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企业的本质

科斯企业的本质(科斯—企业的性质)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1-01 13:44:49 浏览7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科斯—企业的性质

这篇论文里科斯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科斯指出了经济理论中存在的一种现象——经济学家在建立理论时会存在对其理论假设是否成立的忽视。比如企业一词在经济学中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然后说出了要对“企业”一词给出明确定义的原因——应从产业开始分析。最后借罗宾逊夫人的话说出经济学中的假设应当是易于处理并且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最后说自己对企业的定义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还提到两种将要用到的分析工具边际和替代概念。

他首先指出考查企业的定义应从考查经济体制开始。然后指出了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的描述的不足,因为他的假定是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价格机制。而现实中并总不是这样的。同时指出组织已经被纳入第四种生产要素中(马歇尔)、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然后提出了本篇的第一个问题: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之后,做出了假定,本篇论文的第一个观点:企业的显著特征——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单纯从资源导向方面考虑。)

就事实而言,虽然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功能,研究为什么协调在某一情况下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之后,提出了本文的目的——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驾起一座桥梁——两个假设之间的鸿沟(一个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协调者的企业家。)我们(作者)必须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也就是资源配置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价格机制和企业家

这一部分作者首先排除了三种不能做为企业出现的真正的理由:某些人愿意为某个人去工作而接受较低的报酬(员工方面);为了单纯控制别人和指挥别人而付钱但不是为了赚钱(管理者方面);购买者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而不是由其它方式生产的(消费者方面)。作者认为此三者都不具充分的说服力。

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意思就是说企业的存在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也就是说价格机制是有很大成本(谈判和签约费),而通过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可以相应地减少这种成本。而如何来减少这种成本,是通过把市场中的很多的契约合并成一个契约和把多个短契约变成长契约来减少成本的,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

此部分作者说明了契约的特性:企业中被雇佣的生产要素是如何进入的。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它可能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浮动的)同意的在一定限度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契约的本质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力范围,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他才能指挥其他生产要素。

之后,作者认为政府的管制也会催生企业。比如销售税的课征。在这方面作者从两方面来论证——企业产生之前和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形。对于前者会促使企业的产生,对后者来说会让企业变得更大。(知识:定量配给和价格控制的办法对于那些为自己生产产品的企业是没有作用的,这等于给那些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的企业以好处,必然鼓励企业规模的扩大。

然后做出初步结论: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然后作者试图用以上观念对企业规模扩大或缩小的含义作出科学的解释。

作者带着问题去研究:企业家对交易多少的组织是如何做决定的呢?然后从奈特教授的观点入手。奈特:垄断收益的可能性是对企业不断的和无限的扩张的强有力的激励。然后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会使效率下降。

接着作者试图回答奈特教授不能回答的问题——企业规模的决定因素。(边际原理)

接着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为什么所有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也就是说组织并不是万能的,正如价格机制也不是万能的。)

对于这个问题谈到企业的扩张点: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成本为止。

接着作者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暂略

然后来回答了上面一个问题(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收益递减是一个方面,另外,即使撇开收益递减问题,在企业内部组织某些交易的成本似乎也有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这必然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交易是存在的,但这意味着必须存在一个以上的企业吗?显然不是,作者回答,因为在经济体制中,凡是资源导向不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的所有领域,都能被组织到一个企业中去。

然后作者谈到了企业扩大的条件:暂略

企业扩大的研究中,作者给出了“联合”与“一体化”的解释。联合出现在先前由两个或更多个企业家组织的交易变成由一个企业家组织时;而当所涉及的先前由企业家之间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被组织起来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也就是扩张的方式有联合(横向一体化)和一体化(纵向一体化)。

反驳厄舍教授的”劳动分工“会导致企业的产生观点。然后谈到奈特教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不存在不确定性时,任何生产管理与市场交易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市场中价格机制就可以自动完成。当存在不确定性时,企业家首要的问题和职能就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奈特教授认为“即使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尽管他们仅承担日常的职能,但他们没有任何性质的责任。针对此,作者的问题又来了——谁给他们报酬?为什么?

