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战役

南斯拉夫战役(苏军如何解放南斯拉夫)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31 06:19:06 浏览6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苏军如何解放南斯拉夫

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苏军击溃了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获得解放。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内并进抵南斯拉夫边境。巴尔干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至1944年秋,苏南军队合力对驻塞尔维亚的敌军,特别是在贝尔格莱德方向的敌军实施决定性突击的条件已经成熟。

贝尔格莱德进攻战役是从9月28日第57集团军转入进攻开始的。该集团军在航空兵支援下突破敌边境防御地区,越过东塞尔维亚山脉,于10月8日进抵摩拉瓦河,并从行进间强渡了该河,在西岸夺取了两个登陆场,保障近卫机械化第4军于10月12日进入交战。集团军向南斯拉夫腹地推进130公里。多瑙河区舰队一方面对进攻的苏军实施了支援,可靠地保障了第57集团军右翼,另一方面还担任军队、技术兵器和各种物资的输送工作。

1944年9月,铁托元帅(左一)和苏联元帅托尔欣(左二)分别代表南苏两国军队最高统帅部签署联合作战协议。

贝尔格莱德战役以强攻贝尔格莱德而告结束。敌军为了扼守南斯拉夫首都,从德军的几个师以及塞尔维亚志愿军和俄罗斯警卫军(自卫军)中调来一些部队和分队,并有40辆坦克,约170门火炮和迫击炮。在贝尔格莱德周围设置了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以加强防御。德军指挥部力图在该城接近地牵制住苏、南军队的大量兵力,以便使德E集团军群的部队从希腊撤往匈牙利。苏、南两国军队为了密切协同攻下贝尔格莱德,曾召开指挥部联席会议,详尽讨论了强攻计划。

10月14日,近卫第4机械化军军长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级集群司令员,最后协调了双方军队强攻贝尔格莱德的行动计划。强攻贝尔格莱德的计划规定:在狭窄的地段上从南面实施正面突击,尔后沿离心方向发展突击,分割德军守备部队并予以各个歼灭。还规定,占领萨瓦河和多瑙河上的桥梁。参加强攻贝尔格莱德的苏军是:近卫第1机械化军,3个步兵师,3个炮兵旅,16个炮兵团、迫击炮团和自行火炮团,1个高射炮兵师和3个高射炮兵团;南斯拉夫军队是:无产者第1军和第12军,共8个师。这些兵力的强攻行动,由空军第17集团军和多瑙河区舰队实施火力支援。解放贝尔格莱德的战斗自10月14日起,一直延续到20日止。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在头两天,进攻部队就把敌军集团切割成几个部分,并摧毁了该市南郊和东郊的大部分支撑点。至10月20日日暮时分,苏、南两国军队在航空兵和多瑙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以强攻占领了德军在贝尔格莱德的最后一个据点卡列梅格丹要塞。在巷战中击毙德军1.5万人,俘9000人。

贝尔格莱德战役之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继续同德军占领者作战。至1945年初,他们解放了大部分国土,至5月7日,南军彻底粉碎了伊斯的利亚半岛和斯洛文尼亚沿海敌军的抵抗。至此,南军几乎解放了南斯拉夫的全部领土。德E集团军群残余部队垂死挣扎,千方百计地想冲出合围圈向英军投降未遂,继续被围困在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歼灭E集团军群的战斗从5月8日开始至15日结束。尽管德军技术装备水平遥遥领先,最终还是输给了得道多助的南斯拉夫军民。仅1945年,敌人在南斯拉夫就丧失30多万人,并损失许多武器、技术装备和其他军事装备。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结束,在南斯拉夫人民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斯拉夫战争的战争列表

