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

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巴甫洛夫能守住大楼58天,是因为谁的支援才有了保障)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1-02 18:57:16 浏览4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巴甫洛夫能守住大楼58天,是因为谁的支援才有了保障

1942年9月14日,保卢斯将军被授权指挥所有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部队,也就意味着他不仅可以调动第6集团军的兵力,也有权使用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48装甲军。统一指挥权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外围的崩溃,一鼓作气夺取城区,于是德国装甲兵、步兵和战斗工兵最难打的巷战开始了。

巷战开始之初苏军是比较慌乱的,第62集团军原司令员洛帕京将军认为根本守不住城市,结果当场被督战的赫鲁晓夫拿下,名将崔可夫走马上任。崔可夫坚持了不到48小时,手里也没剩几个兵了,在他的请援下,9月15日夜幕之下,罗季姆采夫少将率领的近卫步兵第13师西渡伏尔加河投人战斗,他们以巨大的牺牲破灭了保卢斯企图在9月16日占领城市中心的幻想,当然,这个近卫步兵师也几乎是伤亡殆尽。

同样,进攻城区的德军各师也是伤亡惨重精疲力尽,说什么也得喘口气补充一下,然而希特勒已经越来越不耐烦,直接电示保卢斯:“赶紧完成这项行动,斯大林格勒必须拿下”!于是德军只好恢复进攻,战至9月26日,按巷战的传统标准评判,斯大林格勒基本可以认定为陷落:德军已经占领城区的80%以上和中心城区的90%,巴赫第71步兵师若干分队甚至前出到了河边。

然而就在城区的中心,还有几座建筑掌握在苏军手中,9月26日深夜,近卫第13步兵师残部奉命逆袭德军,该师所属近卫第42步兵团三营七连在反击中再次拼光,四个苏军士兵冲进了其中的一座四层楼房,这原来是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寓。领头的是代理排长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为什么只是个中士呢?因为该排排长和所有高级士官都已经牺牲了,中士成为最高军衔。

巴甫洛夫大楼

这座楼房极具战术价值,因为它位于斯大林格勒市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由于整个城区已被炸得一片废墟,所以在这座楼房的南、北、西三个方向上,都可以有1000米以上的防御视野,而东边距离苏军控制的伏尔加河陡壁只有百余米之遥,注意斯大林格勒城市的布局,它是沿着西岸边沿河的走向狭长形存在的。

巴甫洛夫中士马上意识到了这座大楼的重要性,立即上报团部请求增援,同时开始对大楼进行防御布置、而近卫第42步兵团也尽量派来了能够组织起来的力量,先后到达的有一个机枪排残部(7人)、一个反坦克小组(6人)和一个迫击炮小组(4人),总计有21名各民族士兵,其中还有一名犹太人。而巴甫洛夫还在地下室发现了10多个躲藏的居民,其中还有四名男子被武装起来投入战斗。

应该说这名中士还是很有战斗经验的,他命令反坦克小组携带反坦克枪占据楼顶,专打德军坦克和装甲车,然后在三个方向上的窗口都布置了机枪,同时还打穿了地下室与楼层之间的地板,从而使苏军士兵可以迅速而隐蔽地转移射击位置,另外,还挖了一条通往伏尔加河西岸峭壁的一道交通壕,随时可以进行联络和补给。

所以巴甫洛夫排能够守住大楼,与伏尔加河两岸苏军的火力与物资支援密不可分,西岸苏军不断通过交通壕运来弹药和给养,而东岸树林里苏军的重炮、高射炮则能够及时提供火力支援,而没有作战能力的十多个平民则充当了辎重员和通讯员的角色,使这25个战斗兵(有两人不知姓名)的战斗效能能够发挥到了极致,这座大楼因此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

德军从1942年9月27日起猛攻这座大楼,第71步兵师也是卖了力气的,但是始终未能成功,这里面有若干因素影响着德军作战的效果:第一,第八航空军的斯图卡轰炸机不太敢过分接近伏尔加河,因为对岸的防空火力很强,也不是一次没轰炸过,但是显然效果不佳。再加上这座楼非常结实,远程炮火虽然打得它残垣断壁,但是主体构架仍然存在,成为一座防御要塞。

