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夏尔尼

马戛尔尼怎么念?马嘎尔尼访华以及乾隆皇帝的反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1-02 11:02:44 浏览7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马戛尔尼怎么念

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戛(ge 平声)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谒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 双方互赠礼物 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 航海望远镜 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给英国的有丝绸 宣纸 各种工艺品等

马嘎尔尼访华以及乾隆皇帝的反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我认为 乾隆皇帝的想法很单纯 那就是中国以天朝自居 物产丰富 不需要“番物” 他自以为中国仍是世界上的大国
第二 马戛尔尼的说法 我认为多半是带有政治讹诈的 当时 欧洲处于封建王朝的末期 封建社会的弊端已暴露无遗 而处于新型阶段的英国 急需增加对外贸易 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而中国是亚洲最大资源地 所以他们继续打开中国市场 与中国进行贸易
在我看来 英国原先的打算只是对中国进行贸易 互通使节 然后慢慢的对中国进行侵略 而乾隆皇帝的答复 让他们认识到了 武装进攻的必要性 所以 在会见乾隆皇帝不久 马戛尔尼绘制了 大运河的走向以及天津大沽炮台的防御图 以备侵略之用
至于道理嘛 我想应该是不同社会形态所表现的生存法则:
乾隆皇帝代表着封建社会最高意识形态 他的生存法则就是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他是世界的中心 他所统治的国家也是世界的中心 并且万物丰盈
而马戛尔尼代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 即追求平等、自由,甚至会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

等到马戛尔尼来访时,乾隆为何要赶走他

众所周知,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朝的皇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将自己奉为天朝大国,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来朝庆贺,所以导致清朝的人消息长期闭塞,变得愚昧无知。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英国有一位叫做马戛尔尼的伯爵,受英国国王的命令来访中国,不过却被乾隆给赶走了,因为这位伯爵没有下跪。

其实在这个英国的伯爵来访中国之前,中国和西方之间就已经在进行贸易了,当时主要集中在广州开放了一个通商口岸,也就是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当时在每年的夏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广州十三行都会对英国的商人开放,让他们在这里居住,方便进行商业活动。但是这样的贸易方式也让西方人感到非常困惑,因为这个通商口岸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但是在骄傲的乾隆皇帝认为,自己愿意跟西方做贸易,对于西方来说是一种恩典,觉得没有必要开放太多的通商口岸。

而且西方人在和中国人做交易的时候是指进口不出口,当时两个国家在研究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饮料流入到国外了,对于自己国家的经济来说是一种损失。而且当时在广州负责通商的官员和西方商人做交易的时候,谋取私利的行为实在是太严重了,出现了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所以当西方人占据了一些主要的地位之后,就想解决这些贸易问题。

西方的使者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好是乾隆的80大寿,这个时候为了满足皇上的虚荣心,官员们就让英国人去给皇帝祝寿。当时英国使者带的魄力也是比较多的,但是中国和英国在礼仪方面却发生了纠纷,因为使者不愿意三跪九叩,只愿意单膝跪在地上,并且要倾国的官员也向英国的国王画像下跪,所以乾隆就非常不高兴,把这位使者的要求全部给拒绝了。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以失败告终吗

首先马戛尔尼就是一个经验十足的外交官,也是一位彻底的殖民主义者。马戛尔尼担任过英国在俄国的外交官,并且与俄国签订了对英国十分有利的条约。而且使团乘坐的军舰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是当时英国的顶尖船舰。总的来说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有着军事、政治和经济多种目的,也是英国殖民和经济扩张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十分深远,史料记载马戛尔尼访华是一次失败的经历。马戛尔尼访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的态度。当时清朝军事十分落后,马戛尔尼都看在眼里,并且看透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并且清朝落后的封建体制和官僚制度危机重重,马戛尔尼看破清政府的问题所在。当时清政府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从上到下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这群欧洲使者却看出中国早已外强中干。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第二点就是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马戛尔尼访华之后,欧洲人彻底改变对中国的看法,认为中国早已不堪一击。并认为中国统治者顽固不化,只有动武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派遣使团礼貌谦虚的对待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当时英国正在实行对印度的全面殖民,财政正在亏损,为了盈利必须和中国开展贸易,面对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只能侵略。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的第三方面就是因为乾隆王朝的愚昧无知与自负,彻底让中国失去全面融入世界的机会。马戛尔尼访华的实质就是当时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第一次近距离的交流。史学家称如果清政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这次机会,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到了清朝晚期中国人民也不会承受那么多的灾难。

