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回忆录对解放军

麦克阿瑟回忆录对解放军(从小没有离开过军营的麦克阿瑟,为什么要转业)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1-02 07:44:05 浏览3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从小没有离开过军营的麦克阿瑟,为什么要转业

对于每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热情、肯干是他们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的真实写照。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一点点在消磨着他们的斗志,惆怅和挣扎,让他们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无法抉择。

作为西点军校的优秀毕业生,麦克阿瑟对未来也是踌躇满志。从小生活在“蜜罐”里,伴随着赞美和荣誉长大,几乎是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但面对单调、乏味的军营生活,也不例外的对未来产生过怀疑和犹豫,他该怎么做呢?

海外服役经历,让他与亚洲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照西点军校的传统,优秀毕业生都会被送到升迁较快的部队服役,尤其是拥有海外服役的经历,更是升职的不二选择。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的公职人员,去边远地区或海外援建一样,回来后会得到很快的提拔。麦克阿瑟少尉也不例外。

1903年,经过5个星期的行程,麦克阿瑟随美国陆军第3工兵营来到了菲律宾,这是其父亲取得辉煌成就的地方。慢节奏的生活气息和热情的当地民众,让他很快就爱上了这个由7083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不过,收获最大的还是人生阅历。

一是,第一次杀人。作为美国的海外殖民地,菲律宾当地的反抗运动层出不穷。一次,在执行完勘察任务返回营房途中,遭到2名抵抗分子的伏击,良好的军事素养,以及敏锐、果敢的处置,让他第一次连杀2人,并很快晋升为中尉。

二是,结识影响他一生的朋友。麦克阿瑟闲暇之余,经常到美国陆海军俱乐部去消遣,在这里他结识两位当地年轻的律师,经常一起吃饭、聊天,成为很好的朋友。他们就是日后担任菲律宾总统的奎松和奥斯敏纳,是麦克阿瑟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位。

更难得的是,成为父亲的随从参谋,游历亚太地区。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美国为了获取双方的第一手资料,特任命麦克阿瑟的父亲为驻东京军事观察员,而他和母亲也有幸一起到日本,一家人公事、私事一起办,游历了整个亚太地区。

作为随从参谋,他跟随父亲到过新加坡、孟买、泰国、越南等地,甚至在中国停留了2个月。9个月的考察,东方的文化和风土民情,深深吸引着麦克阿瑟,而被人推崇、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更是将他个人的命运和亚太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事业、感情的不如意,让他萌生退意。

1906年,经过一段海外服役的生活,麦克阿瑟的能力得到了军方的认可,被选派到高级工兵学校进修一年,与二战中担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同班。同时,麦克阿瑟的父亲为了让他更快的“成长”起来,通过昔日部下,谋得一份重要兼职。

这就是担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罗斯福总统的叔叔)的低级副官。这么做,既可以广泛的认识业界“大佬”,又可以学习更多的社交经验,甚至可以通过总统的提携,在进修完成后,留在陆军总部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位。可谓用心良苦啊!

麦克阿瑟十分清楚父亲的用意,也全身心地寻找各种机会接近总统,希望得到最高长官的赏识。也许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天天沉迷于“溜须拍马”,进修的成绩很不理想,分配时没能留在总部,“竹篮打水一场空”。

灰心丧气的麦克阿瑟来到基层连队,干工作也提不起精神。前途暗淡的未来,让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婚事,把心思用在了“泡妞”上。按理说,凭借俊美的外表,显赫的出身,又是情场高手,被他看上的女人,很难抵挡住这份感情。

但偏偏就有人不信这个邪。一次,麦克阿瑟在舞会上偶遇一位女子,对她一见钟情,送花、写诗歌,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可这位女子非但不理会,而且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似乎当他不存在。让一向感觉良好的麦克阿瑟,自尊心遭到沉重打击。

在事业、感情双重打压下,麦克阿瑟对军人的职业开始有所动摇,再加上工作不上心,在上级的严厉批评后,并“发配”到全营管理最差的一个连队,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对麦克阿瑟来说,是极大的侮辱,更不愿在部队呆了。