第二,德军坦克在掩护步兵冲到楼下时,必然遭到楼顶反坦克枪和迫击炮的打击,而坦克的顶部装甲比较薄弱,很容易中招。而由于距离太近受仰角所限,坦克炮还没办法对楼顶进行直瞄射击,所以几次进攻行动都被瓦解了。第三,少数几次德军步兵冲入大楼后,由于不了解巴甫洛夫们的防御设计(有点地道战的意思),很快会被苏军集中兵力和火力逐退。

同时,“巴甫洛夫大楼”并非孤军奋战,其所在的第42近卫步兵团残余部队,也控制着周围包括面粉厂大楼在内的几座建筑,随时可以对“巴甫洛夫大楼”进行支援,第7连连长也多次通过地道前来指挥,所以德军的进攻不仅仅是针对一座楼房的,而是一整片的防御支撑点。

最关键的第五点,是德军在巷战中不敢展开太多的兵力发动进攻,每次都是连、排级规模。这个道理很简单,面对东岸苏军的炮群和楼房里的火力点,大规模的步兵冲锋很容易遭到炮火覆盖和机枪扫射,那就是无谓的送人头了。所以实际上,大楼的争夺每次都是分队级战斗,也是巷战中最常见的攻防方式。

“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尽显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和血腥,苏军士兵从9月26日的夜里算起,一直坚持到了11月25日,58天后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它,成为德军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全城碰到的最硬一颗钉子。战至11月下旬,由于苏军已经开始进行大反攻,保卢斯被迫收缩兵力组织防御,“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宣告胜利结束。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资料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德军统帅部利用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之机,继续增强东线军事力量。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地域伏尔加河。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了伏尔加河。但这已是德军最后一次得逞。

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终于结束。苏军在防御中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表现了高超的军人技能和集体英雄主义,疲惫和消耗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要集团,从而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扩展资料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

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格勒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苏联及其武装力量的国际威望,消灭了德军主力,大大减弱了法西斯的力量。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不过它的心理意义远比军事意义大。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的状态,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后。以便美军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巴普洛夫大楼里的苏联士兵仅仅23人,为何德军迟迟攻不下呢

巴甫洛夫大楼位于苏联斯大林格勒,是一座4层楼的红砖建筑,它本来是座再普通不过的建筑。

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作为苏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只有23名战士守卫,却抵挡了德军58天。

苏军守卫的是一座楼,一座普通的民居,而不是一座碉堡,即使是一座碉堡,在拥有大炮的德军面前,它也不堪一击;何况德军还有空军,可以对它进行轰炸;但为什么德军还是迟迟没有攻下,让苏军创下了一段神话?

一、空军不敢炸

二战德军当时在东线战场,部署了2700架战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后,德军第四、第八两个航空军参加了战斗。既然如此,只要派一架战机或者轰炸机过来,很轻松的就能将大楼夷为平地,为什么德军不派战机过来?

我们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役,双方投入兵力500万,历时将近半年。战场形势非常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处于胶着状态。

尤其是在很多情况下,战斗都是以巷战形式进行。在此情况下,德军如果贸然轰炸,很可能误伤德军,得不偿失。

因为技术限制,当时二战的战机在轰炸目标的时候,不能做到精确制导,轰炸成功率很低,这样就难免误伤,所以德军不敢对大楼进行轰炸。

二、陆军不想炸

众所周知,在巷战中,占领制高点非常重要,而巴甫洛夫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制高点,占领之后,就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这座大楼位置绝佳,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是开阔地带,可以清楚地俯瞰一月九日广场,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炮兵观察所。

而大楼东面几百米的地方,就是伏尔加河畔苏军一个补给码头。在德军轰炸下,这个码头是苏军由东岸向西岸进行补给的、仅存的一个码头,对苏军来说性命攸关。

如果德军占领了巴甫洛夫这座大楼,就可以对苏军补给线构成威胁,卡住苏军脖子。

所以德军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大楼,而不是一片废墟,用大炮倒是可以轻松将大楼夷为平地,但是这不是德军想要的结果。

