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电影我们

巴西电影我们(推荐几部巴西电影)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1-01 18:07:27 浏览6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推荐几部巴西电影

喂,楼上的别忽悠了,摩托日记是墨西哥的吧
给你推荐一个巴西导演吧 你自己找找他们的片去
/ 马里奥·皮索托(Mario Peixoto,1910-1992)- 默片时代的天才
马里奥·皮索托是巴西默片时代最具天才的电影人,他一生只拍摄了一部影片就是《界限》(1931,无声),但却成为巴西影史上所公认的伟大杰作。那是一部艺术性极高带有实验性电影语言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两男一女在一条救生船上漂流求生的故事,皮索托用精湛的摄影,剪辑和蒙太奇把戏剧化情节和人物内心思想的矛盾和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想象当时的皮索托只有二十一岁,当时影片完成后,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在看过后大为惊叹,并称它是“电影纯语言”的典范之作。然而正是这样一部独树一帜的电影,却整整半个世纪被埋藏于地下不为人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被人重新发现并修复,一九八四年它作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影片震惊了全世界,一九八八年和一九九六年,《界限》被巴西电影协会和影评人协会两次评为世纪最佳巴西电影,二零零零年,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在里约热内卢发现了《界限》剧本的最初手稿,并决定拍摄一部关于皮索托的纪录片,这就是后来那部由他监制,塞吉奥·马查多(Sergio Machado)导演的《在世界的尽头》(2001)。
2/ 温贝托·莫罗(Humberto Mauro,1897-1983)- 巴西电影之父
把温贝托·莫罗称为“巴西电影之父”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从 1926年拍摄第一部短片《瓦拉达奥火山》开始,莫罗的影片就展现出与同时代其他导演所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电影讲究摄影和构图,讲究用诗意的影像来反映人民的普通生活,有点类似同时期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风格,在他的影片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巴西优美的景色和传统民族风俗,也能感受到剧中人物身上的一种强烈的力量,那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抗争。他的《索达德之歌》(1952),《纲伽布鲁塔》(1933)等都是巴西影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品,同时他不仅是一位剧情片导演,一位编剧,摄影师和演员,更是一位出色的纪录片导演,他一生中一共创作了近两百部纪录短片,其中很多都已成为研究巴西各个时期历史和民俗的重要影像资料而珍藏了下来。
3/ 纳尔逊·佩雷拉·多斯·桑托斯(Nelson Pereira dos Santos,1928- )- 新浪潮最早的实践者
N. P. 多斯桑托斯是对巴西电影贡献巨大的一位导演,同时他也是新浪潮运动最早的实践者,早在一九五五年那部新现实主义风格的《里约四十度》就已经成为影响众多青年电影人的经典了,而后来拍摄于六三年的《贫瘠的土地》更是成为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多斯桑托斯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电影导演,在他青年时代曾学习法律并当过记者,热衷于参加各种政治和文化活动,并喜欢电影和巴西文学,五十年代初进入影界,开始几年的助理导演生涯为他获得了不少电影制作的实践经验,随后在一九五五年独立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里约四十度》,1963年的《贫瘠的土地》描述一个穷困的巴西家庭与社会和自然的艰苦抗争,成为影响深远的里程碑之作,其中的手提摄影风格更是被后来很多新浪潮电影人所效仿。七十年代初他逐渐放弃了早期那种朴素的写实主义风格,转向一种更艺术化的寓言体影片的创作,比如他在巴西之外最著名的作品《我小小的法国佬真好吃》(1971),其中结合了超现实主义和神秘的宗教仪式,以一种荒诞的黑色喜剧风格来讽刺欧洲殖民主义对巴西古老文明的侵蚀,被称为巴西“剥削电影”的第一作。
4/ 约奎姆·佩德罗·德·安德拉德(Joaquim Pedro de Andrade,1932-1988)- 新浪潮的理论之父