斯洛文尼亚战争(1991年) 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1995年) 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战争(1999年) 马其顿纷争(2001年) 主条目:十日战争 (斯洛文尼亚)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尔维亚控制的斯拉夫联邦军进攻斯洛维尼亚并受到强烈还击。最后经欧共体调停,冲突双方于7月7日达成停火协议,撤出斯洛文尼亚的领土,斯洛文尼亚境内武装冲突暂告平息。史称十日战争或独立战争。 克罗地亚的独立战争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次克罗地亚战争: 1991年6月,克罗地亚随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同境内的塞族流血冲突再起。米洛舍维奇派志愿军到克罗地亚境内援助塞尔维亚族人。战斗主要集中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聚居区,后来扩散至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边境地区。最后由美国外交调停结束战争。
第二次克罗地亚战争: 克罗地亚在1991年后重组军队。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尔维亚。结果塞军惨败,此战役较前者血腥。 “科索沃战争”或“科索沃冲突”这个名词通常是用来描述两场接续的并且有时相当类似的武装冲突。(在内战后随即发生的国际冲突)这些冲突是:1996年—1999年: 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安全武力和科索沃分裂武装“解放军”(一支追求科索沃省独立的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的战争。 1999年: 南斯拉夫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间的战争。从3月24日至6月10日,当北约攻击南斯拉夫目标时,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持续与南斯拉夫武力战斗,在这段期间,西方宣传战乱造成了科索沃人口的大灭绝,但这一说法未经联合国的认定。
南斯拉夫联盟在1991年明显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米洛舍维奇两派,联邦的分崩离析在所难免。3月16日米洛舍维奇在电视上宣布南联盟结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随后分别宣布独立。
米洛舍维奇当时的政策是“全体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即在那些独立的国家中塞族人要有民族自决权。这一政策导致民族混居的地区产生冲突,被反对者批评为“大塞尔维亚主义”。他的肖像在塞尔维亚被到处悬挂,一时间成为继铁托之后受人民拥戴的英雄领袖。
在米洛舍维奇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支持下,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塞族人通过武力手段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区,引发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1995年)和波黑战争(1992年——1995年)。战争造成塞尔维亚的经济衰退,再加上北约派出维持和平部队阻止了塞族人的部分种族屠杀,塞族人的自治目的未能达成。在战争中,关于各方对平民进行种族清洗式大屠杀的指控层出不穷。1995年在波黑发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杀,有人怀疑是米洛什维奇控制下的塞尔维亚特种部队所为,米洛什维奇后来因此被控犯有种族屠杀罪。
1997年7月,米洛舍维奇因任期到期,无法连任塞尔维亚总统,退而求其次竞选只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并当选。同年科索沃自治省的分裂主义势力在外部势力支持成立下叛军“科索沃解放军”。他们袭击塞尔维亚和南联盟的保安部队,并杀害塞族官员和他们认定的与塞尔维亚合作的阿尔巴尼亚族和塞族人。塞尔维亚部队和科索沃解放军的冲突截至1998年造成数百人的死亡和上万阿族平民的流离失所。
1999年2月6日,在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在朗布依埃森林协议上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 78天的大规模空袭,没有能直接制止冲突双方的暴行,还造成了500多名平民伤亡。在北约空袭的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米洛舍维奇无奈妥协,接受朗布依埃森林协议基本内容,同意从科索沃撤军,由联合国接管科索沃,允许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
至此,西方肢解南斯拉夫的意图终于得以实现,南斯拉夫从世界版图中消失,其中的启示作用将长期给人以警醒。

曾经非常强悍的南斯拉夫,为何最后国家却被解体了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因素;其次是西方对南斯拉夫的经济打压;然后是十日战争的原因。

1、政治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铁托出任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执政时的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这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主义的国家。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慢慢地开始下滑,南斯拉夫各个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2006年5月21日,南斯拉夫进行公投,对于继续维持单一国家还是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国家举行投票,最后南斯拉夫的独立派取得优势,结束了与塞尔维亚的联邦关系。

2、西方对南斯拉夫的经济打压

南斯拉夫曾也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强国,在1960年到1980年间,南斯拉夫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可是经历了西方经济体对南斯拉夫经济的抵制、打压后,南斯拉夫经济崩溃了。

3、十日战争的影响

又称斯洛文尼亚独立战争,这场战役从1991年6月27日开始后历时十天左右就结束。这场战役中斯洛文尼亚不满的是铁托所建立的那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不是那个仅属于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南斯拉夫联盟,斯洛文尼亚因为这场战役取得独立,取得了经济自主。而后各个共和国争取独立,导致南斯拉夫解体。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了强悍的南斯拉夫走向解体,与铁托的管理,民族较多等也有着关系。