所以德军只能用轻武器,向大楼发动进攻。

三、苏军准备充分

虽然防守巴甫洛夫大楼的士兵只有20多名,他们占领之后,料定德军会拼命争夺,所以做了打持久战的装备,也料到了战斗的艰苦性。

苏军在里面不但准备有吃的喝的,而且火力配置非常到位,也非常科学。

他们在大楼配备了2门50毫米迫击炮、一挺马克沁机枪、3把反坦克步枪,还有其它轻武器若干。

而且在一楼门口铺设了沙袋,形成坚固工事,在三楼设立瞭望口,随时掌握德军动向;还在三楼布置了狙击手,二楼则是反坦克步枪,可以居高临下杀伤敌人有生目标。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各楼之间的墙壁和比如室内战壕、楼内各房间墙壁和天花板打通,一来各楼层的战斗人员可以相互支援,二来可以及时向各楼层运送武器弹药和食品,还能传递信息,协调作战。

四、外部有力支援

苏军在战斗进行后,为了守住大楼,从巴甫洛夫大楼不远处的汽油库和面粉厂等处,挖了两条通向大楼地下室的地道。

这样一来,守卫大楼的勇士就不是孤军作战,先后有数十名军人和百姓向大楼运送战略物资和食品。7连连长瑙英夫则通过地道,到大楼里指挥战斗。

苏军在大楼附近设置了不少火力点,夹击、牵制进攻的德军。当德军开始向大楼发动进攻的时候,大楼附近的苏军就会用密集的火力向德军射击。

这样一来,进攻的德军就会首尾不能相顾,这就极大地缓解了守卫大楼苏军的压力。

不管怎么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勇敢顽强,给了德军沉重打击,粉碎了他们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一个缩影,它将永垂史册。

苏联巴甫洛夫大楼坚守时间怎么比法国抵抗时间还长

1942年7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决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由苏军中士巴甫洛夫指挥的23名将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坚守一座大楼长达58天,即守卫巴甫洛夫大楼。

有意思的是,在战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面对纳粹德国进攻时只坚持了39天,也就是说整个法国抵抗的时间都不如一座巴甫洛夫大楼。那么巴甫洛夫大楼坚守的时间为什么比法国的抵抗时间还长呢?

斯大林格勒战役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苏军退却;第二阶段为斯大林格勒巷战;第三阶段为苏军反攻;第四阶段为歼灭德国第六集团军。而巴甫洛夫大楼发生在坚守斯大林格勒中最惨烈的巷战。

1942年9月,苏德围绕斯大林格勒城区据点展开激烈争夺。巴甫洛夫大楼位于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十字路口,是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制高点,对苏联守军至关重要的伏尔加河岸补给哨所也临近巴甫洛夫大楼。

正因如此,如果德军占领巴甫洛夫大楼将会对苏联守军的补给生命线造成严重威胁。1942年9月26日,巴甫洛夫中士带领三名士兵抵达巴甫洛夫大楼布置防御并将楼内和附近的平民转移到地下室保护起来。

随后苏联又派遣包括重机枪组、反坦克组、迫击炮组在内的20几名士兵支援巴甫洛夫。因此巴甫洛夫大楼的兵力虽少,但武器装备种类齐全,成功地将巴甫洛夫大楼建为可以抵御各种陆上攻击的火力点。

在装备齐全的条件下,防守巴甫洛夫大楼的苏军战士们发明了很多建筑物防守的经典战术,至今仍在某些地方使用,比如室内战壕、楼内各房间墙壁和天花板打通等等,让整座巴甫洛夫大楼变得坚不可摧。

另外,巴甫洛夫大楼的战士还挖了一条通往附近面粉厂大楼(苏军据点)的地道,与战友们形成了互相配合支援的防守体系。因此巴甫洛夫大楼的战士们没有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后勤补给也没有被切断。

再加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阶段无法得到空中支援,只能依靠坦克和步兵集群发动进攻。在城市巷战的环境中,坦克和步兵集群的战斗力遭到很大削弱,导致德军始终没找到占领巴甫洛夫大楼的方法。

