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木兰辞

如果我们自己拍《花木兰》,在中国女星里面谁合适演?《木兰辞》中的木兰从头到尾都没提到她的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姓“花”了

kszqyz kszqyz 发表于2022-10-17 09:33:39 浏览26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果我们自己拍《花木兰》,在中国女星里面谁合适演

赵丽颖吧,我觉得她的打戏很流畅,而且有那种顽强坚毅的感觉。

花木兰替父从军,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判断事情的果敢和主见。

看到问题,第一个闪现的念头就是赵丽颖,觉得她身上有能做好的气质。

虽然身材,容颜都不是最合适的,但总觉得她内心很强大,有时候甚至比男人还还要勇敢坚韧。

《木兰辞》中的木兰从头到尾都没提到她的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姓“花”了

《木兰辞》里面总共出现了三处关于木兰的字眼,

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第二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第三句: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三处的确只有木兰的名字,《木兰辞》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凯旋后不愿为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对于木兰的姓什么?目前大家都说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其实这一处处最早出现在明代徐渭的《四声猿》短剧之一的《雌木兰替父从军》中。(就是舞台唱戏的剧本)

“ (旦扮木兰女上)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娶过俺母亲贾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岁。虽有一个妹子木难,和小兄弟咬儿,可都不曾成人长大”。

因为《四声猿》属于戏曲剧本,从戏子口中传唱出来,流传甚光,这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木兰就是花木兰,木兰姓花这是大家最为能够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木兰具体姓什么,不同的资料也不一样,

清《木兰奇女传》载有朱木兰。

清《三十二兰室诗钞》载有魏木兰。

北宋《新唐书》载有任木兰。

明《韩木兰传》载有韩木兰。

其实不管木兰姓什么,我们只需要知道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就行。(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一下,谢谢)

《木兰辞》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究竟塑造了怎样的花木兰形象

一般认为,《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战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一首以歌颂女性为主题的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我们先说花木兰的形象,再谈《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的忠义形象

自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正统思想的位置。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围绕这个核心对个体又扩展为“仁智礼义信忠孝”等德目,花木兰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主流社会价值观,即“忠”与“孝”,忠基于家国情怀层面,孝基于道德层面。

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表现家国情怀,而她们的“孝”也基本被捆绑在后宅,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等,也就是说,女性身上的“孝”基本被约束在“三从”之中。

但是当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走上战场之后,以男性的身份演绎了一场英勇杀敌的剧目之后,她的社会价值就被体现出来了,使“忠”与“孝”从一般意义上升华到家国层面,完美阐释了忠君和孝君思想。这不仅是统治者所希望的带有正面的积极的男儿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战绩更为她的人生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这也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宣传广告。

所以,花木兰的忠义形象是以男儿的身份建立的,这多少有点可悲。

花木兰的高洁品格

作为女性是没有必要去服兵役的,但是花木兰去了,不仅去了,而且还立了功。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决定,本应由男性承担的责任落到了她的头上,这一去,前方即是无数个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女性如何克服与一群男性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以及在战场上面临的种种不测,这其中实际饱含了女性包容和牺牲精神,这也是一种被隐藏了的的高贵品格。

相比之下,文中所提到的,她在功成名就,保住性命返回家园时,能够再见到父母乡亲,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旅程,那些高官厚禄根本算不了什么,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回到她原来生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爱的起点,也是爱的终点,这是最令人感伤的部分。

花木兰现实的悲观境遇,造就了她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去做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她的乐观是她冲破女性局限,走上危险旅程的重要动因,也是她战胜自己的法宝。

那时去从军没一点好处,各项装备要自己置办,参军不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补偿,还要先倒贴。这样的事儿自然没人愿意干,于是官府就按兵籍去抓,“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跑啊,于是很多男性就这么跑了,留下众多孤儿寡母。

花木兰之所以去从军,弟弟幼小,没有长兄,而自己的父亲又进入老年,她的从军之路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

在男权社会,女性扮演男性,去承担本该由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将妇女与男人置于同一社会角色,在赋予其社会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忽视了女性差异化的精神性别。

这当中并没有多少女权的快意,而是深藏了多少委屈无奈和痛楚。花木兰的出征是拜男性的软弱退缩逃避所赐,从而更加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不平衡性,造成了花木兰悲观的人生境遇。

但是,她的勇敢、强悍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精神主义成为应对悲观社会境遇的最佳良药,富有治愈性。

《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木兰辞》传世的最大特点:角色反串

个人认为,这首民歌能够穿透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这首民歌的角色反串的故事设计上。

女性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辅助角色,一般都是在家庭后宅活动,而在这个民间故事中,女性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而且还成了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这对于男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战。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肯定女性在战争中所取得的优秀战绩,这不仅是作者民主思想的体现,而且打破了传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女儿当自强,花木兰女扮男装,角色反串,上战场杀敌,更何况是代父从军,家和国的情怀一样都不少,而这两种感情在现实中是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最具传播性的,民间影响力很深,直到现在,人们谈论起花木兰也是一个大赞。