多斯桑托斯是巴西新浪潮实践的第一人,然而最早提出新浪潮概念的并不是他,而是这位长相英俊的安德拉德先生,所以他才是理论意义上的“巴西新浪潮之父”。早在一九六零年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安德拉德就提出青年电影人应该把镜头对准普通民众去展现他们的生活的主张,而后在一九六四年的《牧师与女孩》中实践了他的这种创作理念,影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在新浪潮的最初几年,他一直默默无闻低调拍片,但却支持很多自己的好友像格劳贝尔·罗查(Glauber Rocha),大卫·内维斯(David Neves),莱昂·希斯曼(Leon Hirszman)等人的创作和电影宣传,直到一九六九年,一部结合神秘的宗教文化和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Macunaima》使他一举成名,这部疯狂的影片改编自安德拉德的父亲马里奥·安德拉德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想象力,成为新浪潮时代的又一杰作,并入选《电影作为颠覆性艺术》一书。安德拉德不仅是一位有原创精神的作者电影导演(他的所有电影都是亲自写剧本并担任制片),也是一位出色的纪录片导演,他的《新浪潮》(1967)用黑白的胶片记录下好友格劳贝尔·罗查拍摄《痛苦的大地》时的幕后场景,完全展现出新浪潮电影独特的拍摄方法,也成为一部纪录经典。
5/ 格劳贝尔·罗查(Glauber Rocha,1939-1981)- 永不凋谢的新浪潮奇葩
格劳贝尔·罗查无疑是巴西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巴西导演之一,很多懂行的人一谈起巴西新浪潮首先就会想到罗查。他的影片结合巴西古老的民间传说,寓言,宗教仪式和政治元素于一身,同时在电影语言上大胆而创新,无疑是新浪潮中最独特的奇葩。而与前辈多斯桑托斯一样,格劳贝尔·罗查也没有专门学过电影,早年他曾经做过律师,后来很快便弃法从影加入了一个小的团体做电影评论家同时开始独立拍片,一九六四年巴西军事政变之后,他曾短暂离开过祖国,但几个月又回来帮助巴西重建民主政治制度并拍摄影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太阳帝国里的上帝与魔鬼》(1964),《痛苦的大地》(1967)和《无法饶恕的安东尼奥》(1969),这三部影片被后人看成是罗查的电影三部曲,其中结合神秘主义,民间神话和激进政治主张的风格使得它们在国际影坛上倍受称赞。一九八一年,格劳贝尔·罗查因为重症肺炎不治在里约热内卢一家小医院里去世,年仅四十二岁。
6/ 阿纳尔多·加伯(Arnaldo Jabor,1940- )- 最受欢迎的新浪潮电影导演
阿纳尔多·加伯同样是新浪潮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一九六七年的黑白纪录片《公共观点》是新浪潮中最优秀的纪录电影之一。同时,一九七三年的《一丝不挂要受罚》成为后新浪潮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影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之后的《婚姻》(1976)《我爱你》(1981)《永远爱我或永不爱我》(1986)等都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与罗查和安德拉德等人所不同的是,加伯的作品中对政治和宗教等方面并不着力,他善于描写男女主人公纠缠善变的情感游戏和从中反映出来的复杂人性,以悲喜剧的形式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这使得在巴西国内他的电影比其他新浪潮导演的电影要受欢迎得多,《一丝不挂要受罚》至今依然是观看人次最多的巴西本土电影之一,被誉为最能反映出巴西人独特性格的电影之一。同时在电影之外,阿纳尔多·加伯还是一位倍受尊敬的新闻记者。
7/ 鲁伊·古雷拉(Ruy Guerra,1931- )- 学院派出身的新浪潮实践者
巴西导演鲁伊·古雷拉是新浪潮的另一位早期实践者,他出生于当时还属于葡萄牙殖民地的莫桑比克,后加入巴西国籍。古雷拉从小就对电影感兴趣,青年时曾经发表过不少剧本,散文和电影评论,并使用八毫米胶片拍摄短片,十九岁时加入左翼激进组织,参加过反种族主义和独立运动。一九五一年古雷拉离开莫桑比克前往巴黎学习电影,并在那做了几年助理摄影师,他也是巴西新浪潮中少见的学院派出身的导演。一九六二年在巴西拍摄了《不道德的人》,这部影片成为当时少有的凭借独立制作而获得主流商业成功的电影之一,然而却因为其中不少图解式的暴力画面而在巴西国内争议不断,一九六四年的《步枪》成为新浪潮的又一重要作品,这部震撼人心的描写家庭成员由于贫困和食物缺乏而自相残杀的影片不仅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而且被很多人认为是六十年代巴西最好的电影之一。八十年代,古雷拉转变风格开始尝试创作结合超现实和神秘主义元素的作品,两部改编自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电影《爱伦蒂娜》(1983)和《美丽养鸽人的寓言》(1988)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鲁伊·古雷拉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剪辑师,摄影师,制片人甚至演员,他曾在德国导演荷索的名作《阿奎尔,上帝的愤怒》(1972)中有出色表演。七十年代末当莫桑比克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后,他曾经短暂回到祖国帮助建立电影协会,并在那完成了纪录片《莫达,记忆与大屠杀》(1980),它莫桑比克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8/ 路易斯·塞尔吉奥·帕尔逊(Luis Sergio Person,1936-1976)- 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电影人
