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托尼·布莱尔是什么时候上任的
1997年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英语: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英国官方译名为贝理雅,英国政治家,曾自1994年起任工党党魁,自1997年至2007年曾同时任英国首相。在2007年卸任党魁和首相后,他继续任下议院的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选区议员,另外又获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为中东问题特使。
布莱尔早自1994年7月起出任英国工党党魁,接替在任内遽逝的前党魁约翰·史密斯。在任党魁期间,工党放弃了数十年前立下的政策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在1997年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结束了保守党长达18年的执政时期,而那次也是保守党自1832年以来输得至为惨烈的一次大选。布莱尔是工党历史上在任最长的英国首相,也是该党唯一一位带领工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的首相,但面对种种批评,他在2007年6月27日正式离任。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祖先约翰
全名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律师家庭。197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次年取得律师资格。因擅长解决就业问题和熟悉商法而涉足工党政治。1983年当选议员。1988年进入工党影子内阁。1992年约翰·史密斯当选工党领袖后,任命布莱尔为影子内阁内政大臣。1994年5月史密斯死后,布莱尔于7月继任工党领袖。1979年以后工党连续四次在大选中失利,长期处于颓势。为了使工党适应变革中的社会经济形势,他改革工党的传统政策,革新党的宗旨和价值观,修改党章第四条有关“公有制”的条款,改变工会与企业主的关系,提倡自由企业制度,反对通货膨胀政策,积极预防犯罪,支持英国融入欧洲联盟。他把改革后的工党称为“新工党”。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工党赢得了广大中间阶层的支持。在1997年5月的大选中,工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布莱尔成为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在2001年6月和2005年5月的大选中,工党连续获胜,布莱尔三次蝉联首相。2007年5月10日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并于6月27日卸任首相。布莱尔政府实行了多项改革:给予英格兰银行独自决定利率的权力;签署欧盟社会宪章条约;倡议下院改革,改进“首相质询时间”的形式;在执政的第一年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建立议会;同年促进达成《贝尔法斯特协议》(又称《耶稣受难日协议》),自1972年以来第一次在北爱尔兰建立分享权力的议会;改革上院,除保留92个世袭贵族的上院议员资格以外,取消其他贵族的上院议员资格。在2001年大选中,工党再获胜利,布莱尔蝉联首相。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英美特殊关系,2003年同美国一起发动对伊拉克战争;主张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1998年10月和2003年7月以首相身份访问中国。著有《新英国 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
托尼·布莱尔的政治生涯
布莱尔在1975年加入工党,1982年代表工党在一个传统的保守党选区比肯斯菲尔德(Beaconsfield)参选国会议员失败。在1980年代早期,布莱尔在工党内被认为是“软左派”(soft left)。
1983年他当选为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选区国会议员,并连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党两次在大选中败于撒切尔夫人之后,布莱尔站在党内改革派一边。他与改革派领袖尼尔·基诺克(Neil Kinnock)合作,成为影子内阁的一名成员,将工党改造成一个更温和的政党。当基诺克因1992年工党选举失败而辞职之后,布莱尔继续在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内阁中任内政大臣。 工党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党政府关于欧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败丑闻的影响,“新工党”在1997年的英国大选中获得了一边倒的巨大胜利。布莱尔在1997年大选完结时,他取得了历史上英国首相最高的支持率。
布莱尔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国首相,后来他兼领的职务还包括有第一财政大臣、公务员事务部部长、英国工党党魁、以及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选区议员。作为英国内阁的阁臣,他也是枢密院顾问官。布莱尔卸任后,首相与党魁之职由其财相布朗接任,而布莱尔则随即获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为中东问题特使。
1998年12月26日布莱尔成为第一位在爱尔兰议会发表演说的英国首相。
在2001年英国大选中,布莱尔成为第一位赢得第二任的工党首相。
在911事件后,布莱尔宣布与美国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战争之前他参与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帮助巩固了国际反恐联盟。
布莱尔是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有关进攻伊拉克计划的坚定支持者,虽然这项计划具有很高的争议性。布莱尔很快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常与持坚定反战立场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发生摩擦。布莱尔被认为比布什更善于演说,他在战争爆发前发表了多篇演说,强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性。
虽然萨达姆被指控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英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理由,布莱尔也强调萨达姆践踏人权的记录,以此来为战争辩护。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英国军队也参与其中。战后至今也没有在伊拉克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在英国国内造成了针对首相的很多争议,其中很多是来自工党党内的。
2003年8月1日布莱尔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工党首相。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两天,由于工党内部的反对,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没有办法通过二读--这是他上任后首次面临此类政治危机。最终,关于调涨大学学费的法案以5票优势获得通过。