好在母亲平克尼“神通广大”,居然找到当时的铁路大亨,为儿子找了一个很好的职位,打算让他转业到地方工作。这时的麦克阿瑟一连几天寝食难安,并认真地开始考虑自己的将来,发现军队依然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军号声”。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麦克阿瑟刷新西点军校25年记录,为什么差点被开除

美国西点军校自建校以来,就是青年人向往的高等军事学府,更因为严谨治学、淘汰率高,而且毕业后仕途光明,成为每个学员和其家庭引以为傲的高校。麦克阿瑟一家也不例外,亲戚朋友都为他能进入西点军校深造,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对从小立志从军,秉承父业,继承家族荣耀的麦克阿瑟来说,此时的头颅更是高高抬起,“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他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希望尽快开学,因为那里是他人生辉煌的第一步,是理想变成现实的关键。

然而,西点军校的严厉还是超乎他的想象。

1899年,19岁的麦克阿瑟已经出落成一个“帅小伙”,1.8米的个子,匀称的身材,天生一副军人的身板。而上军校的消息,对其远在菲律宾征战的父亲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其母亲更是以儿子为骄傲,干脆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伴读”。

军校生活对年轻气盛的麦克阿瑟来说,早习以为常了。从小跟随父亲东跑西颠,军营就是他的家,而4年的西德克萨斯军事中学学习经历,更让他对未来的军校生活不以为然。然而,他想错了,西点军校的严厉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进校门就是3个星期的“野兽营”训练,学习军人的基本常识,比如敬礼、整理内务等,有些类似现在的新兵连。如果单就是这些科目,这对于麦克阿瑟来说根本就是“小儿科”,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感觉良好的麦克阿瑟一下找不着北。

原来,和大多数军队一样,都有老兵欺负新兵的传统,而西点军校更是将其“升级为”考验学员意志的一项举措,方法是五花八门,手段近乎残忍。而麦克阿瑟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人,因为他的父亲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征战将军和英雄。

理由很简单,他们想知道英雄的儿子是不是草包?一天,麦克阿瑟被要求在一片碎玻璃上做一个小时的“大鹏展翅”,由于高度的紧张和体力消耗,晕了过去。醒来后四肢不停地发抖,同屋的同学想去报告上级,被他制止了。

经过这一场,麦克阿瑟“通过”了高年级学员的考验,再也没人欺负他了。可是,有些新学员不堪忍受侮辱,报告上级遭到更严厉的“报复”;有的愤而退学,甚至有的含恨自杀,引起了家长和媒体的高度不满。一时间,西点军校臭名远扬。

麦克阿瑟也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抉择。

1900年的西点军校,是当时美国人人皆知的军事学府,但其“老生欺负新生”的传统,也是公开的秘密,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直到一名学员为此而自杀身亡,惊动了美国当局,总统下令成立调查委员会,彻查此事、绝不姑息。

按理说,这件事与麦克阿瑟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会牵扯到他呢?答案是“树大招风”。要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而麦克阿瑟也曾遭到欺凌,由他揭发西点军校的“陋习”,更有说服力。于是,有学员将这件事汇报给了调查委员会。

委员会自然很重视这件事,但他对此采取回避的态度。首先,轻描淡写地回应这种事。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的麦克阿瑟对这种事情早已见怪不怪,无非就是方式不一样。更何况“好说不好听”,将军的儿子被欺负,不反抗是件没有面子的事情。

其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调查委员会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追究校方的责任,也就是说,要搞臭西点军校。麦克阿瑟自然清楚其中的厉害,他坚称自己在这场“恶作剧”中,之所以四肢发抖直至晕倒,是因为体质差,和他人无关。

更重要的是,他在法庭上拒绝说出搞“恶作剧”同学的名字。不是他有多么宽宏大量,而是告密系人类劣行中最不名誉的一种,这对家族的荣誉是极大的侮辱。母亲平克尼教导的“永不说谎,永不搬弄是非”,他铭记在心。

有着良好家庭教育,以及将家族荣誉视为生命的麦克阿瑟,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但拒绝告发的后果是严重的,这意味着他很有可能被开除学籍,希望和梦想将化为乌有。幸运的是,事后法庭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算是顺利度过了一劫。