在一百多年的巴西电影史中,路易斯·塞尔吉奥·帕尔逊这个人就像彗星一样昙花一现,然而他所留下的几部电影却远不会像他本人那样烟消云散,而是成为了永远的经典。帕尔逊是一位横跨电影和戏剧两界的全能创作者,他既是导演,制片,又是编剧和演员,他一生只拍摄了五部长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九六五年的《圣保罗S/A》,其中从一个普通人的奇妙遭遇一针见血地展示出六十年代巴西工业化进程与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生活观念之间的碰撞冲突,这部影片除了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之外,在摄影上也是极为优秀的,它是巴西摄影史上十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两年后的《纳维斯兄弟的案件》是针对当时巴西军事独裁专政最勇敢的抗议之声。同时,为了扩大本土的电影市场,帕尔逊先后建立了巴西独立制片人联盟(IRP)和圣保罗奥古斯塔剧院,寻求主动合作电影的模式,这些组织日后都成为了圣保罗乃至整个巴西电影创作的中心。一九七六年,帕尔逊不幸死于一场车祸。从实质上来说虽然帕尔逊并不属于新浪潮,但他却以短暂的生命为巴西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 卡洛斯·迭戈(Carlos Diegues,1940-)- 把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巴西导演
卡洛斯·迭戈同样也是巴西新浪潮中的重要一员,但他的名气也许还不如罗查等人,因为他最著名的作品《再见巴西》拍摄于七十年代末,而他直到八十年代才在国际上小有名气,所以很多人把他把归为后新浪潮时期或者根本不属于新浪潮,然而其实在《再见巴西》之前,他已经导演了《继承人》(1970)《当狂欢来临时》(1972)《茜卡》(1976)《夏日阵雨》(1978)等很多优秀影片,这些作品在巴西国内都很受评论界称赞,在票房上也非常不错,只不过没有在国际上宣传而已。卡洛斯·迭戈早年也是学法律出身,起初对社会改革和学院政治感兴趣,后来开始迷上写电影评论和诗歌,一九六零开始拍摄短片,四年后一部批判殖民地奴隶买卖暴行的长片处女作《Ganga Zumba》(1964)获得了小范围的成功并把他推上了新电影运动的前沿,随后的几部影片也大获成功,在巴西国内获奖颇丰,一九七九年的《再见巴西》成为他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品,在当年嘎纳电影节上获奖,被称为最能表现七十年代巴西民族风情的电影之一,随后的《Quilombo》(1984,国内已出DVD)为他再次获得嘎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后来卡洛斯·迭戈又拍摄了像《星光地铁》(1987)《更美好的生活在前面》(1989)《里约情歌》(1994)《特蕾塔》(1996)等片,在艺术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他也是少数能把艺术和商业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巴西导演之一。
10/ 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1956- )- 九十年代新巴西电影的奠基者
这位就不用多说了,网路上的介绍太多。沃尔特·塞勒斯是目前巴西电影界最知名的导演之一,他为九十年代新巴西电影的重生作出了很大贡献。虽然卡穆拉蒂的《巴西公主》打破了巴西电影的沉闷局面,但如果没有塞勒斯的《中央车站》(1998)的大获成功,巴西电影不可能在随后几年发展得如此顺利,也不可能出现后面的《上帝之城》《卡兰德鲁》等片的享誉世界,可以说《中央车站》为新巴西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也是新电影的代表作了,而且大家还别忘了,塞勒斯还有九六年的《异国他乡》被誉为巴西影史上最优秀的合拍片,还有二零零四年同样出色的《摩托日记》等等不少好作品呢。
此外还要附带提到布鲁诺·巴雷托(Bruno Barreto)这个名字,同样是一个很不错的导演,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七六年改编自巴西著名作家阿曼多(Jorge Amado)的《唐娜·弗诺和她的两个丈夫》,这部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影片虽然属于喜剧风格,但也颇有点新浪潮的遗风,而论年纪当年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巴雷托显然不属于新浪潮的一员,但可以说他的作品脱胎于新浪潮,是其在八十年代的一种继承和延伸。
当然,在巴西电影的黄金年代里还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比如Hector Babenco, Marcel Camus, Alberto Cavalcanti, Leon Hirszman,Anselmo Duarte, Oswaldo Sampaio, Roberto Farias, Eduardo Coutinho等等,还有“Cinema Marginal”那一群闹独立的家伙们,但他们有的只是偶尔在巴西拍片,有的精品不算多,有的时间短暂,谈不上对巴西电影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就不多写了。