问南斯拉夫战争全过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和意大利占领的多民族国家南斯拉夫在战后,经由一支民族解放军的领导者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带领下成功独立。成立了这个后来称其拥有“七国国境、六个共和国、五个民族、四种语言、三种宗教、两套文字、一个国家”的多样性国家。   战后的世界主要由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国家和苏联为首的东方共产势力国家两大集团对立而开始冷战。南斯拉夫因为铁托是共产主义者所以属于东侧的阵营,但是和波兰、匈牙利或是罗马尼亚等东欧诸国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并非成为苏联的附庸国或是卫星国家,而是发展成为具有独自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1980年铁托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死去,苏联国内也在戈尔巴乔夫的指导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罗马尼亚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也在巨变和动乱中被处死,南斯拉夫社会体制也因此由社会主义成为了资本主义,组成南斯拉夫的各国已经开此酝酿脱离南斯拉夫这个架构。此时,前南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掌权。   二次大战以后,铁托领导的南共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致力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承认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自主权。应该说,铁托时代的铁腕政策和铁托本人的崇高威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维持了南斯拉夫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关系的相对缓和。但另一方面,铁托和南共(后改名为南共联盟)在民族理论和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起初过早地认为国内民族问题已经解决,后来当矛盾逐步凸现时却又简单化地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或高压政策来处理。对占国内人口比重最大的塞尔维亚族实行长期箝制、多方制约的政策,势必伤害其民族感情及对党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南共联盟的这些政策失误,事实上多少也为日后南斯拉夫的民族分裂、国家解体埋下了伏笔。   1991年6月,文化和宗教上最接近西方国家的斯洛文尼亚经由10天的陆战达成独立(史称十日战争)、接下来马其顿宣布独立、和塞尔维亚长期不睦的克罗地亚也在激战后宣布独立。最后1992年波黑也宣布独立,但是波黑国内的塞尔维亚人又意图要自波黑独立而又不断引起战火。此外塞尔维亚国内的科索沃自治州也意图独立最后和塞尔维亚引发科索沃战争。   因为本身过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引发的问题无法完全解决,但是经由北约和联合国的介入,战火最后慢慢平息。
  本段南斯拉夫内战战争列表
  斯洛文尼亚战争(1991年) 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1995年) 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战争(1999年) 马其顿纷争(2001年)
  斯洛文尼亚部分
  主条目:十日战争 (斯洛文尼亚)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尔维亚控制的斯拉夫联邦军进攻斯洛维尼亚并受到强烈还击。最后经欧共体调停,冲突双方于7月7日达成停火协议,撤出斯洛文尼亚的领土,斯洛文尼亚境内武装冲突暂告平息。史称十日战争或独立战争。
  克罗地亚部分
  克罗地亚的独立战争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次克罗地亚战争: 1991年6月,克罗地亚随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同境内的塞族流血冲突再起。米洛舍维奇派志愿军到克罗地亚境内援助塞尔维亚族人。战斗主要集中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聚居区,后来扩散至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边境地区。最后由美国外交调停结束战争。   第二次克罗地亚战争: 克罗地亚在1991年后重组军队。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尔维亚。结果塞军惨败,此战役较前者血腥。
  波斯尼亚部分
  1992年3月1日的波斯尼亚公民投票结果公布。全民赞成波斯尼亚独立,塞尔维亚向波斯尼亚开战。虽然联合国有派兵补给援助波斯尼亚。但塞尔维亚仍是大胜。1995年,塞尔维亚再向伊斯兰人开火。迫使北约轰炸塞尔维亚3星期。最后塞军投降。
  科索沃部分
  “科索沃战争”或“科索沃冲突”这个名词通常是用来描述两场接续的并且有时相当类似的武装冲突。(在内战后随即发生的国际冲突)这些冲突是:1996年—1999年: 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安全武力和科索沃分裂武装“解放军”(一支追求科索沃省独立的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的战争。 1999年: 南斯拉夫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间的战争。从3月24日至6月10日,当北约攻击南斯拉夫目标时,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持续与南斯拉夫武力战斗,在这段期间,西方宣传战乱造成了科索沃人口的大灭绝,但这一说法未经联合国的认定。   南斯拉夫联盟在1991年明显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米洛舍维奇两派,联邦的分崩离析在所难免。3月16日米洛舍维奇在电视上宣布南联盟结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随后分别宣布独立。   米洛舍维奇当时的政策是“全体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即在那些独立的国家中塞族人要有民族自决权。这一政策导致民族混居的地区产生冲突,被反对者批评为“大塞尔维亚主义”。他的肖像在塞尔维亚被到处悬挂,一时间成为继铁托之后受人民拥戴的英雄领袖。   在米洛舍维奇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支持下,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塞族人通过武力手段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区,引发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1995年)和波黑战争(1992年——1995年)。战争造成塞尔维亚的经济衰退,再加上北约派出维持和平部队阻止了塞族人的部分种族屠杀,塞族人的自治目的未能达成。在战争中,关于各方对平民进行种族清洗式大屠杀的指控层出不穷。1995年在波黑发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杀,有人怀疑是米洛什维奇控制下的塞尔维亚特种部队所为,米洛什维奇后来因此被控犯有种族屠杀罪。   1997年7月,米洛舍维奇因任期到期,无法连任塞尔维亚总统,退而求其次竞选只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并当选。同年科索沃自治省的分裂主义势力在外部势力支持成立下叛军“科索沃解放军”。他们袭击塞尔维亚和南联盟的保安部队,并杀害塞族官员和他们认定的与塞尔维亚合作的阿尔巴尼亚族和塞族人。塞尔维亚部队和科索沃解放军的冲突截至1998年造成数百人的死亡和上万阿族平民的流离失所。   1999年2月6日,在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在朗布依埃森林协议上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 78天的大规模空袭,没有能直接制止冲突双方的暴行,还造成了500多名平民伤亡。在北约空袭的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米洛舍维奇无奈妥协,接受朗布依埃森林协议基本内容,同意从科索沃撤军,由联合国接管科索沃,允许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   至此,西方肢解南斯拉夫的意图终于得以实现,南斯拉夫从世界版图中消失,其中的启示作用将长期给人以警醒。
  本段富含多样性的国家
  八个政治实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伏伊伏丁那、科索沃) 七国国境──(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 六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 五个民族──(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 四种语言──(斯洛文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马其顿语) 三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两套文字──(拉丁文、西里尔文) 一个国家   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其实在语言学上是同种语言,比方日本关东和关西的用语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于塞尔维亚语使用的是西里尔文,克罗地亚语用的是拉丁文字。部分的用语只有微妙的差异,比方像是塞尔维亚语的河流念成“reka(音近雷-卡)”,克罗地亚语中则称为“rjeka(音近:列-卡)”,但是也有像是足球在塞尔维亚语中称为“futbal”,克罗地亚语中称为“nogomet”这样完全不同的用字在。