麦克阿瑟的行为,获得了师生们的高度认可。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如此的“高压下”,为了个人、学校的荣誉,坚守做人底线不做“告密者”,需要相当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是大家推崇的优秀品质。从此,他在西点军校“顺风顺水”。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麦克阿瑟进攻莱特岛,为什么对守军下手狠

1944年9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了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考虑到日军在棉兰老岛的防守力量较强,决定在菲律宾中部的莱特岛登陆。这预示着麦克阿瑟不仅继续在太平洋战场上担任“主角”,而且将亲自光复菲律宾,一雪前耻。

然而,莱特岛所处的位置超出了盟军战斗机掩护的航程,并处在日本空军的打击范围内,而且岛上驻有2万多日军,其中有曾在巴丹战役中将麦克阿瑟赶走的,战斗力很强的第16师团。他能否一帆风顺地重返故土,兑现诺言吗?

“菲律宾人民:我已经回来了!”

为了打好反攻菲律宾的第一仗,他进行了认真准备。集结了包括18艘航母在内的,共计700多艘舰船组成的庞大编队,登岛部队为4个突击师,总兵力约20万人,对日军占有绝对的优势。特别讲求效果的麦克阿瑟,要的就是“初战必胜”。

尽管日本清楚盟军的目标是菲律宾,但不能确定其在哪里登陆。为加强防御,将有“马来之虎”美誉的山下奉文调往菲律宾。让他没想到的是刚上任不久,盟军就展开了进攻。这一天,庞大的美军特混编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驶近莱特湾。

进攻开始,上千门舰炮不计消耗的开火,顿时整个海岸线火光冲天,陷入一片火海;炮火准备结束后,4个突击师在20公里的宽大正面开始抢滩。绝对优势的结果,只能是盟军轻而易举的登陆成功,美国和菲律宾国旗并排地插在海滩上。

接着,麦克阿瑟一行人等跳下没膝深的海水,迈着自信、沉稳的脚步,踏上了菲律宾的国土,随行的记者们记录下这一珍贵的镜头。为了这一天,他背负了31个月“逃跑将军”的骂名,如今率领千军万马重返故土,一雪前耻,激动之情可想而知。

更让他满意的是,对手恰好就是当年入侵菲律宾的日军第16师团。麦克阿瑟忘不了逃离菲律宾的狼狈和耻辱,他要“国仇家恨”一起报。于是,命令部队必须又快又狠地结束战斗。仅过4天,日军海岸部队被全部歼灭,盟军只损失了49人。

激动的麦克阿瑟站在蒙蒙细雨中对着话筒,略带颤动的语调说:“菲律宾人民:我已经回来了!……继续发扬巴丹不屈不挠的精神,……起来,战斗!利用每一个有利的机会,打击敌人。”这篇演说,通过电波传到了世界各地。

莱特湾大海战,日军反扑失败。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日本已经认识到,日军不可能再有翻盘的机会,于是制定了对盟军进行决战的计划。其中,对菲律宾方向的代号是“捷一号”,计划在陆地上牵制盟军的同时,联合舰队驶向莱特湾,与麦克阿瑟决一死战。

按照这个计划,就在麦克阿瑟登陆莱特岛的同时,日军开始实施“捷一号”计划。得知消息的麦克阿瑟一面将司令部移向陆地,一面抓紧修机场。双方在莱特湾海域进行了一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太平洋战场上最后一次航母大战。

尽管日本联合舰队的数量只有盟军的一半,但抱着决死的信心,攻击异常凶猛,并第一次出现了有组织的“神风特攻”行动。哈尔西凭借着兵力优势,也不停地向日军航母编队发起攻击,很快压住了日军的攻势,斩获颇丰。

4天的海战,美军仅以损失6艘战舰的代价,击沉了日军包括4艘航母在内的26艘战舰。也就是这一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再也没有组织过一次像样的舰队,彻底丧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权。听到消息后,麦克阿瑟长舒了一口气。

海上的威胁消除后,麦克阿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山下奉文指挥的27万陆军。在莱特岛站稳脚跟的麦克阿瑟,为了尽快结束战役,不断地增派部队上岛,兵力已达18万人,形成了几乎10:1的优势。同时,在日军后方实施登陆,掐断其赖以生存的补给线。