1942年11月25日,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反攻阶段,巴甫洛夫大楼附近的德军被击退,胜利完成任务的二十三名战士撤离大楼,无一牺牲。至此巴甫洛夫大楼实现了抵抗德军时间超过整个法国的“乳法”成就。

巴普洛夫大楼里的苏联士兵仅仅23人,为何让德军大费周折

巴普洛夫坚守的大楼只有23人,但是由于布置了严密的防御工事,所以让德军很费工夫。

斯大林格勒让世界都见证了苏联人的顽强,也正是这场战役让整个世界的局势为之翻转,根据当时的情报和后来专家们的查询,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士兵牺牲上百万。

当二战时期欧洲北部局面难以打开的时候,德国当时的最高领导者元首将目光盯上欧洲的南部,1941年德国重组南方军队,混编成为A集团和B集团,1942年敲定进攻南方的计划,A集团军作为主攻,B集团群侧面呼应,浩浩荡荡挺进西伯利亚。

德军打得非常谨慎,闪击塞瓦斯托波尔瞬间俘虏苏军数10万,苏联军队在南部元帅的领导下极速从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集结了45个师,然后长途跋涉绕至德军东北,悍然发动进攻,在三天之内收复失地,当时苏军的领导极为欣喜,大肆褒奖手下,但是德军趁着苏军几乎都集结在东北方向,虚掩诱杀以先锋部队为诱饵,大军绕至苏军南侧,一举端掉苏军临时指挥部,这场战役导致苏联后备军匮乏,以至于后来无力反击。

德军挺进了斯大林格勒,苏联军队展现了他们超强的韧性,顽强的和德军进行巷战,巴甫洛夫大楼正是其中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苏军仅仅23人,但是他们做了严密的防守,在周围布置了雷区,并且用简易的房屋建筑构建了一个交叉火力网,就是这样在优秀的防御工事帮助下苏军让德军大费周折。

巴甫洛夫保卫战面对23名苏联士兵,为何德军久攻不下

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役,也是一个转折点。双方在这个战略要地苦苦僵持了199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血腥的战场。而其中最经典的战斗就是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

巴甫洛夫大楼原来只是一栋普通的无名小红楼,它正处于斯大林格勒市区中心地带,在德军炮火不断轰炸下,周围建筑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离此不远的地方是一个重要码头,苏联的物资转运工作要通过这栋大楼进行转接,而且因为这栋大楼孤零零立在那里,成为观察周围敌情的唯一制高点。

所以当德军率先攻下这里时,苏联派出一只由巴甫洛夫带领的6人小分队,趁黑夜发起突然袭击,将这栋大楼的控制权给夺了回来。苏联前前后后又派出17人,他们带着重机枪、反坦克步枪、迫击炮等武器来此进行支援。

那么此时共有23名苏联士兵驻守在大楼里,面对疯狂的德军攻势,他们苦苦坚持了58天,直到德军撤退。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德军迟迟攻打不下这栋战略要地呢?

第一:苏军齐心合力奋战精神

事实上,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时守备大楼的战士包括俄罗斯人、塔吉克人等,甚至还有一个犹太人。虽然民族不同、肤色各异,然而这些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战斗在一起。

大楼里还有藏有一些尚未来得及撤离的平民,这些人拒绝了苏军把他们安全转移的要求、毅然留下来帮助打敌人。

他们不仅照顾士兵日常生活、做伤员护理工作。还挖战壕、传递消息甚至在危机时刻拿起枪支对敌人开火。所以这场战斗不仅仅是23个人的胜利,更是勇敢坚强的苏联人民的团结胜利,是整个斯大林格勒战争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缩影。