角色的反串,使故事有了传奇性,故事的角色来自于底层大众,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既有利于民间传唱,又容易被改编,在不同时代,赋予主角时代的意义。

简洁明了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现存的北朝北方乐府民歌,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北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者除了汉人以外,也有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族人。乐府民歌涉猎的题材广泛,有反映人民疾苦的,有描写北国风光的,有痛斥统治者混战的,有描写爱情的,还有表现各族人民勇健面貌的,可以说,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往往是文学创作最宽松的时代,《木兰辞》就产生于那个时代。

全诗三百余字,说诗有点长,说民歌就是短小精悍。全篇以五言诗叙述,开篇采用民歌常用的一问一答式,诗中一共换了七个韵,每个小段为一韵。一般来说每个韵的字数是相同的,但是《木兰辞》别具匠心,每个韵的字数并不对等,而是错落有致,更易被乐人演唱。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和排比在诗中比较容易识别,如对偶句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排比句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外,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文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通俗的理解为从多种角度,多个句子或段落分述,最终说明一个问题。比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都是说一件事,即木兰在准备参军的行头,既运用到了排比又运用到了互文,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这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正常理解应该是对镜理妆,当窗贴花,这里的互文手法是为刻画人物象服务的,犹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十年前那个姑娘又回来了,一切还是依旧吗?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的前半部分,木兰从军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描写,到了后半部分,木兰入伍,征战和归来则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

从当时现实条件看,如果人们乐于从军,根本不用十二卷兵书催。古代的从军打仗,冷兵器时代几乎都是靠肉搏,大多数兵卒都是有去无回的,恶劣的地理环境,战争的残酷,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女性的木兰居然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关键 还能得到官方的褒奖,这更是浪漫主义浓墨重彩的一面。

不管时代如何的演变,都不能掩盖花木兰的勇敢与担当精神,她都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花木兰电影上映你回去看吗

当然会去看,因为很喜欢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还有真人动画电影。我们从小是看着迪士尼的动画长大的,也就喜欢迪士尼风格的电影。

从狮子王到爱丽斯梦游仙境,从玩具总动员到疯狂动物城。从泰山到海底总动员。这些经典的动画电影都耳熟能详。

再有很多大电影,比如沉睡魔咒,比如加勒比海盗,再比如现在说到的花木兰。都是投资巨大的作品,也是场面宏大的作品。

迪士尼有一个翻拍经典动画的计划,也就是说,要把很多经典的动画电影都翻拍成真人的大电影。这做法可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好剧本太难得了吧,不得不翻出自己作品里的经典了。新瓶装旧酒,总比没有酒要好一点吧。

有人说这个电影是中国的故事,可从剧情到主演都不符合中国的审美。

尤其是巩俐要扇着翅膀做女巫,让国人很接受不了。中国人的妖精怎么能是沉睡魔咒的形象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么纠结。因为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电影是一个美国的电影。而不是中国的电影。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首先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编剧,都是外国人国人。(哦对了,除了甄子丹,是中国人之外)。只是用了中国的一个传说,一个形象而已。道理很简单,谁出钱拍,谁说了算。那咱们国家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不是都把地球给拉走了么?如果美国人纠结这个,就没完了。

不得不说,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形象很违和。反派永远是满大人的形象。就是山羊胡,瘦瘦的。表情奸诈。可这次的反派,演员竟然是李连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我们不要把这个花木兰想象成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就好了。

迪士尼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神话传说拍出的电影,类似的就比如阿拉丁,比如爱丽斯,比如胡桃夹子等等等等。这些电影都是用了美国风格的改遍手法,如果说和原著的区别,那肯定都大了去了。

所以,我们在看这些迪士尼的电影的时候,就把它和漫威的那种世界联系一下,就好了,因为美国的电影大多都是这么一个套路。我们主要看的是电影的蒙太奇,表现的手法。特技的手法。在这些方面,迪士尼的电影水平还是很高的。

大家好,我是北京城市专家@北京范儿。有关北京相关的问题您都可以向我提问。

木兰是真实的人物吗《木兰辞》究竟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我们都很熟悉木兰的故事,但是花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现在学术界也不能肯定,花木兰这个人我们没法证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她最初也不叫花木兰,就叫做木兰。但是按照《木兰辞》里面的说法来看她应该是一个北朝人,也就是北魏或者是西魏时期的,《木兰辞》成文的年代原先都说是北朝,但是现在来看是有些问题的,它最开始出现在北朝这是肯定的,但是它最终成文于唐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这个版本里边的很多措辞都是经过唐人修改的,它反应的是从北朝后期一直到唐代前期的社会状况。

