗时代”。

柏杨是暗讽当时的台湾统治者而获罪,判处死刑,后在援救下获得二次减刑,于1977年出狱。狱中做了《中国人史纲》等著作,因此他对文字狱深有感触,有感而发。所以将明朝“文化禁锢”称作“大黑暗时代”。

柏杨是半路出家的史学家,《中国人史纲》有很多硬伤,但语言流畅,值得一读。

怎么看待柏杨的那本书

作为一种“回忆”。

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确是刺中了国人的软肋,嘲讽了不少“恶习”.....可那是几十年前的事,加之他长期生活在台湾,那本书轰动一时,也警醒了不少国人。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特别是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国人精神面貌与境界同当时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而今的国人无论是个人操守,还是对时事的看法与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全新向前的境界。“公知”由褒而贬,充分证明了国人的批判力。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所展示的家国情怀,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中国之所以能稳歩昂首世界民族之林,与国人素质全面提升密切相关。

被誉为反间计巅峰的金刀计, 到底牛在哪儿

王猛的金刀计让人叹为观止,它看似信手沾来,实际上却展现出了一个成功阴谋所必备的两大要素:基于对人心的洞悉进行布局,实施起来环环相扣、不给对方反应的机会。

公元369年,前燕的吴王慕容垂投奔了前秦后,立即引起了前秦宰相王猛的警惕。在他看来:“慕容垂父子,譬如龙虎,非可驯之物,若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早除之。”

作为那时的顶级政治家,王猛作出这种判断绝非出于嫉妒或私心,而是基于以下理由:慕容垂“团队”过于出色,超出了前秦的掌控,而且投奔前秦只是权宜之计。

当时40多岁、正值壮年的慕容垂,称得上是当时天下的头号军事家。他从16岁时起就征战四方,被同为名将的哥哥慕容恪视为“有命世之才”。

公元369年,前燕顶梁柱慕容恪病死,东晋大司马、一代名将桓温趁机北伐。前燕连战连败,不惜许下割地的承诺向前秦求救,皇帝慕容暐甚至寻思逃回老家和龙。生死存亡时刻,慕容垂挺身而出,一举扭转了局面,在枋头之战斩首晋军3万人,送给了桓温耻辱性的一败。

此战之后,慕容垂名震天下,让一心想统一北方的前秦天王苻坚也投鼠忌器。

因此,当慕容垂前来投奔时,苻坚心头的喜悦可想而知,甚至连关中的老百姓也闻讯蜂拥前来,希望一睹战神慕容垂的风采。

一个慕容垂尚且具备如此的威力,更可况他并不是孤身一人前来,随行的还有儿子慕容令、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以及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以及其他亲信官员。其中,慕容令、慕容楷也都是青年一辈中的佼佼者,连苻坚也对这两位后生客客气气、厚加优待。

我们知道,由于当时的北方各民族错综复杂,苻坚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方式(起码表面上是这样),希望用自己的仁义进行调节、融合。对于被自己征服的各部族首领,他都采取了宽容对待、委以要职的处置方式,慕容氏一家自然也不例外。但这一人才济济、实力强劲的家族集团,已经超过了前秦朝廷的驾驭范围,更可况他们投奔前秦,其实只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慕容垂之所以离开前燕,是因为自己长期受到辅政大臣慕容评的排挤;他原本计划携带自己的势力往东逃向龙城,跟前燕朝廷分庭抗礼;但随后走漏了风声,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掉头往西、投靠以宽宏大量闻名的苻坚。

鉴于此,王猛判断:慕容垂父子绝不可能对苻坚绝对信任,也不会对前秦死心塌地,这就给了他施展离间计提供了可能;

而慕容垂父子都是聪明人,要让他们上当,必须让他们互相间沟通不畅、形成信息不对称。

于是,王猛采取了以下步骤:

公元369年12月,王猛奉命率军出征、进攻前燕,他要来了慕容令作为自己的参军、向导,安顿在自己的军营里,由此将慕容氏父子隔离开来;

随后,在出征的前一天,王猛突然造访的慕容垂,作出冰释前嫌、依依话别的模样;

对于这位当朝头号人物,慕容垂自然客客气气的摆酒设宴为其践行;同时,也许是考虑到王猛即将出征、短期内不可能再在苻坚面前排挤自己,慕容垂的警惕性也有所下降。

随后,当两人推杯换盏、酒酣耳熟之际,王猛突然提出:“今当远别,卿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没料到王猛会突然开口要东西,慕容垂压根没有准备,考虑到这份礼物不能太随意,于是他取下随身佩刀作为信物送给了对方。