《上帝之城》到《精英部队》,巴西暴力美学靠啥震撼世界

巴西电影的暴力美学完全是靠取材于真实事件而震撼全世界电影观众的。因为巴西电影完全是讲述的巴西贫民窟每天都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且我们看到在拍摄电影的时候,电影的制作团队就邀请了当地很多贫民窟的老百姓来参与电影的创作。可以说这两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史的经典之作完全就是将真实的生活搬到了大荧幕上。因为电影将巴西贫民窟的混乱以及各帮派之间的争斗都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也使得我们感叹巴西并不如巴西官方所宣传的那么美好。

虽然这两部电影当中的冲突场景有刻意的艺术成分的加工,但是大量的老百姓被枪杀的事情却还是真实存在着巴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很多巴西的平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够靠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有很多巴西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就使得很多巴西的少年经常会参与违法乱纪的事情以及行为。

虽然这两部讲述巴西的电影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最令电影观众担心的还是巴西平民的日常生活。比如电影幕后拍摄花絮依然能够引起很大的争论以及热度。因为拍摄的幕后花絮所要讲述的事情会更贴近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这是因为幕后花絮没有任何的艺术加工成分,反而会让全世界老百姓了解真实巴西贫民窟的人生百态。

可以说这两部电影之所以能够震撼全球更多的还是因为电影之外的世界。因为这两部关于巴西的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完全是建立在巴西平民的悲惨生活之上的。当然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看,这两部电影也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巴西暴力电影。

巴西电影的著名导演

在巴西早期电影工作者中,导演巴洛斯成就卓越,从影60余年,共拍摄长短影片 260部;著名女演员C.桑托斯1919年从影,主演了H.毛罗的多部影片,1933年创建巴西维塔电影公司,1948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米那斯的密谋》。
巴西1927年开始尝试有声片的生产,但是第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有声片是美国人W.唐尼制作的《我们的事情》(1931)。1937年拍摄了一批有意义的有声片,如劳尔·罗林的《青年的呼声》、H.毛罗的《巴西的发现》等。
30年代中,出现了一种非常有巴西特色的电影样式──土风歌舞片。C.米兰达是当时这类影片最红的女明星,她主演了《哈罗,哈罗,巴西》(1935)和《哈罗,哈罗,狂欢节》(1936)。30~50年代,这类歌舞片一直在巴西电影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1949年,韦拉克鲁斯电影公司成立。巴西出生的A.卡瓦尔坎蒂应邀从欧洲回来领导这家公司。该公司只生存5年,总共生产了18部影片,最成功的是V.L.巴雷托的《强盗》(1953),该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两项奖,在22个国家发行获得成功。50年代涌现出一代新人,年轻的导演们立志捍卫巴西民族电影的利益,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和故事片。从他们的作品里,可以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如:A.维亚尼的《干草堆里的针》(1953)、多斯-桑托斯,N.P.的《里约四十度》(1955)和《里约北区》(1957)、R.桑托斯的《伟大的时刻》(1958)等。