日军在前后夹击之下,莱特岛的防御体系终于崩溃。在这场战役中,日军除了1000人逃离,800人被俘外,其余约7万人被击毙;盟军损失也不小,仅阵亡就达3500人。对麦克阿瑟来说,收复莱特岛,预示着将彻底光复菲律宾。

莱特湾战役期间,麦克阿瑟的司令部,俨然成了新闻发布会场,每天对外发布着捷报,牢牢吸引着民众的眼球,他喜欢被人追捧的场面。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国会授予他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终于实现了他“光宗耀祖”的愿望。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民众拥戴的麦克阿瑟,为何不能指挥整个太平洋战区

美国宣布参战的头半年,是二战中最灰暗的时期,军事上几乎一事无成、处处挨打,民众情绪十分低落。一向崇拜英雄、能人的美国人十分渴望着胜利,而麦克阿瑟从菲律宾死里逃生的消息,无疑是一剂兴奋剂,鼓舞着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美国人眼里,麦克阿瑟就是勇敢和胜利的象征。特别是在菲律宾的节节抵抗,更成为当时最鼓舞人心的故事。麦克阿瑟由此获得了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虚荣心再次膨胀,他想要的更多,但现实似乎总是在和他开玩笑。

澳大利亚的状况,让他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恐怕连麦克阿瑟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独自撤离菲律宾的行为,按理说就是战场上的“逃兵”,反倒成为民众热议的英雄之举。一时间,美国的大街小巷都在传颂他的事迹,甚至新生儿的名字也叫“麦克阿瑟”,这让他十分受用和感到骄傲。

更让他兴奋的是,根据民意调查显示,65%的民众赞成尽早向日本发起反攻,而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支持率不到25%。这意味着,军方在社会的压力下,会加大对亚洲战场的扶持,而驻守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将有机会反攻菲律宾。

但现实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凄凉”。作为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的麦克阿瑟,如今整个澳大利亚的武装力量仅有2万多人,刨去后勤和工兵等保障部队,真正的作战部队只剩下一个战斗力不高的步兵师,而空军只有250架老旧的飞机。

不要说挥师反攻菲律宾了,就连自保都成了问题。而日军的动作却愈发的凶猛,自攻占菲律宾后,气势汹汹地朝着南太平洋一路横扫,婆罗洲、马来西亚、爪哇等地先后落入日本的魔爪,其前锋与澳大利亚仅隔着一条狭窄的托雷斯海峡。

换句话说,麦克阿瑟驻守的澳大利亚,随时可能遭到日军的进攻,形势已经危在旦夕。在他的潜意识里,逃离菲律宾已经对他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澳大利亚再保不住,他将彻底成为“逃跑将军”,这比要他的命还严重。

但上层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危险,依然将大量武器、兵员运往英国,陆军部更是要求麦克阿瑟仅限于“维持现状”。他不断地向上级说明对日反攻的重要性,并随着国内对其支持的呼声越来越高,他对能够指挥整个太平洋战区充满着期待。

然而,更让麦克阿瑟懊恼的事情还在后面。

面积达1.7亿平方公里的太平洋,位居“四大洋”之首,是二战中最大的一个战场。麦克阿瑟深信,必须由一名最高统帅来指挥整个太平洋战区,而自己奉命从菲律宾冒死逃出,是担任这个职务的不二人选,更何况大多数民众也都支持他。

显然,麦克阿瑟抱有这样的期待,是虚荣心的膨胀,权力欲望强的表现。很快,美国海军金上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日本是个岛国,反攻一定是一场海上决战,太平洋战区的战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军,并决定着战争的进程。

金上将坚持认为,海军拒绝接受由一名陆军将领对他们发号施令。说白了,就是反对麦克阿瑟出任太平洋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当然,背后的原因是,战争胜利取得的荣誉,都归麦克阿瑟一人,这是海军所有将领都不会答应的事情。

美国陆、海两军种的积怨很深,常因一些事情互不相让,甚至不得不由总统出面协调。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了协调双方的矛盾,军方高层干脆将太平洋战场划为两个独立战区,尼米兹负责太平洋战区,麦克阿瑟依然负责西南太平洋战区。