随后王猛离开酒宴、立即动身出征,没有给慕容氏父子话别的机会。

随行的将士里有个人名叫金熙,本是慕容垂的亲信,也被王猛征召同行。至于为什么选择此人,原因很简单:王猛断定他贪财、见利忘义。

抵达洛阳后,王猛重金收买了金熙,让他装作慕容垂的密使前去忽悠慕容令:“这些天王猛经常在秦王面前诋毁我们,形势大大地不妙;我收到消息,如今大燕朝廷已经后悔逼走我们父子,所以我现在已经动身在回国的路上了,你也尽快找机会回国。”

慕容令本就对苻坚、王猛是否接纳自己父子心怀疑虑,也并不知道赠刀一时,如今得到金熙的口信、父亲的随身佩刀,不禁思想动摇;想要派人找父亲核实,但却苦于军令严格、难以得逞,于是他犹犹豫豫一天后,中中还是狠下心来,以外出打猎为由往东逃去。

王猛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向苻坚报告慕容令叛逃;慕容垂获悉大为惊骇,面对这种根本没法解释的事,他只好也立即动身逃跑,不过随后被前秦的追兵抓获。

前燕那边,见到慕容令一个人突然跑回来,以为他是想当卧底,于是将其发配到比龙城更加偏远的沙城戍边;其后这位青年才俊试图试图带领戍卒袭击龙城,落败被杀;

原本必死无疑的慕容垂,却因为苻坚超乎常人的大度逃过了一劫。苻坚甚至还安慰他:“令公子想念故土,这也是人之常情;父子兄弟,罪不株连,你没必要为这事逃跑。”

可怜的慕容垂是有苦难言啊。随后王猛势如破竹灭掉前燕,大量鲜卑人被纳入前秦管理之下。对于这股强大力量,前秦一些大臣越发忌惮,更何况还有慕容垂这种雄才大略而有具备号召力的领袖人物在。于是,接下来的几年里,王猛等人继续想法子试图清洗慕容垂等人,不过总是过不了苻坚那一关。

直到公元375年王猛去世,慕容垂的处境才得到转机,而前秦的矛盾也逐渐暴露。

公元383年,苻坚南征东晋失败、内部矛盾彻底爆发。而慕容垂果真如王猛预料的那样,振臂一呼、轻而易举率领鲜卑人复国;一代大帝苻坚,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惨重代价。

不过,由于自己最出色的儿子慕容令早已被王猛坑死,复国后的慕容垂只好让慕容宝当自己的接班人。最终,在这位坑爹孩子的带领下,后燕主力军队在参合陂惨败给北魏的拓跋珪,慕容氏的家业再度败落。由此看来,慕容垂还是着了王猛的道。

白登之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感谢邀请。白登山之围的历史意义在于,刘邦认识到汉初国力孱弱,难以用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需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罢兵言和,维护边境安宁。

白登山之围发生于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起因是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攻打太原。

高祖刘邦率三十万大军亲征,先小胜,中匈奴之计。被围于白登山七昼夜,军中断粮,与后面的大部队失去联络。时值十月,大雪不断,情形危险。

后采纳陈平行贿之计脱险,通过此次失败,刘邦知道,汉初国力太弱,不宜与匈奴大动干戈。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此后一直采用“和亲”政策。直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兵精粮足,才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将其驱赶到漠北。

如何评价柏杨《中国人史纲》

“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这是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写的。《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名著。全书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

柏杨是以《丑陋中国人》轰动华人世界的,对于国民劣根性和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柏杨无疑是位新时代的启蒙者。在柏杨眼里中国历史这部皇皇巨著其实演绎的就是“人史”,柏杨的史观就是以“人”为中心,推翻传统的帝王史学,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读柏杨著作的时候则“自然地要联想起鲁迅先生”,“鲁迅曾经有一个想法,他想选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又极其能代表中国人性质的一种人物,做一部‘中国人史’”,“鲁迅先生最后没写成,柏杨先生写的历史系列图书《中国人史纲》等历史系列,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想写的‘中国人史’。”

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他们都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也坚持自我反省,整个民族性的自我反省。

柏杨不是宫廷史学家,也不是学院派史学家,而是一位平民史学家,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洞察人性、洞察历史、别具一格、洞幽烛微。

柏杨是藐视历代帝王的,不像其他史书那样称呼皇帝的庙号,而是直呼其名。柏杨不是站在“修史”的立场,而是站在“说史”的立场。

柏杨对于皇权的藐视,对于平等的追求,贯穿全书。柏杨认为,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种人,不管是白痴还是恶棍却天生地都是要做帝王的,而且世界被要求理所当然地围绕着这么一个人而进行,这是最想不明白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这样一种丢人的制度。