巴西电影的优秀电影

随着政局的变化,新电影的导演们纷纷返回巴西,促成了巴西电影的再次繁荣。罗查拍摄了《迪·卡瓦尔坎蒂》(1977,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奖)、《大地的年龄》(1980);多斯-桑托斯拍摄了《奥古姆的护身符》(1974)、《奇迹商店》(1977);迭戈斯拍摄了《若安娜·费朗塞萨》(1973)、《希卡·达·席尔瓦》(1976)、《夏天的雨》(1977);A.雅博尔拍摄了《全裸要受惩罚》(1973)、《结婚》(1975)、《一切都好》(1977);L.伊尔茨曼拍摄了《圣贝尔纳多》(1973);J.安得拉德拍摄了《夫妻之战》(1974)和《热带小路》(1977)。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导演,其中最著名的是B.巴雷托,他的《弗洛尔夫人和她的两个丈夫》(1976)在国内票房收入位居第一,而且打入了美国市场。70年代还出现了女导演和黑人导演。

有哪些推荐的巴西电影

说起电影可能大家对巴西电影都不大了解,下面我就给大家推荐几部自己觉得不错的巴西电影。

一、《精英部队2》

可能这部电影与美国特效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其剧情上来看还是不错的。

剧情大致为:4年前,臭名昭著的拉西欧监狱发生了一场暴动,这一事件引起里约热内卢州社会的广泛争论,也不同程度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直接领导精英部队(BOPE)的罗伯特·纳西贝托中校由此荣升为安全局的副秘书长,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而他的爱将安德鲁·马蒂亚斯被政客当作替罪羔羊,踢出了BOPE部队。当然,纳西贝托也遭受着来自政坛、战友和家人各方面的压力,他将一腔愤懑转化到工作中,不仅扩编强化了BOPE的实力,还通过一次次铁腕的打击荡涤了贫民区毒贩的罪恶势力。 毒贩销声匿迹,黑暗的阴霾却未散去。以罗卡等人为首的腐败警察势力进入贫民窟,他们欺行霸市,官匪勾结,成为里约州另一个难以祛除的顽疾……

二、《狂蟒之灾》

一部很老的电影,出自1998年,当时可以说这部电影在全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在蜿蜒流长的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深处,生活着古老而神秘的舒尔族。他们与世隔绝,以食人蛇为叩拜图腾。围绕着舒尔族人的传说和秘密让雨淋之外的人们振奋不已。人类学家史蒂文?凯(埃瑞克?斯图尔茨 Eric Stoltz 饰)对舒尔人颇感兴趣,他和纪录片导演泰莉?劳瑞(杰妮佛?洛佩兹 Jennifer Lopez 饰)组成一个七人摄制组,前往雨林为这神秘的部族拍摄纪录片。路上,他们搭救了一个名叫保罗?沙龙(琼?沃纳 Jon Voight 饰)的男子,保罗自告奋勇带摄制组寻找舒尔人,却不曾想这个男人的真正目的竟是寻找一条恐怖的食人巨蟒。蒙在鼓里的史蒂文等人就次踏上一条充满血腥的不归路…… 本片荣获1998年ALMA拉丁媒体艺术奖最佳女主角奖(Jennifer Lopez)、1998年BMI百代最佳电影音乐奖、1998年世界动画庆典最佳3D制作。

推荐大家有时间看一下。

这部电影讲了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故事,看完感觉残忍但也可悲,是哪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故事,看完感觉残忍但也可悲,这部电影叫《上帝之城》。电影《上帝之城》讲述了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想要成为记者的主人公见证了这片地区悍匪们的兴衰,孩子们从小就贪婪残暴,地狱一样的世界。

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的故事是有真实原型的,一片被上帝遗忘的土地。被分类成黑色幽默反而对这部电影而言更加的讽刺,黑丝幽默是基于现实主义题材的虚构创作,情节荒诞而人性真实。这部电影从现实意义上情节并不荒诞,是在世界的另一处,一些人从出生就经历的真实的人生。

兄弟从不罢手,只会暂停

导演用轻松愉快的节奏视角给我们讲个几段最恐怖黑暗的事情,这些事情甚至在自己看完之后也会对其少了很多的惊异感,可叹环境对人的影响。“第一次是规则,第二次是例外,第三次例外成了规则。”