这样的结果,让一向自我意识很强的麦克阿瑟十分懊恼。更让他倍感侮辱的是,从划分的区域看,他只负责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等区域,在战略地位上明显低于太平洋战区。也就是说,真正把握太平洋战场的,是尼米兹而不是他。

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华盛顿在任命他为战区司令的同时,又分别任命了下属部队的指挥官,其中相当一部分直接听命于参谋长联席会议。从管理的角度看,麦克阿瑟无法安排自己的人,还要处处请示马歇尔,这和“光杆司令”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不顺心的事情,让麦克阿瑟一段时间一直怀疑,在国内有一个针对他的“小团体”,在故意限制和处处为难他,就是要看他的难堪、笑话。可是,局势的紧张容不得麦克阿瑟胡思乱想,当务之急是如何挡住日军南下的脚步,保住澳大利亚。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西点军校成军官短训班,麦克阿瑟如何让其起死回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梦想带兵出征的麦克阿瑟,在欧洲凭借英勇无畏,带领“彩虹师”一战成名,一时间,鲜花、掌声全都涌向了他。从小在赞美中长大的麦克阿瑟,对于这样的情景,他一向是很受用的。

然而,个性张扬的麦克阿瑟,越级反映情况以势压人,招致同僚们的反感。尤其是远征军司令潘兴,对其凭借父亲的裙带关系,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态度十分厌恶。从此,两人结怨颇深。好在麦克阿瑟“朝中有人”,倒也“顺风顺水”。

“老娘”出马,成为西点军校校长。

1919年,麦克阿瑟载誉而归,和大多数军人一样,面临着战后分配的问题。却很幸运地被陆军参谋长马奇叫去,准备由他担任西点军校校长。这意味着,不用降回到战前的少校军衔,依然可以顶着准将的光环。为什么好事都是他的呢?

首先,战功卓著,是个优秀的军人。这一点,在一战中是有目共睹的,就连麦克阿瑟的“死对头”潘兴,也不得不赞美“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人”。在马奇看来,西点军校的“迂腐、落后”,需要一位经验丰富,而且有一定威望的人去整治。

其次,照顾老上级的儿子。马奇是麦克阿瑟父亲手下的得力干将,备受重用,从上尉连跳4级成了上校,这样的提拔,无论是谁都会感恩的。如今,报恩的机会来了,麦克阿瑟少校到准将,也是连升4级,这是对老上级一个很好的交代。

更重要的是,作为马奇老上级的遗孀,平克尼在儿子人生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找到马奇,剩下的事情,想必都会“懂的”。而作为马奇也正好顺水人情,满足了老上级遗孀的要求。作为一个母亲,这么做无可厚非,但多少有些不光彩。

麦克阿瑟成为西点军校校长,在当时是个大新闻,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有的赞美,有的贬损。作为他的“粉丝”和其父亲的老部下,都认为是“实至名归”、“英雄的儿子是好汉”,但多数同龄军官,都为其靠裙带关系,捞取好处的行为所不齿。

要知道,同时期的马歇尔、巴顿上校回到国内,都降回了少校军衔,艾森豪威尔更是恢复到原来的上尉军衔。众人的“不忿之情”可想而知,以至于对麦克阿瑟的贬损,盖过了他在西点军校进行的改革,以及影响美国军事发展的成绩。

大刀阔斧地对西点军校进行改革。

一战时期的西点军校,远没有过去的名声好,为了多输送军官,压缩学制;学员提前毕业,成了不折不扣的“短训班”;学员的选拨标准也降低了不少,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屡见不鲜,教职工对此十分不满选择辞职,西点军校到了要“关张”的境地。

陆军参谋长马奇选择麦克阿瑟去当校长,就是因为他有能力、有魄力,更富有理想,是个“完美主义者”,总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不墨守成规。更因为他很年轻只有3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西点军校的未来需要这样的人。

作为西点军校的高材生,能以将军、校长的身份重返母校,这让向来感觉良好的麦克阿瑟,更加的趾高气昂和踌躇满志。殊不知,学校的师生员工对他的到来反应冷淡,甚至带有不屑的眼光,原来,“走后门”提拔上来的,到哪儿都招人烦。