一、《木兰辞》里面有许多措辞是唐朝的惯用词

《木兰辞》有一句“昨夜见军帖”,“帖”这个名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少见,唐代的时候这个字是常用的,“帖”指的是上级给下级传达的文书,“军贴”这个词更多的是唐人来使用。《木兰辞》里还提到了“可汗大点兵”,可以把可汗理解为北魏或者是西魏的皇帝,但是可汗这两个字在中古时期经常被用作皇帝的代名词,唐太宗也曾经被人称之为叫“天可汗”。“点兵”这个词本来就是唐代的名词,点兵是拣点的意思,而且“点兵”这个词是唐人习惯用语,因为在军帖上或是户籍册上,唐人凡是选中的要充军的这些人都在他的名字旁边加一个朱红色的墨点或者是黑色的墨点,表示这个人已经被选上了,所以就叫做“点兵”。“点兵”是从唐代才开始有的一个名词,后来我们说的“点名”也是这么来的。

《木兰辞》里面还有一句“策勋十二转”,这也就唐朝的制度,唐人记功勋是用“转”来作为计量单位,而且十二转是最高的功勋,是上柱国,有的学者认定《木兰辞》最终的成文年代应该是在唐高宗或者唐高宗以后,因为十二转上柱国,普通士兵再骁勇善战,斩首再多也很难得到,只有到了唐高宗时期,勋位制度紊乱,上柱国满天飞,这种情况下才有“策勋十二转”这样一说。但是这个说法也可能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个文学作品,往往就有些夸大,并非指的是真实的勋位。

“出门看火伴”中的“火”就是着火的“火”,最初府兵十人算作一火,因为每十个士兵行军的时候,用一个灶眼来做饭,这就叫做“一火”。后来我们为了表示“一伙人”,才在火字的旁边加了一个单立人,才有了现在的“伙”字。用“火”来称同伴,这也是唐代的语言习惯。《木兰辞》当中的这些语言有的在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但是问题在于所有的词都有的时代,就是唐朝。综合以上,可以判断木兰的故事应当是北朝的故事,但是历经多代人的润色,最后在唐代成稿。

二、府兵制度是允许为父出征的,所以木兰的操作具有可行性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反映的是府兵制度的状况。府兵就是从西魏时期宇文泰创立的一种制度,其一大特点就是兵农合一,老百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三年一拣点,也就是说每三年要入伍一次。木兰从军的原因是她的父亲身体不行了,可是自己又没有成年的兄弟,于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征。其实府兵制下是允许替父从征的,只要向官府写一个说明,家里边再出一个壮年男子就可以取代原先家里边的府兵。

现在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武则天时期的一个替父从军的文书,里面说有一个叫康万善的人,他是府兵,现在官府要点兵,要让他从军,但是他年老了,于是他推荐自己的儿子叫康处琮,让他来代替自己从军,而且去的时候特意手写了这样一份牒给上级,就是汇报说我让我的儿子来替父从军了。如果真的有木兰这个人,那么她当年去从军的时候应该也带着这样的一个牒。

那么木兰出征要打的是谁呢?由于它成文的年代比较模糊,从北朝后期一直到唐前期,所以我们只能肯定打的是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民族,最大的可能就是柔然,突厥也有可能。而且木兰的行为完全是一个府兵的行为,府兵不仅要兵农合一,还得要衣甲辎粮自备,也就是说府兵去从军的时候,马匹要自已买,每十人要买六驮马,如果没有马就用驴来代替,每十个人买八头驴,还有轻武器、铠甲、马具包括路上的行军干粮都要自己准备。府兵就要为国家尽这样的义务,因为国家已经通过均田制把土地平均分配给了府兵,他们已经享有了权利,那么就要给国家尽这样的一个义务。木兰买马、买长鞭,就是在履行府兵的义务。

结束语

木兰所在的年代是胡汉结合的文化,木兰本人是不是汉族妇女不能断定。从她的姓来说,“木兰”有可能是鲜卑姓“穆兰”,当然这只是个推测,因为不能确定她是否是个真实人物。但不管木兰是不是鲜卑人,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受到了草原游牧民族勇武善战风气的影响。那个年代,妇女积极有为,正如《颜氏家训》所说“妇持门户”,这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一种影响的体现。

在那个年代,木兰也许是虛构的,但是真正敢上阵杀敌的女将真的有,比如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还有李商胡的母亲霍总管,这都是隋末唐初有名的女战将。所以《木兰辞》出现在这个年代一点都不奇怪,它就是那个年代无论男女都勇武善战这样一种风气的体现。木兰原来就叫木兰,是明代徐渭写的《雌木兰替父从军》里给加了个花字,因为明朝人已经不太懂北朝文化了,他估计是看木兰这两个字不像个完整的名字,好像缺了姓,就给加了个花姓,就由此造出了个花木兰。