对帝王的嘲讽,从三皇五帝开始,只要有可嘲讽之处,一个都不放过。比如评价封禅:事实上每一次封禅都是一次蝗虫行动,对人民所造成的灾害比其它任何皇家典礼都大。

柏杨认为只有对中国版图扩张及历史发展有着经天纬地功业的帝王才能尊称他们为大帝:嬴政大帝,李世民大帝,还有玄烨大帝。柏杨的眼中只有这三个帝王值得赞颂,其他的昏君暴君则无情抨击和嘲讽,比如杨广、完颜亮的大头症。

柏杨高度评价秦始皇,“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中国人史纲》从头到尾都是饱蘸血泪控诉帝王的专制暴政。柏杨希望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活得像人样,能真正挣得做人的地位!书中有写到明帝国的黑暗和肆无忌惮的杀人的时候,要求读者注意,同时代的英国,已经产生国会,《人权法案》已经生效,君主再也没有权利随意杀人,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河人权观念出现了。

柏杨同时批判了某些儒生所代表的专制体制的奴才与帮闲、帮凶,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中国文化最糟的两部分——礼教和门第制度。

柏杨的批判性精神和平民史学是《中国人史纲》最大特色。但是柏杨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过度赞美清朝贬损明朝,把清朝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这一百余年间的中国人民,好像活在天堂。“康乾盛世”是天堂,这可能是个笑话了,是某些人吹出来的盛世,自欺欺人罢了。

一个男人答应你不要孩子,只把你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你们觉得能幸福吗现实吗

这种男人很少,但不代表没有,姐身边就有真实的案例,我一个以前的同事,说实话她是一个不大聪明的女人,智商上稍微比别人笨一点的,人很好,但是他前夫就是因为她笨所以不要她的,她找了个穷人家,男的因为没钱讨不到老婆,所以入赘她家的,婚后男人对孩子真的很好,夫妻也是十几年了恩爱至今,经常看到她老公背着孩子步行来公司接她下班,婚后他们有过一次意外怀孕的,因为女方妈妈的坚决不同意而流产的,也许家长怕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会偏心,男人有没有据理力争不得而知,最后的结果是流产了,也许别人家的孩子从小他领起的,投入了全部的情感,也已经和亲生的差不多了吧?这个男的挺聪明,赚的钱也很多,但是这些年待她真的很宠,我们看在眼里。我相信那是因为爱情,爱你的人可以百般宠你,不爱你的人只是凑合过日子,因为当他有能力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离开,很多人说那男的傻不傻?有钱了找个什么样的女人没有,却给别人家养孩子?也许很多人为他感叹,但是生活是他在过,他有幸福感就好,他现在已经把孩子培养到名牌大学了,孩子跟他很亲,也许在他心里孩子就是亲生的了,在这里我想祝福他们,祝他们幸福。生活中这种个例真的很少,幸运儿能有几个?如果你爱他,就为他生一个吧?让爱延续。


李敖与柏杨谁的学术成就高

柏杨,李敖两人都已文笔犀利见长,旧时代过来的人总有些国学根底,两人都已骂出名,也都骂进过绿岛。但是两人骂的重点有相同,骂政府,骂老蒋,骂小蒋。和早期的民进党人士都是朋友。也有不同,李敖骂名人,骂遍岛内无敌手。柏杨骂中国人一部《丑陋的中国人》深得老宣的传承。总体来说一个张扬,一个内敛,学术成就柏杨更胜

对于崇洋媚外的人,你怎么看待

什么叫崇洋媚外?洋:大洋、海外的意思,泛指外国;媚:谄媚。 崇拜海外的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气节和自尊,一味奉承外国的一切。

这种人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诟病自己国家的一切。

中华民族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有虚心学习和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统 ,更愿意继承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先进经验 ,再服务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我们自己的事业。而这种学习,我们是在弃伪存真的基础上,汲取精华,提取对我们有益有利的东西。绝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更不是莨莠不分地全盘引进!

而崇洋媚外之流,他们否定自己国家的一切,数典忘祖,把外国一切东西奉为经典和神明,百般吹捧和美化,他们在外国人面前,卑躬屈膝,一副奴才相!

这种人,战争年代充当汉奸,祸害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和平时期,充当外国敌对势力的代言人,散布他们所谓的虚伪的民主、人权自由等洋奴言论。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核能、超算、航天、电磁和量子领城的进步更是举世公认,但我们清醒,我们还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值得我国潜心钻研和学习。如比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年产近3000万辆汽车,但我们还远不是汽车制造强国。在汽车设计理念上,外型流畅和美观上,制造的工艺上,工人的素质上,都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但这是科学求实的态度,绝不是什么崇洋媚外。瑞士人的精密加工技术,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日本人的精工制造水平,美国人的复杂系统集成的能力,以色列的智能化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