马戛尔尼访问完乾隆之后,鸦片战争为何没有发生是当时英国实力还不够吗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利,被认为是导致1840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将错误归咎于清朝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其实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本身就是不怀好意,是西方殖民者进行对外扩张的一贯套路罢了。

当马戛尔尼看透清朝腐朽虚弱、外强中干的本质之后,不论乾隆皇帝怎么接待英国使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毕竟弱国无外交,谈判要靠武力支撑。

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殖民者对于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都有一个套路,先以传教士、贸易商团、外交使团等和平的面貌出现侦查目标国的情报,当发现对方实力不如自己的时候立马进行武装侵略,西班牙毁灭印加帝国、英国侵略印度地区都是这么干的。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也不是带着和平的诚意访华,而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第一个步骤,是对清王朝的试探。在英国使团交给乾隆帝的国书上虽然写着“互惠互利”,但是从马戛尔尼提的要求来看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索取好处。

比如英国要求清朝将珠山附近不设防的小岛交给英国使用,这是割地;英国要求清朝按照欧洲的法律处置英国商人在华事务,这叫治外法权;英国要求清朝废除进出口货物关税,但关税是当时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1612年开始,英国就在印度地区进行殖民活动,不断兼并各王国、土邦,而清朝与廓尔喀、锡金、不丹等国一直有外交联系,再加上清朝中任职的欧洲人,因此乾隆皇帝对于英国在亚洲的扩张是有一定了解的。

当乾隆帝看到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提出的要求后,感觉到了英国对清朝的威胁,对于英国使团的态度也从热烈欢迎,变为立马赶其走人,中英两国在礼仪方面的矛盾更像是乾隆找的一个体面收场的借口。对于英国人可能的战争行为,乾隆也有警惕,要求各沿海口岸做好军事准备;并严令各地官员不能敲诈、勒索英国商人,以免给英国人开战的借口。

实际上当时英国各界对于马戛尔尼使团的谈判失败是有预期的,在马戛尔尼离开英国之前,英国就有各种渲染清朝“磕头礼仪”、清朝皇帝自高自大的漫画、文章出现。

等到马戛尔尼从清朝回到英国,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称清朝虚弱不堪,要击败它并不困难后,英国更是各种渲染自己使团受到的“不平等对待”、清朝在羞辱英国等观点,这属于典型的开战前舆论准备。

只不过英国距离中国确实太远,以当时的航海技术难以大规模出兵中国。等到英国完成对印度殖民,拥有对中国出兵的后勤基地之后,英国已经做好了开战的一切准备。因此英国人才敢明目张胆的向清朝贩卖鸦片,并在清朝行使正当权利大规模硝烟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用战争解决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因为1793年清朝慢待马戛尔尼使团,也不是因为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都只是英国掩饰侵略行为的借口,本质就是清朝实力不行,英国认为侵略中国能获得比和平交往更大的利益。

1793年清政府拒绝马戛尔尼使团的各种要求并不是大错误,但在认识到英国的威胁性后只是被动防守,而不是主动去了解英国、了解世界就是大错特错,这一错就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

马嘎尔尼是谁

1792 英国政府精心挑选了人员组成一个大型使团,即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不是Sir George McCartney)代表使团,涵盖了当时多个行业中的专家,包括植物、动物、机械等各个方面,赴中国宣传英国、展示英国国力和了解中国。
马嘎尔尼1793年见乾隆
但和我们国家上至朝廷下至黎民对新事物的麻木不仁相比,马嘎尔尼使团却在北京、天津、东南沿海做了大量的调查,甚至包括我国的民歌和植物种类。
在详细而深入了解中国之后,马嘎尔尼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他断言,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但是马嘎尔尼不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认为那样将会影响英国的商贸收入。他预言,如果中英发生冲突,中国的西藏将出现麻烦,台湾与朝鲜将脱离中国政府,俄国也会出兵侵占中国领土,中国国内将会发生暴乱。)
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从世界的一等公民开始滑向二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