第二:苏军出色的战略战术

整个四层大楼被苏军设成一个坚固的碉堡,阁楼放着迫击炮,可以在制高点对德军开炮。

四楼安置反坦克枪,可以瞄准坦克顶部相对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

三楼是观察哨的位置,每天有哨兵在此观察敌情。狙击手和步枪手也在这里设伏。

二楼是投掷手榴弹的绝佳位置。

一楼是重机枪的天下。指挥所设在地下室,各种物资也都转移到这里,比较安全。甚至这里还设置了让士兵劳逸结合的休息室,里面有棋类和书籍。

大楼内的房间被打通,方便战士们在楼内各窗口不停的移动。窗口玻璃被拆除,窗台上用沙袋作为掩护,方便重机枪的扫射,也适合对外扔手榴弹,两者都有极大的杀伤力。

在大楼外边,苏军先是用一层又一层的铁丝将大楼同外界隔绝起来,铁丝外层是一个深度一米多的冷水沟,在寒冷的冬天,沟水刺骨,跳下去就等于失去了战斗力。再外一层则是密密麻麻的雷区,德军如果想近距离攻击,那么先迎接他们的就是看不见的地雷。

巴甫洛夫大楼还挖通一条地道,和在附近的另一个苏军地点面粉厂大楼连接起来,他们作战期间随时会得到战友们的支持。

第三:德军的傲慢和愚蠢

从大方向来看,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时,就带着轻率的因素。因为德国在二战最开始采用闪电战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所以希特勒认为斯大林格勒也似乎唾手可得。

他设下障眼法,让苏军以为他会进攻莫斯科,却意想不到的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势,打苏军一个措手不及,希望能速战速决。然而他却忽略了苏联军队的顽强意志和作战能力,以致最后拖到巷战的泥淖之中。

其实德军在九月份就已经先将这栋大楼控制住,并在此放置了大量的物资。然而他们却没有派太多人在此看守。巴甫洛夫仅仅带着六个人就将此地的德军全部制服消灭,可见他们防守非常懈怠。

这栋楼里储备着德军留下的大量战略物资,从枪支弹药到食品药品,样样都非常齐全。所以小分队根本不用考虑物资补给问题。拿敌人枪炮打敌人,这日子简直不要太爽。

而德军在巷战阶段则是相对孤立的,不但空中支援越来越少,而且坦克根本没办法发挥应有的威力。时间越拖越久,缺少食物和御寒衣物的德军战斗力下降得越快。

因为以上原因,巴甫洛夫带领战友们一次又一次打败了德军的进攻,在坚持了58天之后迎来了胜利。后来这座大楼用巴甫洛夫的名字命名,以此纪念这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苏联有一座大楼,为何德军攻打58天都没拿下

因为这座大楼在先前建造的过程中,洒下了人民的汗血,铸成了这座城堡,再加上人民群众强烈的抵抗,所以德军没有攻下。

巴普洛夫大楼里的苏联士兵仅仅23人,为何德军迟迟攻不下

巴甫洛夫大厦位于苏联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四层红砖建筑,原本是一座普通建筑。

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作为苏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只有23名战士守卫,却抵挡了德军58天。

苏联军队守卫着一座建筑,一座普通的居民楼,而不是碉堡。甚至碉堡也很容易被德军用大炮摧毁;更何况德国人和空军可以轰炸它;但是为什么德国人占领它的速度如此之慢,以至于苏联人建立了神话?

一、空军不敢炸

二战中,德军在东线部署了2700名战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后,德军第4、8空军参加了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派出战斗机或轰炸机,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大楼夷为平地。德国人为什么不派战斗机?

众所周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役。双方投入500万兵力,历时近半年。战场情况很复杂。你有我,我也有你。他们被困了很久。

尤其在很多情况下,战斗是以巷战的形式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军贸然轰炸,很可能会误伤德军,得不偿失。

由于技术限制,二战中的战斗机在轰炸目标时无法实现精确制导,轰炸成功率很低,很难避免误伤,所以德军不敢轰炸建筑物。

二、陆军不想炸

众所周知,在巷战中占据制高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巴甫洛夫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制高点,占据之后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该建筑位于十字路口,从西、南、北三面开放,俯瞰1月9日广场。这是一个完美的炮兵观察哨。