这种带有些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让人觉得有些可笑和荒诞的同时,化解掉暴力,留下的是自己在这种觉得“变异”的感觉中产生变化和思考。就像帅奈德走向火拼的三次抢劫,你觉得有点可笑,实际是主人公对其原来原则的背离。希望被天主遗忘的天主之城,有一天会被重新记起。

这是一部不能在别的城市复制的电影

它描写了一幅巴西贫民窟的帮派斗争图景。上帝之城,其实是God-forsaken City,这里处在法律边缘,能想得到的暴力犯罪它都有。在法律失效的地方,势力强劲的一方会接下“管理”的工作,但这个“管理”是脆弱的,依靠情义来维持社会的运作,用暴力作为震慑的工具,它的结果就是小骰子成为上帝之城小霸王的过程。他买通警|察,靠“逆我者死”的原则一步步吞并了地方势力。在这时因为法律袖手旁观,上帝之城在他的管理下竟然有过一段太平日子,根本原因是众多的帮派已经被他消灭了。

但太平日子的时间太短了。小骰子讲义气、野心大,同时,他也容易嫉妒、虚荣、心狠手辣。他亲手毁掉了情敌帅内德的家,帅内德投靠到小骰子的死敌。帅内德原来坚持不能搞流氓那一套,后来规则有了例外,而例外最终成为规则,这是“近墨者黑”的一个举证。

被上帝遗弃的贫民窟

这里的孩子在贫民窟里长大,他们见惯了生死,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生命在这里都不值钱。恰到好处的配乐,神一般的剧情转折,主角的视角,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展示了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个贫民窟的世界,成就了这部神作。

第一代所谓的三剑客抢劫犯,他们并不凶残,他们只抢劫富人,而且规定不许杀人。第二代也就是红毛与小霸王,班尼他们的争锋贯穿了故事主线,如影片所说,班尼是最酷的黑道兄弟,他死之后,出现了帅奈德,奈德为了复仇而加入红毛,对抗小霸王,一场复仇变成了贫民窟的大屠杀,到最后双方都损失惨重,奈德被抓,小霸王买通了警察,却输得一无所有,新的小兄弟们要抢夺地盘了,这些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们射杀了小霸王。

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长,主角交出了奈德死亡的照片给报社,却留下小霸王买通警察的照片,而与他擦肩而过在他身后的,是这个城市即将成长起来的新的黑帮力量,这些孩子嗜杀如命,大字不识一个,可以想见,新的一轮混乱继续在贫民窟上演。没有法治,没有教育,警察抛弃,政府不管,这是一片看不到希望的罪恶之城,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演着。

巴西电影豪放不羁,有哪部影片能够把巴西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的

首推 《上帝之城》
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影片,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巴西除了足球,还有里约热内卢脏乱差、黑帮横行、草菅人命的贫民窟。影片是里约热内卢的真实写照,这里是“上帝之城”,也是罪恶之都。
但凡孩子,几乎人手一把枪。一个8岁的孩子,为了毒品杀死一个7岁的孩子,司空见惯并没什么大不了。与此相比,香港黑社会、美国黑帮、意大利黑手党、日本黑道等简直就弱爆了。对于一个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要活过14岁的基本要求,就是从小能熟练掌握枪支弹药的使用。
影片故事横跨了30年,讲述了很多人的故事。以黑人小孩布斯卡的视角,见证了贫民窟残暴、野蛮和贪婪的一面。
其次 《精英部队》
与《上帝之城》相同的是,该片故事仍然发生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里约热内卢。所不同的是,该片将镜头对准了这里的警察以及特别警察军事行动部队。
贫民窟中警匪勾结,精英部队奉命前来,既要对抗黑帮,又要对抗腐败警察。 这是一部极具勇气的电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暴力机关——警察系统,是一部直揭疮疤的电影。
影片上映之后反响强烈,还获得了200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编导们备受鼓舞,便又拍出了续集。续集里的“精英部队”除了需要对抗腐败警察和黑帮,还增加了媒体和政客。黑白较量更加残酷,暴力对抗更加极端。影片向观众展现了一段生猛、糙劲的黑暗之旅,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