二战南斯拉夫据说拥有120万军队,为何才坚持十余天就被轴心国击败

虽然南斯拉夫拥有120万军队,但是军队是很分散的,导致权力、战略很难统一集中,而且各个军队之间矛盾重重,各自存着各自的想法;还有就是南斯拉夫的装备和武器的落后。

1941年,欧洲的边区只有南斯拉夫是唯一存在的中立国,它受到德国带来的压力,很慌张,但是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而后南斯拉夫的统治者保罗去会见希特勒,希特勒给予保罗的好处,让他动摇。

但是南斯拉夫国家内部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保罗在双重压力下,终于忍受不住了,他选择加入法西斯轴心,但是南斯拉夫内部军队发动了政变,保罗逃跑了,这可惹怒了希特勒,盟友国变成了敌对国,德国决定发动对南斯拉夫的战争。


而当时南斯拉夫是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军力的,他们拥有120万大军,但是却在十多天就投降了,这场战役中德国军队损失小到极致,而南斯拉夫的损失也是大到极致,甚至连国家都没保住,这是为什么呢?

南斯拉夫是拥有着强大的军队人力资源,但是南斯拉夫的武器、装备是非常差的,他们大部分的装备都是一战留下来的残次品,他们也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这些武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停止供给后,他们的武器算是一堆废品了。

而且南斯拉夫是一个权力很分散的国家,这就会导致南斯拉夫各个地区权力很难集中,所以当德国进攻时,南斯拉夫的军队很难做到统一集中,各个军队都有着不同的矛盾和各自的想法,采取的战略、政策也无法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