在2006年5月, 《每日电讯报》曾报导布莱尔的支持度跌至只有26%,比起当年威尔逊将英镑贬值后,以及卡拉汉在不满足的冬天期间所得的支持率还要低,这表示布莱尔成为了战后最不受欢迎的工党英国首相。
布莱尔政府奉行的对美国亦步亦趋的外交政策及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不仅造成工党政府声望和执政能力下降,也使工党内部要求布莱尔早日下台的呼声日趋高涨。因此,布莱尔2007年5月10日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
布莱尔于2007年6月27日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递交辞呈,从而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布莱尔是谁
托尼·布莱尔
托尼·布莱尔 (Tony Blair) 1953年5月6日生于英国北部的爱丁堡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84年成为大律师,1994年被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
布莱尔1983年进入下议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后任财政、贸工、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1992年起任内政事务发言人。他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布莱尔是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1997年5月任首相,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后兼任首席财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他出任首相后,对工党大胆进行革新,对原保守党政府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布莱尔重视中英关系,曾于1988年访华。1997年,布莱尔出席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8年10月以首相身份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布莱尔对法律、工会、税收、贸易、能源、就业、犯罪等问题感兴趣; 喜欢读书,爱好网球和音乐; 著有《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等书。
政治生涯
布莱尔1953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员,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杜伦(Durham)度过的。布莱尔在有“苏格兰的伊顿”之称的费茨中学接受教育,后来又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法律,并获得学位。大学毕业后,布莱尔在1975年加入工党,1982年代表工党在一个传统的保守党选区比肯斯菲尔德(Beaconsfield)参选国会议员失败。在1980年代早期,布莱尔在工党内被认为是“软左派”(soft left),当时这一派正试图控制工党。
1983年他当选为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选区国会议员,并连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党两次在大选中败于撒切尔夫人之后,布莱尔坚定地站在党内改革派一边。他与改革派领袖尼尔·基诺克(Neil Kinnock)合作,成为影子内阁的一名成员,将工党改造成一个更温和的政党。当基诺克因1992年工党选举失败而辞职之后,布莱尔继续在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内阁中任内政大臣。
1994年史密斯心脏病发去世,布莱尔与影子内阁的另一名成员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项政治交易,由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而布朗则将担任未来工党政府的财政大臣。布莱尔与布朗一起改造工党,修改其党章,去除了有关国有化的政策,而更强调自己善于财政议题(当时的保守党政府无法解决经济问题),并将自己称作“新工党”。
虽然这些改革遭到了政治对手和工党传统支持者的批评,这些改革却是成功的。工党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党政府关于欧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败丑闻的影响,“新工党”在1997年的英国大选中获得了一边倒的巨大胜利。
布莱尔是20世纪英国第一个在职首相在唐宁街生子育儿。1998年12月26日布莱尔成为第一位在爱尔兰议会发表演说的英国首相。
在2001年英国大选中,工党再度保持了其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布莱尔成为第一位赢得第二任的工党首相。保守党领袖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辞职,他是自1920年代奥斯丁·张伯伦以来第一位没有成为首相的保守党领袖。
在911事件后,布莱尔很快地宣布与美国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战争之前他参与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帮助巩固了国际反恐联盟。直到今天他依然扮演着这个角色,访问了许多其他国家领导人可能认为太危险的国家。
布莱尔是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有关进攻伊拉克计划的坚定支持者,虽然这项计划具有很高的争议性。布莱尔很快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常与持坚定反战立场的法国希拉克发生磨擦。布莱尔被认为比布什更善于演说,他在战争爆发前发表了多篇演说,强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性。
虽然萨达姆被指控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英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理由,布莱尔也强调萨达姆践踏人权的记录,以此来为战争辩护。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英国军队也参与其中。战后至今也没有在伊拉克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在英国国内造成了针对首相的很多争议,其中很多是来自工党党内的。工党内有许多人不喜欢布什,并且反对伊拉克战争。
2003年8月1日布莱尔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工党首相,但是大卫·凯利博士的死亡阴影笼罩着布莱尔,工党内没有任何庆祝活动。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两天可以算是布莱尔政治生涯中最危险的两天,被称为“在地狱中的24小时”。由于工党内部的反对,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没有办法通过二读——这是他上任后面临的首次类似的政治危机。第二天,关于大卫·凯利博士死亡调查的赫顿报告也将公布,大多数人预测报告将指责布莱尔及其政府。最终,关于调涨大学学费的法案以5票之差获得通过。而赫顿勋爵的报告则着重批评了BBC的报导不周,而对政府的失误只是轻描淡写。