但很快,麦克阿瑟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始了。一是,完善荣誉教育,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在他看来,军人必须有荣誉感和责任心,逃避、撒谎、嘲笑等行为,将受到重罚,并会被荣誉委员会记录到个人档案,作为考评一名学员是否优秀的标准。

为了打破陈规,丰富教学内容,他要求每位教授每年以观察员的身份,到3所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先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普通高校教授的课程;同时邀请各行各业的权威到学校做报告,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视野。

二是,提倡民主,废除不合理制度。过去学员在校期间,不许吸烟、看报、收邮包,更不许周末离开营房的规矩全部废除,并每月发给每位学员5元津贴。这在学员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严禁校园欺凌。作为曾经的受害者,麦克阿瑟对此深恶痛绝。他设立“反欺委员会”,并取消“野兽营”,新生全部交由正规部队训练;新生到校后,由军校教师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目的就一个,就是不给老生欺负新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成就呢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美国陆军的五星级上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以及主要的成就。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于19世纪出生在美国小石城郊外30km的一个军人家庭,因为自己出生于军人家庭,所以后面他考入了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在校期间既注重读书,又注重体育锻炼。四年以后,他创下了当时哪个学校的毕业分记录,以很高的成绩毕业,后来被委任成了一个少尉。五年之后,麦克阿瑟晋升为工程兵中尉,后面麦克阿瑟又开始跟随着跟随自己的父亲从事情报类的工作。直到1911年,他被晋升为上尉,然后调入了陆军参谋部任职。父亲在他任职后的一年就去世了,而后他一直一步一步的往上晋升着自己的军衔。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麦克阿瑟出任了第四十二步兵师参谋长,晋升为了上校,去法国参加了这个世界大战。因为他作战勇敢并且指挥有方,所以他多次获得勋章,并且被升为旅长,得到晋升之后,麦克阿瑟更加表达出自己对军事的喜爱之情,战争时期他与远征军总司令部人员皆有怨恨。39岁的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的校长,他是自西点创校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在美国他是一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又是一个统帅。他不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命远东军司令,后面一年就被授予了五星上将的军衔,然后以最高统帅的身份主持了对日本的受降仪式签字。麦克阿瑟参与了许多的战争,并且有着卓越的指挥能力。所以他在美国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麦克阿瑟在军事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在二战中,获得过美国五星上将军衔的只有3个人: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在他们之中,马歇尔没有实战指挥经历,艾森豪威尔直接指挥的战役也不太多,惟有麦克阿瑟可说是久经沙场。

麦克阿瑟出身将门,父亲老麦克阿瑟是1898年美西战争中的名将,曾任驻菲律宾军事总督。一战前后好几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都是他的门生,这让小麦克阿瑟在仕途上得益不少。麦克阿瑟本人少年早慧,在西点军校的4年里有3年名列第一,毕业的时候还是学员队长。据说西点军校校史上毕业时既是第一名,又是学员队长的,只有3人而已,一个是麦克阿瑟,还有一位没有在军界闯出名堂,再一位就是南北战争时的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李也是被美国人视为军事天才的人。大多数名将早年在军校的成绩都不怎么样,少年早慧的也不多,这也使麦克阿瑟成为了一个异数。