大楼以东几百米是伏尔加河上的苏联补给码头。在德军的轰炸下,这个码头是苏军留下的唯一一个从东海岸向西海岸补给的码头,对苏军非常重要。

如果德军占领了巴甫洛夫,可能会对苏联补给线构成威胁,卡在苏联的脖子里。

所以德国人要的是完整的建筑,而不是废墟。用大炮很容易把大楼夷为平地,但这不是德国人想要的。

所以德军只能用轻武器攻击大楼。

三、苏军准备充分

虽然保卫巴甫洛夫大楼的士兵只有20多名,但他们占领大楼后,决定德军要为之拼命,于是制造装备打持久战,预估战斗的艰辛。

苏联人不仅在里面准备了食物和饮料,而且他们的火力配备得非常好和科学。

他们在大楼里配备了两挺50毫米迫击炮、一挺马克西姆机枪、三支反坦克步枪和其他几件轻武器。

而且在一楼入口处铺设沙袋,形成坚固的工事,在三楼设置观察口,随时了解德军动向;三楼有狙击手,二楼有反坦克步枪,可以居高临下的干掉敌人的活目标。

此外,它们将建筑物之间的墙壁与室内沟渠、墙壁和建筑物中每个房间的天花板连接起来。第一,各级战斗人员可以互相支援;第二,他们能及时把武器弹药食物送到每一层楼;他们还可以传递信息和协调行动。

四、外部有力支援

战役后,为了守住大楼,苏军从巴甫洛夫大楼不远处的汽油库和面粉厂挖了两条通往大楼地下室的隧道。

这样,守卫大楼的勇士们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几十个士兵和人向大楼运送了战略物资和食物。7.连长Nao Fu Ying穿过隧道指挥大楼里的战斗。

苏联人在大楼附近建立了许多避难所来攻击和遏制进攻的德国人。当德军开始攻击大楼时,大楼附近的苏军会用密集的火力向德军射击。

结果进攻的德军无法互相照顾,大大减轻了苏军守卫大楼的压力。

打仗的时候,双方为何都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

23名苏联红军坚守一座四层大楼,面对绝对优势的德军坚守了58天,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守卫战。

战后,苏军将领崔克夫开玩笑的说:“试图攻占巴甫洛夫大楼而阵亡的德军人数比攻占巴黎时阵亡的德军人数还要多’’。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一个连接到一个任务,让占领”列宁广场”上的一座4层大楼,因为这个大楼视野俱佳,可以为炮、步兵提供绝佳视角,此时苏军和德军陷入激烈的巷战中,夺取这个大楼意义重大。

1942年9月26日,苏联红军巴甫洛夫中士带领几个红军战士来到大楼,德军防备松懈楼内只有几个德国士兵,巴甫洛夫战斗小组迅速解决了楼内德军,占领了大楼。

周围的德军发现大楼被苏军占领,于是抽出部分兵力进攻大楼,双方展开激战。

大楼地下室有30多名苏联居民,他们主动担负起了修筑工事、埋藏地雷等军事任务,其中十几个青壮年居民还拿起了武器。

这30多个苏联市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否则以巴甫洛夫一开始带去的几个人是很难守住大楼的。

德军一开始低估了楼内苏军的战斗力,派去的兵力不足百人,结果发现遇见了硬骨头,随后德军加大了进攻力量,动用了坦克、甚至调用了俯冲轰炸机。

但是德军的松懈和轻敌让他们失去了先机,苏军的三批援军也先后进入的大楼,他们是: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等7人(携带1挺重机枪),索布加伊达上士等6人(携带3挺反坦克枪),切尔努申科少尉等4人(携带带2门50毫米迫击炮)。

三批援军共17人,加上之前巴甫洛夫中士等6人,楼内苏军共23人,这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23勇士”。

我们可以看出苏军的装备还算不错的,有重机枪、反坦克枪、迫击炮,这些武器对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楼内苏军的防守非常的机动灵活,他们和楼内民众用铁丝网将大楼包裹,并在楼外埋设大量地雷。楼板也被凿开,上下均已打通。