接着,作者反驳了奈特教授的——出于人类的天性,一个人保证另一个人行动的特定结果而没有赋予其支配他人工作的权力是不现实的和非常罕见的,另一方面,没有这样的保证,后者不会将自己置于前者的指挥之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管理者是只有责而没有权的。而作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大部分工作是根据契约去做的,就是说契约保证给缔约人的某些行为以一定的收益。但这并没有包含任何支配。

这部分主要内容有:企业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在假设中存在问题,其假设是企业仅生产一种产品。这个假定过于简单,显然研究企业生产的产品种数是如何决定的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验证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概念是不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一致且是实用的。例证。然后说明了均衡的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同样重要,也澄清了经营和管理之间的关系。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实业家通常具有这两种功能——是市场成本的结果。

科斯对企业的定义是什么

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治经济,其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在本质上与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所看到的相类似

科斯对于企业起源,本质与边界的观点是什么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文。科斯提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在企业里,资源配置由权威的组织来完成。但无论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进一步科斯指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成本,是去发现相关价格是什么”,至此,事实上科斯己经向我们回答了企业出现的逻辑起点,以及企业与市场的界限问题。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但是企业的组织成本与企业是形影不离的,它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扩张,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扩大到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了。
  科斯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的起源问题,认为当用企业组织交易的费用小于用市场组织交易的费用时,企业就出现了。斯密强调分工的好处,用市场协调分工会遇到困难,企业的出现就是用来协调分工的。科斯(1937年)明确否定了这一观点:市场本身就是用来协调分工的,根本无需企业多此一举。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出现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扩大自己的规模。
  关于创造市场的企业这一概念,在科斯的论文之中的阐释堪称经典,其经典性不仅在于其论文独到的原创性,更在于其后来引出的一系列经典论文。威廉姆森将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发扬光大,创立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的契约理论也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企业理论。
  我们把科斯的思想提炼一下,其核心观点就是:企业是用一个市场契约替代一系列市场契约(周其仁,1996年);企业由于能够节约交易费用而出现;当企业内的交易费用扩大到等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企业达到其最大边界。对于科斯以及新制度学派所阐述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边界问题,本文不作断然否定。需要提出问题的是,科斯简单地认为交易费用是决定企业边界的唯一因素,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市场)的替代,企业的出现是因为用企业组织交易的费用低市场组织交易的费用。既然科斯讨论的是企业出现的问题,我们就必须把科斯意义上的“市场”理解为不存在企业的市场。按照古典的看法,市场是交换产品的地方(我们不考虑现代意义上的虚拟市场)。在私有产权得到法律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自由选择资源配置的方式一一将要素转让给代理者,自己按合约获取收入;或者自己组织生产。显然,按照科斯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购买了其他人对之拥有产权的生产要素——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非人力资本,用这些要素组织生产,并将产品用于市场交换,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就出现了。马克思可能不会完全同意这一看法。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到:同一资本雇佣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为生产同种商品服从企业家统一安排时,这在历史与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所理解的企业至少包括雇佣工人。如果个人通过组织自己己有的(不是购买来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即使他将产品用于交换。我也不能称之为企业。由此看来科斯意义上的“市场”专指产品市场,不可能包括要素市场。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科斯所说的“企业”与“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企业与要素市场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创造了对要素的需求从而创造了要素市场。从一个不存在要素市场的市场中突然冒出一个要素市场,这真是“惊险的一跳”。表面看来,当要素所有者将要素转让给代理者支配时,他自己就失去了亲自组织生产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跟别人交换产品的机会,这不就是科斯所阐述的张五常所理解的用要素市场代替了产品市场吗?从企业本质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科斯所说的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还是张五常所理解的企业是用要素市场去替代产品市场,都是站不住脚的。企业的出现不仅没有替代(产品)市场,反而创造出了新的(要素)市场,这一解释与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是相符的。只有两个企业纵向一体化时,才可以说是用企业替代了市场,或者说是用要素市场替代了产品市场,但那己经是企业出现以后的事了。

企业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形成的理论不亳州经济师考试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高顿网校为您解答:

  1.企业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着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2.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证书网络教育领导品牌,高顿网校集财经教育核心资源于一身,旗下拥有公开课、在线直播、网站联盟、财经题库、高顿部落、APP客户端等平台资源,为全球财经界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这篇论文发表于1937年,是由罗纳德·科斯构思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企业的规模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文章从企业的定义开始入手,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给出明确的定义。而通过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这两种分析工具,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接下来,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的性质做了全面的阐述。
第一部分:作者觉得探索企业的定义有必要先考察经济体制。因此作者列举了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同时,作者也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的计划。但作者还是认为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并不完整。虽然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但这些仍然不能解释组织为什么会存在。最后,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组织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他几乎是不自觉的发挥自己作为一个单细胞的作用。而我们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自己写就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和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这两个假设构建一座桥梁,说明在现实中我们是如何对二者进行选择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部分:作者首先就企业的出现是由于一些人具有指挥别人的愿望以及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这两种假设予以否定。从而指出建立企业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企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市场运行的成本。另一方面,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的作用在某一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的产生。
第三部分:明确了企业产生的原因,作者把焦点放在了企业的规模上。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当时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要想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企业的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作者对此却持有不同观点。基于之前企业产生的原因的理论,作者认为企业的规模是可以预测的。作者指出,当其他条件不变,组织成本越少,生产要素的价格越低,企业家犯错的可能性越低,企业的规模就会趋于扩大。而在实践中,上述的要素不可能满足,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收益很有可能会减少。当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时,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企业的规模就达到了最大。
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举例说明了为什么自己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加可取。当时有人说企业的产生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一体化的力量,没有一体化的力量,分工将会导致混乱。但作者提出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这于当时并没有合理的解释,因此被予以否定。另一方面,有人觉得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安于接受合理的报酬而听从别人的指挥。某些人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知识,这些自信者和冒险家为消费者承担了风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市场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从而使得企业得以产生。但事实是,即使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尽管他们仅承担日常工作的职能。由此看来,这一观点是自相矛盾的。而且上述观点也不能够解释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
第五部分:作者处理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作者是通过考察“主人与仆人”或“雇主与雇员”的法律关系来加以证明的。作者指出:1、仆人必须向主人或主人的其他代理人承担提供个人劳务的义务,而契约就是有关物品或类似物品的出售的契约。2、主人必须有权亲自或者通过另一个仆人或代理人控制仆人的工作和何时不工作,以及做什么工作和如何去做。而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这正是本文所提出的经济概念。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本文的定义与现实是比较相近的,是能够指导实践的。
科斯的这篇文章可谓是经典之作,拜读了之后确实受益匪浅。一方面对企业的产生和实质有了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其局限性。当人的大脑得到一个相对正确并且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时,我们就会不断地对此加以认同和证明,因此,就很有可能无法全面把握事实的真相。
本文在对企业的产生进行描述时,是把企业当作一个质点来看待的。指出企业的产生就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减少。但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是复杂多变的。就企业与外部市场的关系来看,也是错综复杂的。而人性也并不像作者描述的那么单一。所以就现实而言,企业的产生并不单单是因为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是关于企业规模。作者把它归结为两种交易成本的对比,当企业的交易成本等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最大化。这一论点虽然具有指导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规模的本质。然而事实上,企业的职能是有限的,就算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规模。企业的规模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科斯指出,企业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的本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1937年罗纳德·科斯(R.H.Coase)发表开创性论著《企业的本质》,创造性地利用交易成本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阐述了企业存在的原因。交易成本,简言之是为了交换活动而耗费的成本,即为了达成协议或完成交易所需耗费的经济资源。
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欲使交易符合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交易合同就变得十分复杂,为追求一个完备合约,势必增加相应的费用。于是,由于市场合同的高费用而使一些交易采用企业内部交易方式。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调节;在企业内,资源的配置则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协调完成。从资源配置的效率出发,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有些交易通过市场完成,有些交易在企业内完成,选择在哪里完成,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的组织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综上,企业的显著标志在于: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是一种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