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被派往菲律宾服役。但不久,便被调回华盛顿,先后在罗斯福手下和作战部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率“彩虹”师赴法参战,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而不断升迁,一战结束时他已是一名准将。战后麦克阿瑟回西点军校担任校长,成为西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1930-1935年,麦克阿瑟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届满后被派往菲律宾任陆军元帅。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率军与澳大利亚准备战略性反攻,担任太平洋西南地区总指挥。后来率军攻入日本,接受日本投降,被任命为盟国最高统帅,全权统辖和改造日本。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麦克阿瑟又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组织了大胆的仁川登陆计划。后因与杜鲁门总统在侵朝战争问题上意见分歧,于1951年被解职,后来他任过兰德公司的董事长,1964年病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担任太平洋西南地区总司令。他对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概念是,应该使用由舰队支援的空、地打击力量出其不意地对几个主要目标实施大规模攻击。麦克阿瑟的战略是,应该把灵活与节约兵力结合起来,在他的部队不脱离己方的空中掩护之下,沿着前进的轴心线,向几个重要目标外围作跳跃进攻。从广义上讲,他谋求用突破敌人内部防线的方法来割裂并摧毁所谓的“大东亚——南海日本帝国”。正是由于缺乏同日本正面作战的设施,他建议对日本的坚强据点不做正面攻击。对每一次战斗,他所谋求的是获得时机迂回到敌人后方,打击其侧翼,切断敌人的补给线。麦克阿瑟的整个作战理论是抛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种消耗人力的正面攻击,回到拿破仑时代的机动作战。麦克阿瑟采用这一战略,借助海空军力量,运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越过不重要的岛屿,向深远纵深的主要目标实施“蛙跳”攻击,从澳大利亚经菲律宾一直打到日本国土,创造了无数个大步跨跃岛屿的胜利战例。麦克阿瑟的这一战略是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之一,避强击弱的规避战术使美军重创日军,而自己的损失却不大。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侵朝军总司令,负责援救朝鲜李承晚政权事宜。南朝鲜的美韩残军希望迅速得到麦克阿瑟的增援,麦克阿瑟则考虑得更远,他计划率领军队在汉城附近的港口城市仁川登陆,以拦腰切断北朝鲜军队的供给线,给北朝鲜军队以致命打击。美军中陆军和海军的作战军官及参谋人员都反对这一计划,当地的驻军司令也表示反对。但是麦克阿瑟凭借其超常思维拒绝了将领们的反对意见,并且将进攻日选择在英法七年战争时期魁北克战役191周年纪念日,即1950年9月13日这一天。他声称,当年英军将领沃尔夫认为,既然陆、海将军们都认定他的计划不可行,那么蒙卡姆(法军将领)也一定认为他不会那么干。现在,既然美军军官都认为仁川登陆不可行,毫无疑问,北朝鲜人也一定会那么想。为了达成登陆的突然性,麦克阿瑟指挥航母分别对南朝鲜东海岸的三陟和平壤外港镇南浦及清川江口的达阳岛进行佯攻,在群山方向实施佯动登陆,同时利用报刊、广播散布假情报,造成在东海岸登陆的假象。他自己则率10艘军舰驶进仁川港,稍费力气便登了陆,然后长驱直入,扑向汉城,粉碎了北朝鲜军队对釜山的包围,迫使其重兵撤回三八线以北。麦克阿瑟又赢得了美军史上一次罕见的胜利。

麦克阿瑟的军事才华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是他成功战例的特点。太平洋战争中,“跳岛作战”是他的拿手好戏,这反映了他在战略概念上的冒险和创新。“跳岛作战”能充分发挥己方的海空机动优势,既减少伤亡,又让大批日军无用武之地,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则是麦克阿瑟在战役层次上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

除了军事指挥艺术,麦克阿瑟还是出色的教育家和军人政治家。他在20年代是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担任校长时正是西点军校经历大变革的时代,他给军校带来的活力和进行的教育改革到现在还有深远影响。日本投降以后,麦克阿瑟作为盟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实际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对日本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从选举权到新宪法。虽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的是中国的世仇日本,单就他的工作而言,必须承认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麦克阿瑟的弱点也和他的天才一样明显。他打过不少本可以避免的败仗,像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的空军被日军奇袭毁在地面上,像朝鲜战争第一和第二次战役。麦克阿瑟过于自信,自信到狂妄的地步,所以往往轻视对手,所有这些败战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轻敌。反过来,他开始重视对手时,往往又有天外飞仙似的妙手出现。他的出身、教育、经历决定了他的优越感和自信,他对荣誉有中世纪骑士式的渴望。麦克阿瑟是美军将领中获得勋章最多的一人,也不吝惜给手下的人以荣誉。在他的回忆录中每次作战之后都有长长的注解“我按以下的顺序嘉奖我的部下”,这在所有将领的回忆录中绝无仅有。以上这些都造成了他的个性弱点,进而影响他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