从巴甫洛夫等6人第一次攻入大楼,到德军最终无功而返,苏军在大楼中坚守了58天,战斗一直很激烈,有一次一辆德军坦克甚至冲入了大楼内部,但是被反坦克枪击毁。

在楼内的58天,苏军并非只是战斗,实际上他们还有娱乐,在大楼的地下室里,楼内苏军和民众们还布置了了一个列宁室,里面有跳棋、骨牌和各类书籍。

战后,苏军守卫的这座大楼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2015年3月15日,守卫巴甫洛夫大楼据点的23名红军战士中的最后一位健在老兵,乌兹别克人图尔德耶夫逝世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曼干州,享年93岁。

不得不承认,苏联的大楼修筑的真是够坚固的。

东北野战军前指到达锦州外围后,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亲登帽儿山观察敌情,着重查看地形和范汉杰的城防部署。今天俯瞰下去,从北平到沈阳的“北宁线”从锦州市区穿过,铁路线以北被泛称为“铁北”,其为丘陵地带,普遍地势较高,甚至要超过原市区的平均海拔。

而这片丘陵地带的两个制高点,一是自然形成的山头“大疙瘩”,一是人口修建的“配水池”。范汉杰不是草包,他充分利用了这两个战术制高点,部署了最能打的部队和最强的火力,也就是说,东北野战军攻城部队若想接近城垣,就必须拔掉这两颗钉子,否则必遭敌人居高临下的火力杀伤,是绕不过去的据点。

配水池确实不大,它是伪满时期的建筑,顾名思义,就是给锦州城区供水之用,所以建在高处是有原因的。它大概有五间房子大小,钢筋混凝土结构,敌人把水放干挖出枪眼就成为了良好的碉堡,然后以配水池为中心,在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又修建了多个永备碉堡,各堡之间再以交通壕联接,所以“配水池”从广义上来说,是指这一片要塞化的防御阵地。

守敌为滇军第93军暂编第22师的一个加强连(也不可能放进太多的人),番号为该师一团二连,兵力约150人,另附一个重机枪连和一个战防炮排,所以这个加强连的兵力接近300人。注意啊,这只是战前的常备兵力,战斗打响后,暂22师进行了多次增援,累计进入阵地的敌人超过一个加强营。

既然是绕不过去的战术直撑点,那就只能拔掉它,为此东野三纵派出了第7师第20团担任主攻任务,该团前后动用了三营和一营1共1000余人的兵力,可不是简单的600之数,那只是东野一个步兵营的满编兵力。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后,攻击配水池阵地的战斗于1948年10月12日黎明的6点40分打响,第20团首先派出三营发起冲锋。

而第7师师长邓岳,也把指挥所前移到距离前沿300米的位置,用望远镜观察战况和指挥战斗。战斗异常惨烈,滇军的这个加强连是特别抽调全师八年以上军龄的老兵组成的:“个不高,挺能打”,再加上配水池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防炮,所以东野的火力准备效果不大,必须用步兵炮跟随突击部队抵近射击才有效果,因此在敌人猛烈的火力扫射下,冲锋的战士纷纷倒下。

从黎明杀到下午,期间敌人至少实施了30次反突击,暂22师一团长王援威上校亲自组织反击,并且当场阵亡,而我三营也因伤亡严重失去攻击能力。邓岳随即投入了一营加强攻击,该营营长、战斗英雄赵兴元在组织最后一次进攻时,全营能够投入战斗的仅余26人,可见牺牲之惨烈。

战至12日下午6时,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厮杀,三纵7师20团终于攻克配水池,而负责攻击“大疙瘩”的24团仍然没有进展,到夜里三个营全部打残,邓岳开始骂娘,韩先楚也开始骂娘,因为次日就是原定对城垣的总攻时间,后来经过认真观察终于发现,“大疙瘩”阵地后面有暗沟通往锦州城垣,敌人可以源源不断增兵和补充弹药。

第7师随即以火力封锁暗沟,继续组织攻击,至13日清晨,终于再克大疙瘩,锦州城北的两颗大顶子至此完全拔除。《大决战辽沈战役》对此特别进行了刻画,一营炊事员按全营份额做的猪肉炖粉条,结果战斗结束后抬上阵地,才发现能够吃饭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欢迎来红色的锦州,参观有纪念意义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牤牛屯前指纪念地、英雄烈士纪念碑、和纪念战斗英雄的“云飞街”、“士英街”等等,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