虽然赫顿报告为大的部量辩护,有关导致伊拉克战争的情报使用问题又浮上台面。布莱尔最终决定再启动另一项调查,而这次是评估战争爆发前情报的使用。
私生活
布莱尔的太太谢丽·布莱尔(Cherie Booth)是著名律师,两人在1976年相遇,当时他们都还在读法律。他们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最小的儿子里奥(Leo)出生于2000年5月20日,是20世纪第一位出生在现任英国第一家庭的孩子。虽然布莱尔一家一直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孩子隐私不受侵犯,但是还是有很多关于第一家庭的报导。布莱尔的大儿子曾被报导喝酒狂欢以庆祝中学考试结束,而这份报导是在布莱尔所提出对酒醉人士罚款的政策两天以后。
他的太太和孩子都是天主教徒。
2003年10月19日布莱尔曾因心脏问题接受治疗。
托尼布莱尔是哪个欧洲国家的首相
英国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员,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杜伦(Durham)度过的。布莱尔在有“苏格兰的伊顿”之称的费茨中学接受教育,后来又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法律,并获得学位。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党魁、枢密院成员、财政副发言人、贸工副发言人、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英国首相、议员、中东问题特使、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经济顾问。布莱尔对法律、工会、税收、贸易、能源、就业、犯罪等问题感兴趣;喜欢读书,爱好网球和音乐;著有《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等书。英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调查报告——齐尔考特(Chilcot)报告2016年7月6日公布于众。齐尔考特说,“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对伊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布莱尔则在报告出炉后表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当时必须被推翻,当时自己的选择符合英国最大利益。[1
托尼·布莱尔的人物经历
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首都爱丁堡。
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1958年1月,梅泽尔带着托尼回到英国。
1961年,进入切里斯特教会学校,同学们称为“布莱尔二世”,第一学期未的考试后跳入三年级。
1965年,迁往离德汉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区,当过学校模拟选举中保守党的候选人。
1966年,进入费茨公学。
1971年,从费茨公学毕业。
1972年,考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学位。
1975年6月,离开大学。同年,成为工党党员。 同年成为切尔西区工党党团秘书。
1977年,离开伦敦来到法国。后回到英国,成为艾尔文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1979年,同切丽·布斯结婚。
1980年11月,第一次参加工党议员候选人选举失利。
1981年2月,当选为支部书记。同年秋天,补缺为选举中的提名做议员候选人,失利。
1982年4月1日,地方选举中,打败三人,成为工党候选人。
1983年5月18日,被提名为塞奇菲德区工党候选人。6月,当选为工党候选人。
1984年11月,成为影子内阁。
1985年3月6日,首次在新闻媒体上亮相。
1985年,长子尤安出生。
1987年,二子尼古拉斯出生。
1987年,竞选影子内阁失利,成为影子内阁贸工部长副手。11月24日,写文章的同电台直播下议院辩论。
1988年,开始给《时代》周刊写文章。5月,安吉·亨特成为托尼顾问。11月,参加影子内阁竞选,排第九,成为能源部长。
1989年,大女儿凯瑟琳出生。
1990年,布莱尔同布朗访问澳大利亚。
1992年7月8日,影子内阁选举中,排第二,任内务部长。同年年任内政事务发言人。
1993年1月,前往美国学习。
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同年被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
1995年初切丽被选为英国王室法律顾问。
1995年11月27日,作为工党领袖的布莱尔被诺森比亚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6年4月,来到美国。4月12日,同克林顿会谈半个小时。11月,李岚清访问英国,托尼送《新英国》。
1997年5月,工党在英国大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击败连续执政达18年之久的保守党。年仅44岁的布莱尔出任政府首相,成为20世纪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1997年7月1日,出席香港回归。 9月6日, 出席黛安娜王妃葬礼。10月21日,在唐宁街会见了董建华。
1998年秋正式访问中国。
1999年12月31日,出席“千年穹顶”千年盛典。
2000年5月20日,利奥出生。
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2002年8月,承认建造千年穹顶是个错误。
2004年,因心脏问题住院。
2005年英国大选中,布莱尔获得连任,是英国历史上首位三次当选的工党首相。 7月,帮助伦敦赢得申奥主办权。同年,托尼·布莱尔曾参与动画《辛普森一家》的演出。
2006年8月,在曼彻斯特工党大会上宣布一年后退位。10月24日,在伦敦唐宁街10号会见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0月31日,英国下院首次就伊拉克政策举行辩论。11月3日,与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的会面中提出新的国际气候问题合作的提议。
2007年5月10日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同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宣布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布莱尔成为该组织董事会成员,并主持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
2008年1月,布莱尔任瑞士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顾问。
2009年2月,布莱尔创建咨询公司“托尼·布莱尔协会”,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011年,哈萨克斯坦政府聘请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担任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经济问题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